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以东风汽车为案例.doc
《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以东风汽车为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以东风汽车为案例.doc(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以东风汽车为案例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以东风汽车为案例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以东风汽车为案例(上)【摘要】作业成本法是西方国家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在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成本法相比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有更准确的成本信息、更好的产销模式、更合理的内部管理及战略等优点,但是在中国现
2、阶段的经济大环境下实际的应用仍然有许多问题。因此在国内专门的研究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本文经调研汇总提出信息系统、支持程度、内部管理以及成本管理四个ABC法在中国制造业应用的关键点,并对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制造业的应用加以深入的分析。首先通过实际的理论背景介绍给读者一个理论上的了解,然后通过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案例,进一步印证说明本文论点,即中国制造业如果要成功的应用ABC法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充分的支持程度、完善的内部管理和精确的成本管理。关键词:作业成本法 成本管理 制造业 ABC 目 录第一章 序 言 5第一节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现状 5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内容框架
3、6第二章 文献回顾 6第三章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概述 7第一节 作业成本法的定义 7第二节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依据 7一、 理论依据 8二、 实践依据 8第三节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9一、ABC使成本信息更加科学,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 9二、ABC使企业产销决策更加合理 10三、ABC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意义 10四、ABC对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意义 10第四章 ABC在中国制造业中的应用 11第一节 在我国实施ABC的必要性 11第二节 我国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业应用的建议 11一、信息系统状况 12二、支持程度 12三、内部管理方面 12四、适度的成本动因 13第五章 案例应用及分析 13第一节
4、 公司简介 13第二节 东风公司改革流程 14一、发现问题 14二、调研分析选定改革方向 15三、实际推行改革 15第三节 东风公司作业成本改革引来的思索 17第六章 总结 17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20序 言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现状作业成本法是西方国家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地一种全新地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地所有作业,将耗用地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一、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作业成本法的诞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内外部生产环境的变化、导致以
5、往传统的成本管理机制已经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不像协调,或者说传统的目标成本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它的提出让人们有了新的选择。众所周知,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上的变化使许多公司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而许多早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将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程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程度产品的成本,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种产品的毛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并且,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
6、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这也就是作业成本法兴起的原因。因为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比传统的成本管理更加适合现在企业生产运作的需要。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二、作业成本法的发展现状作业成本从诞生发展完善,至今经历三四十年的时间。它源于美国,在西方国家兴起并发展。而其传入中国时间较短,可以说是其在国外有一定发展历史后,才被引进我国并被大家认识的。目前作业成本法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许多企业
7、已经完成了传统成本管理向作业成本的转换,并且普及率已经比较高了,运作也比较规范,但在国内虽然在铁路运输、物流、教育、传媒、银行、医疗、保险以及饭店等等许多非制造业企业都有涉及,仍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的应用,并且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说缺乏全局性的协调,比如说作业成本法运用的不完全性等等。因此,就实践方面来说,中国的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仍然是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有很多都不适应的地方,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学术方面来说,虽然整体的研究内容涉及的范围很广,但是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深度不够;虽然研究人员非常广泛但是研究的方法单一,实证研究很少。研究意义及内容框架 如上一章所介绍的,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现
8、阶段还是刚刚起步阶段,还不是很成熟,并且对其应用仍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而在国内作业成本法在学术上的研究虽然涉及面很广,但是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深度不够,缺乏实证研究。因此,本文将主要针对中国的先进制造业,深入浅出的讲解作业成本法在实践应用当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并且辅以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从实践上进一步印证本文的观点,以期对中国的制造也在引进作业成本法时有一个借鉴作用。本文将从作业成本发的一般理论分析入手,分别阐述作业成本的定义、发展历史、基本会计原理以及其与传统成本计价方法的优劣比较,让读者对作业成本法有一个大概的基本的了解,然后提出本文观点,提出在应用过程中几个关键点并通过东风汽车股份
9、有限公司的实施案例印证分析,以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制造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一个缩影,最后再对本文的观点作一个总结归纳。文献回顾作业成本法最早是由科勒(Kohler, Eric L.)从水力发电引发思考把作业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之中,然后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西方兴起,九十年代传入中国,是一个非常年轻的正在不断发展的会计观念。他从第一次引入作业的概念到现今也不到一个世纪时间,国外也有许多学者对作业成本法做过很多学术上的探讨和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包括早期的经济学家斯拖布思(G.T. Staubus)的分别在1954年、1971年、1988年发表的收益的会计概念、作业成本计
10、算和投入成本会计、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的成本会计三本著作,以及哈佛商学院的Rober Kaplan和Robin Cooper两位教授在1987年对作业成本法的系统深入研究,并著管理会计相关性消失。“作业”、“作业帐户”、“作业会计”等概念是20世纪杰出的会计大师科勒教授在1952年编著地会计师词典中,首次提出的。1971年,乔治斯拖布思(G.T. Staubus)教授在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Output Accounting)中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作了全面系统地讨论。然后哈佛商
