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doc(4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一、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1. 住宅区与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的关系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统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住宅区的组成包括:住宅、道路、绿地、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商业、服务、教育、管理等内容。住宅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因此,住宅区的
2、构成既应该考虑其物质组成部分,也应充分关注其非物质的内容。居住区:泛指不同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居住小区:一般称为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由若干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居住组团:一般称为组团,是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
3、应,配建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的居住生活环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一个单位。人口规模是居住区、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划分以及设施配套的重要依据。2. 社区在居住区规划中的意义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滕尼斯提出的形成4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物质基础);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居住区规划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其目标是形成一个良好的社区,是建构一种广义交流层次上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物质形态角度,提供一些场所。(场所精神)社区规划与住宅区规划的区别物质的、人文的笔记、结合专项3. 邻里单位、邻里关系的基本内容邻里单位西萨佩里提出的住
4、宅区规划理论。邻里单位形成的基础是邻里关系。 P4邻里关系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不同于亲缘和学院关系,分为三个层次。4. 居住区分级(结合第三章)居住区规划的分级要求是以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化与户外活动场地所使用的频率和人口规模为依据的。便利性和经济性住宅区道路宅间路、组团路、小区路、居住区道路4级绿地系统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区集中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专用绿地和防护绿地等其他绿地。二、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5. 住宅区规划设计要遵循的基本要求 全面考虑人的需求;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景观形象的塑造。遵循社区发展
5、、生态优化和共享社区的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原则以及相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原则,建设文明、适居的居住社区。社区发展包括多方含义: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人的需求产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社区发展原则:适居性卫生、安全、方便、舒适;识别与归属特征、场所;文化与活力;生态优化原则;共享社区原则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规划设计要求:方便千人指标、舒适居住密度等指标、卫生绿化通风采光、安全防灾、治安n 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
6、2004自然通风与采光(地下沟槽通风),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人车分行),饮水供水系统(屋顶收集雨水、分质供水),供热取暖系统(墙、窗保温结构、太阳能供暖),垃圾收集系统,绿化系统(屋顶绿化)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改善小气候、生态居住区能控系统(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EMS)6. 千人指标目的:利用规划手段使设施配置和空间分布在居民日常生活活动的生理承受范围内。配建要求:居住(小)区与人口规模对应,并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时投入使用的服务设施的多少,配建水平通常从千人指标计算。千人总指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
7、积千人分类指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8类)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千人分项指标:每千名居民拥有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7. 场所的意义场所的存在在于人们赋予这一空间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使其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8. 居住环境的文化意义 9. 自然环境在居住环境营造中的保护与利用景观环境:组景入景根据地形条件,通过形态与空间的合理布局形成景象通视来实现带形有利10. 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及其对住宅区规划的作用三、社区的规划结构11. 住宅区规划结构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的作用12. 住宅区规划结构所包含的基本因素规
8、划结构构成要素:用地、设施、空间、景观。用地规模与配置、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象4方面内容。13. 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和容积率的相互关系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括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建筑密度: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底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密度: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
9、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容积率: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n 为什么要控制住宅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2005 衡量住宅区环境质量指标14. 设施分级与服务半径的意义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服务半径是指各项设施所服务范围的空间距离或时间距离。各项设施的分级及其服务半径的确定应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居民的使用频率;设施的规模效益。在安排住宅区的各级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和绿地
10、以及户外活动场地时,各级各项设施服务半径要求的满足是规划布局考虑的基本原则,应该根据服务的人口和设施的经济规模确定各自的服务等级及相应的服务范围。n 为什么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分级设置 2006公共服务设施是满足住宅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重要设施,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配置应以居民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和使用频率来确定设施的数量、规模、配置比例,为居民的使用,带来便利,保证生活质量。便利性设施的规模效益经济性15. 居住生活空间的领域与空间层次的关系 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P70),保证个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
11、对完整的活动领域。不同的居住生活活动适宜的空间层次在住宅区各层次的生活空间的营造中,应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私密性越强,尺度宜小,围合感宜强,通达性宜弱;公共性越强,尺度宜大,围合感宜弱、通达性宜强。同时应注重半私密性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之间各种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形式的户外活动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多样化、部分空间的功能交叠化使用。16. 对一个住宅区进行规划结构分析n 以一个你熟悉的居住区为例,试运用所学规划原理,分析其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需画出分析简图) 2006 四、居民调查17. 居民调查的作用和意义居民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基础资料,
12、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作用在于评价居民的居住环境、分析居住意愿、并预测住房市场的发展趋势,决策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概念、定位与原则,指导住宅区的具体规划设计。五、空间18. 空间层次对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影响空间具有层次,是由人心理上的安全感、归属感和私密性要求决定的。住宅区规划设计侧重于外部空间(基本空间与辅助空间)的营造,住宅区的外部空间可分为:住宅院落空间、住宅群落空间、住宅区公共街区空间、住宅区边缘空间。外部空间积极空间(良好的通达性)和消极空间。外部空间限定的3种方式:围合、占领、占领间的联系。n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004 居住区
13、封闭性、围墙隔断19. 围合空间的作用围合是采用最多的空间限定的方式,具有4个特点: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减少破坏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地。围合空间所具有的特点均更适合居住生活的需求,符合居住空间需要的安全性、安定感、归属感和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提供亲切宜人、可靠的生活空间,为居住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n 简述围合空间在住宅区外部空间中的作用 200620. 空间限定要素如何运用 不同的外部空间依据不同的生活内容和规划概念,采用不同的空间限定方式来形成。住宅院落空间较多地运用围合的空间限定方式;住宅群落空间和由点状或塔状住宅限定的住宅院落空间的
14、构筑中,多运用实体占领空间的扩张联系来进行空间限定。实体占领空间的限定方式较多地运用在少量高层住宅的空间限定、街区公共空间及住宅区整体空间的重点部分。三种方式根据外部环境、住宅层数、地形地貌等条件以及规划构思综合加以利用。21. 空间的围合程度围合的空间平面、立体关系2方面分析。平面上:强围合(集中绿地、商业街区等住宅群落和住宅街区空间中)、部分围合(住宅街区空间的局部地段)、弱围合(住宅群落空间与住宅街区空间之中)。立体上: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D/H为1亲切舒适、宜于生活;D/H大于4广场或庭院。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20-25米,住宅区中街道宽度一般不超过这个尺度。住宅区空间的变化可以
15、从变化空间的形状、大小、尺度、围合程度、限定要素以及改变建筑的高度和类型来实现,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不同性质的空间可以通过大小、尺度对比、围合要素的改变来加以区别,相邻两空间可用渐变或突变的方式来连接。P7822. 街道生活的意义街道是住宅区中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通路,一般情况下是指那些两侧建筑毗邻的通路,两侧的建筑的多是居民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着较多的吸引居民的设施,通行、景观、休闲散步和邻里交往往往在这类通路上发生。是居民日常生活活动不可缺少的场所。23. 住宅区空间的布局的基本要求 群体设计要求:住宅建筑群体空间组合应该考虑三方面的因素:1、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生活
16、活动与空间的关系)。2、满足住户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要求(日照标准、日照间距、自然通风、朝向、噪声防治)。3、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住宅群体组合与住宅区景观)组合方式:1、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功能分区明确,便于管理,适于分期建设,面貌统一;2、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带形空间,规模不大或旧城改建n 为什么住宅建筑布局要考虑朝向和日照间距 2005满足住户户内基本生理和物理要求,保证健康、良好的居住环境日照间距是指前后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规定的十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的距离。合理的住宅朝向是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准的前提。24. 住宅群体空间的平面组合形式住宅群体平面组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住宅区 意义 组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