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doc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doc(8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案科学演示实验教案种子发芽实验实验内容:种子发芽实验实验器材: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实验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实验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
2、条件。实验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实验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
3、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
4、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
5、撰写研究报告。五、总结制作生态瓶2实验内容:制作生态瓶实验器材: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实验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实验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实验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实验过程: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
6、,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二、设计生态瓶: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4)除
7、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三、制作生态瓶:1、说明制作步骤:(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4)再放入小动物。(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
8、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四、总结制作潜望镜实验内容:制作潜望镜实验器材:有关潜望镜的图片、潜望镜模型,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实验目标:1、通过实践交流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知道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2、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光的反射 3、认识平面镜反光性质会制作简易潜望镜。 4、运用潜望镜基本原理,设计出创意潜望镜。 5、 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研究、探讨的兴趣。 实验重、难点 :知道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反射) 实验过程 : 一、导入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小日本又来扫荡,红军在战壕
9、里,小日本用机枪扫射,红军战士不能伸出头来,否则就会被小日本射中,红军战士怎样才能不伸出头而看到小日本了?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这几个同学都蹲到桌下,都不能站起来,能不能看到桌上的东西? 怎样能看到?谁来说 你们有没有想到使用什么仪器来看呢? 老师这里有自制的潜望镜,能不能看到呢? 二、介绍潜望镜的应用:老师还带来了关于潜望镜的资料,或许对你的设计会有帮助,想看看吗?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潜望镜。) 其实,潜望镜的种类很多,用途也很广泛。 潜望镜的结构和原理 : 潜望镜里面有什么呢?既然有镜子,有几片,为什么? 正如同学们发现的一样,潜望镜的内部有两块和水平方向成45度角的平面镜。 人为什么从低
10、处看到高处物体呢?制作方法:两块小镜子。用硬纸片做两个直角弯头圆筒,直径比小镜子稍大。在纸筒的两直角处各开一个45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子镜面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10103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直角圆筒套在一起,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握住底筒不动,转动上筒,从底筒可以看到远处景物。制作自己的潜望镜 我们知道了潜望镜的秘密,那你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潜望镜吗? 介绍潜望镜的制作方法。 学生分组制作潜望镜 三、总结光的强弱与温度实验内容:光的强弱与温度实验器材:凹镜、凸镜、相关图片、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实验目标: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
11、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过程与方法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实验重、难点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实验过程一、导入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二、光的强弱与温度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师启发:怎
12、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三、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四、 总结观察地形图实验内容:观察地形图实验器材: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实验目标: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过程与方法: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13、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实验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实验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实验过程:1、引入。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14、)。2、初步观察地形图。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学生观察并回答。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4、小组观察地形图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
15、形图中获得的信息。5、汇报、小结。拓展延伸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课后活动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探索冷热对岩石的影响实验内容:探索冷热对岩石的影响实验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实验目标:科学概念: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过程与方法: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做
16、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实验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对岩石的影响。实验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实验过程:一、引入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
17、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1、冷和热的作用。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有什么现象产生?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演示实验:向杯
18、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三、总结寻找土壤的成分7实验内容:寻找土壤的成分实验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实验目标:科学概念:外力的风化作
19、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实验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实验难点:认识到土
20、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实验过程:一、引入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二、寻找土壤的成分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
21、交流、汇报、小结。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图片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全班交流、汇报、小结。4、延伸、小结。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科学 上册 实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