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策略及反思.doc
《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策略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策略及反思.doc(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策略及反思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策略及反思任务驱动教学实践策略及反思任务的类型教师首先要树立这样一种观点:任务没有统一、固定的大小、要求和内容属性,所谓教无定法用在这里也合适,需要我们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出发来设计任务。以这样的思路,来审视任务的类型才不至于陷入形而上学(机械、孤立、静止)的“任务观”:一、封闭型任务封闭型任务是每个学生都应自主完成的任
2、务,它包含的主要是一些学生没有学过的新知识,新旧知识有一定的联系,要求每位学生都能掌握。这类任务规定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任务主题、任务要求和相关的资源,一般教师需要针对任务包含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做出比较清楚的分析,以明确重点少走弯路,同时也需要学生在确定的任务主题内做出自己的特色发挥。多采用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有时也可以采用松散的任务分组。学生在完成封闭型任务后能获得解决其他任务的基本的或关键性的知识识和技能;但是,并非所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都要以封闭型任务的形式来组织,大部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包含到开放型任务之中,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自主探索、相互协作的空间中掌握。设置封闭型任务的
3、可能情况通常有如下几种:一是这些知识和技能非常重要,需要熟练和准确掌握,是学习后继知识和技能的关键和前提;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状况,对某些学生容易产生较多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成任务;三是作为开放型任务的前导性任务。封闭型任务的一个例子,如:插入一幅图形并使文字协调地环绕在它的周围。基于此类任务的教学,教师的角色就相当于导演加演员,而学生则是演员加观众。二、开放型任务开放型任务一般是需要每个小组学生共同探讨完成,任务完成的结果通常是一个电子信息作品。任务涉及的主要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允许学生在一个较大的框架范围内自主选择和设计任务类型和任务主题(大部分教师倾向于先确定任务类型,如制作电子
4、广告,然后允许学生在此框架内自由设计作品主题),可以进一步整合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能力差异,也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进发的催发剂和试验场,从而提升学生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此类任务相对较大,但不管怎样,考虑到任务完成上的连续性和教学实施上的可行性,应力图控制在两课时以内完成教学任务,如果需要两课时,则最好连堂上课。开放型任务可以在学期内各时段穿插进行,而不仅限于期末作为复习的手段。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提出任务框架,提供任务设计和实施的建议,以及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有关思路点拨,并提供有关信息的咨询、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等,但不宜给予直接的示范和方法指导。开放型任务的例子
5、,如: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一个电子作品,要求内容丰富、排版合理、页面美观等(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性的作品类型:电子小报、个人简历等,供学生选择),或者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制作一份电子贺卡(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作品主题:贺年卡、生日卡等),又如,在电子表格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使用电子表格工具针对一份完整的数据做一个统计分析报告(如一份五年内校运会田径比赛成绩的处理和分析就是很好的例子)。基于此类任务的教学,教师的角色相当于导演加顾问,而学生则是演员加导演。现在我们总体地来审视这两种任务,把它们作一翻比较,看看到底有何不同(表43):表 4-3 封闭型任务与开放型任务的比较封闭型任务开放型任务设置目的促进学生
6、掌握关键性的知识和技能综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角色观众+演员导演+演员教师角色演员+导演导演+顾问教学组织个体或小组小组综合程度较小较大知识特点主要是未学过的主要是学过的任务特点确定的任务类型和任务主题不确定的任务类型或任务主题显然,由于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二者的不同功用。简单地说,应以封闭型任务为铺垫,以开放性任务作提升,全方位多层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些老师可能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很快地完成了任务,这时是让他们“无所事事”做些别的事情(也许有些老师会允许他们玩玩游戏),还是另想办法?可能有教师马上会想到小助手这个办法把他们任命为教师的小助手去帮助其他同学,显然
7、这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但也不是惟一的办法。为了适应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以及个性化地发展,在他们提前完成当前任务之时,可以考虑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比如提供一些与当前任务相关的扩展性任务,也可以在原有任务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后者在实践中可能更加可行,比如要求将制作的人物简介作品加工得更加精美。有一点需要说明,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代表了两种任务类型的典型特征,在两者之间,还存在不同封闭程度或开放程度的任务,可以参照这两种任务的典型特点去认识它们,不可非此即彼。另外,在一堂课里,可能会前后出现多个或多种任务,比如一堂课可能要经历多个封闭型任务,或者在封闭型任务后又有开放型任务。但不管何种任务类型,学习
8、和完成同一个任务都不宜超出两个课时,对此,老师可能会有疑问,我们说这是从教学的可行性角度提出的建议,并非一定要这样做,如果你喜欢,完全可以坚持,不过,更大的任务可作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或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教学过程综观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除了课前的任务设计和课后的有关环节之外,一般而言,课堂中的教学往往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呈现任务一分析任务一完成任务一总结评价”。但由于存在不同的任务类型,也就必然存在不完全一致的教学过程。因此,下面可根据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进行分类描述。有一点需要说明,下面所描述的环节并非不可更改,更说不上完美无缺,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
9、经验做出调整乃至创造性地运用;另外,对于封闭型任务,有时候比较小,可能会在一堂课里出现多个,形成前后相继、层次递进的关系,各环节就可能出现压缩和综合的情况。封闭型任务的教学步骤环节一:创设情境、引起注意、提出任务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使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的状态,以利教与学的有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情境即是一种任务化的情境(任务情境)。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信息技术课的任务教学
10、,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创设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但总体而言,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模式不同,在任务情境的创设上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主要用于比较自然而真实的引出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感知、记忆、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加深对任务的理解。封闭型任务情境创设的两个例子:呈现任务完成前后的效果图或者任务完成后的作品样例赏析;又如案例三,从学生日常学习和使用搜索引擎的经验出发,通过调查统计结果的呈现引发学生的思考。情境呈现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和评论,比如: “我看过”、 “我做过”、“我觉得”、“这是一个”、“
11、它反映了”、“它说明”、“如果将”,等等。有了任务情境的烘托,接着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出封闭型任务,使学生明确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及任务所包含的教学目标。环节二:共同讨论、分析任务、发现问题给出任务之后,教师就需要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比如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有哪些步骤?每个步骤的主要任务是什么?需要那方面的素材?这些素材应该到什么地方去获取?等等。这些问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提出来,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主动提出,但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某些任务,在本环节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
12、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发现和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大部分是以前没有学习过的,这也正是解决这个任务的关键所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习过的类似内容做出比较,找出任务的新的特点和难点所在。环节三:针对问题、明确思路、提示重点针对发现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解决任务的各种可能的想法(比如,“你认为应该”、“你觉得怎样做才好”、“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并做出评判(“这可能会”、“如果这样将”、“也许会更好”),及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地解决任务的思路和计划。对于关键问题和难点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明确的分析、举出例子、并做出适当的示范;如果情境的创设利用了作品样例的赏析,那么作
13、品样例又可供学生参考,这样便于启发思路、抓住要领、少走弯路。环节四:自主探索、领会意图、解决任务有了上面的分析和提示,学生对解决任务的过程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了,接下来就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解决任务。此时,学生可能已经是跃跃欲试了,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学生,激发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还应明确给出完成任务的评价标准(不仅包括对最终作品或结果的评价,还包括方法和过程的评价)。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仔细揣摩任务及样例,联系重点问题的分析和示范,领会和进一步清晰解决任务的意图和思路,避免陷入毫无目的尝试和简单机械的模仿,并允许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周边同学讨论、交流,互帮互
14、学,进行松散的合作学习;还应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按照评价标准作自我评价并做出改进。对于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教师要与学生一道找出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引导,但不可越俎代庖。对于很快就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布置拓展任务以进一步的提高。环节五:检查结果、发现不足、总结经验既然给出了任务,就一定要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这项工作可以由教师逐个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并作相关的记录。检查完后,教师还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和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秀表现,并做出中肯的评价和表扬(可以同时展示学生作品或完成任务的结果和表现)。开放型任务的教学步骤环节一:
15、创设情境、引起注意、提出框架开放型任务的情境创设与封闭型任务类似,可能更为简单,能体现任务框架的意图即可。比如播放一个动画片、讲述一则有趣的故事、呈现一幅作品,并结合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感想、做出相关的评论,然后提出任务框架(主要的学习目标、大致的任务范围、原则上的要求、完成任务的评价标准等),尽量不要受任务主题和内容上的限制。具体任务的确定和设计应在下面的环节中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完成。环节二:共同讨论、分析框架、进行分组任务框架提出后,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找出一些可供利用的任务类型(文字处理方面的如电子小报、个人简历、贺卡等;程序设计方面的如家庭财务管理小软件等),或者同一类型的不
16、同任务主题(比如不同主题的电子贺卡、不同主题的多媒体广告等),教师也可以列出以往学生学习过的相关任务类型、主题及相关作品供学生讨论,与学生共同分析任务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和大体思路。教师宜多鼓励,少评论,激发学生的想像和思维,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比如“这个主意很新鲜”、“这想法很有意思”,等等。接下来就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有时出于时间及机位安排上的考虑,我们也可以预先将任务主旨介绍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介绍在课前分好小组,在本环节做出微调)。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别、年龄、能力、知识结构、以前小组学习的经验等组成25人的小组。分组需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17、教师引导和自由分组相结合”。组内异质有利于学生的协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不同智能优势的发挥,有利于增强自信和激发成就动机;组间同质(基本相同的成员结构)有利于开展公平竞争。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一般有优势趋同和排差心理,若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分组,往往形成强强联手,差生结合,组间悬殊,不易开展组内协作和组间竞争。但是,异质分组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学习能力的强弱搭配,且不加以相关的监督和指导,又可能导致组内的伪合作问题: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充当“救世主”,大包大揽,减少普通学生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有时普通学生甚至会主动放弃这些机会。教师需要作大量的思想工作,使分配的学习小组既有利于协作,又有利于竞争。当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任务 驱动 教学 实践 策略 反思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