11、学院的Rober Kaplan和Robin Cooper两位教授在1987年注意到这种情况,在对美国公司进行了调查研究之后,发展了乔治斯托布思(G.T. Staubus)的思想,并在1988年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其中的相关理论会在下一章详细介绍。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概述作业成本法的定义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对定义的界定是最先要完成的事情。他是整篇论文的基础,他用准确、简单、科学的语言给被说明的事物下定义,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有了明确的定义才能可以对研究对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开端。在此我先对作业成本法这个概念做一个阐述。作业成本计算制度(Activity-based
12、 Costing System)现代成本计算制度,由两部分组成: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和作业管理(Activity-based Management简称ABM)。它是西方国家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地一种全新地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以作业为核心,确认和计量耗用企业资源地所有作业,将耗用地资源成本准确地计入作业,然后选择成本动因,将所有作业成本分配给成本计算对象(产品或服务)。它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地信息等方面,都收到了广泛地赞誉。作业成本法(Activity
13、-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核算制度和成本管理系统。作业成本法以成本对象(产品、服务、客户等)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为理论原则,以作业为中介,确定成本动因,把资源成本归集到作业上,再把作业成本归集 到相应的成本对象上,从而摆脱了传统成本核算无法分配复杂而高额的间接费用和辅助费用的困境,使间接费用和辅助费用分配的更为合理,以便较及时、准确、真 实地计算出成本对象的真实成本。作业成本法的本质就是以作业作为基础分配间接费用,关注成本发生的原因及成本动因,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精确计算与控制合理的分配管理间接费用。作业成本法不仅仅是一种成本的计价方式,更是一种成本控制企
14、业管理的手段即作业管理法(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简称ABM)。转贴于 热点论文网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依据上一节讲述了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定义,作业成本法产生的依据将在本节中详细讲述,分别从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两个角度剖析作业成本法的产生依据。理论依据作业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耗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这是不正确的;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实践依据首先从必要
15、性上来讲,ABC产生的依据体现在针对传统成本计算法的科学性、传统管理会计的研究和实践中对于成本习性的假设所产生的质疑。传统成本计算法假定直接成本比例较高,同时,传统管理会计中,把成本习性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并且建立模型y=a+bx,而这种成本的划分和模型的相关性,主要是立足于短期内经营、业务量也无显著变化的假设上的。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要应对多变的市场风险,强调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突出了战略管理,企业管理部门对持续经营的要求日益增加,而从长期经营的角度来看,绝大部分成本都是变动的,传统认为成本属性应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假定和模型y=a+bx,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时间上的相关
16、性;兼并的浪潮、生产的规模化、经营的全球化,导致企业的业务量急剧上升,突破了模型y=a+bx的业务量假定;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化、自动化日益普遍,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网络经济为首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已经到来,这些经济活动,导致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等直接成本投入比例大大降低,许多企业的间接成本占绝大部分,这导致模型y=a+bx即使在短期内和一定业务量内也失去了相关性。时代的发展,需要一种解决传统信息失真问题、打破y=a+bx模型的成本计算理论,而abc就是满足这一需要的理论。其次从可能性上来看,适时生产法(just in time, 以下简称JIT)为ABC的可行性创
17、造了条件。在日本等国家,JIT已经逐渐推广。该生产系统中,企业在生产自动化、财务电算化条件下,合理规划,大大减少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周转时间,使原材料进厂、产品出厂、进入流通的每个环节,都能紧密衔接,甚至完全消除停工待料、有料待工等浪费现象,减少生产环节中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活动,使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像钟表的零件一样相互协调,准确无误地运转,达到减少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JIT系统需要较高的管理水平。如要有“零存货制度”,以保证减少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占用的资金,真正做到适时生产,进而要求良好的交通、完善的原料市场等社会条件;要有“零缺陷制度”,保证
18、各环节衔接正常,及时提供合格产品;要有“单元式生产制度”,如同银行的“柜员制”,消除过细的分工,这又要求车间工人是全能的,保证封闭式生产,因为过细的分工带来了过多的流水环节。目前这些在中国很难完全做到,但我们可以努力逼近这一标准。由于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的,操作比较复杂,因而需要较为精确而高效的成本统计和计算手段,需要严格而科学的控制和管理体系。而JIT的出现,就使abc的应用成为可能。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作业成本法作为适应新型生产模式而诞生的一种成本管理方式,相比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有了很多改进之处,下面就从企业角度来对作业成本法相比传统成本计量
19、法的优势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下文将分别从信息准确性、企业产销决策性、内部管理、资源优化四方面展开论述。一、ABC使成本信息更加科学,解决了传统成本信息失真问题同一种产品的单位成本在作业成本法下和制造成本法下计算出的结果常有差异,甚至相差悬殊。为什么呢?原因主要在于两种方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制造成本法把每单位产品耗用的某一项成本标准(如产品耗用的工时占总工时的比率),当成了对所有费用(如在电器开关制造类企业中,包括备料、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折旧费等)进行分配的比率。事实上,产品分别耗用各种费用所占各种费用总额的比例,绝不是仅仅用工时比例这样的单一指标所能代表的(尤其是间接费用)。这样的实例
20、很多,比如,生产工时或机器工时耗用较多的产品,其耗用的产品质量检验费用就多了么?显然未必,因为检验费用的多少与生产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的正比例关系。又如,某产品的工时耗用比重大,也许是由于在集体劳动中(如劳动密集型产业),许多工人在较短的时间内共同在车间劳动造成的,而不是占用车间的绝对时间很多,也就不应该分摊较多的厂房折旧费用。所以,制造成本法下按照单一的工时等标准分配间接费用的做法,显得草率武断,必然造成有些产品成本虚增,有些虚减,不符合“谁受益,谁负担;多受益,多负担”的公平配比原则和信息相关性原则,导致成本信息失真。因此,ABC与传统成本法相比,其根本区别具体表现在:缩小了间接费用分配范围
21、,由全车间统一分配改为由若干个成本库进行分配;增加了分配标准,由传统的按单一标准分配改为按多种标准分配,对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合理的分配率。ABC针对生产过程中每种作业选取属于自己的分配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或作业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逐一分配到产品总成本中去,这样,成本核算的核心就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抓住了许多动态变量,就真正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用人工工时等作为唯一标准去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解决了传统成本法带来的成本信息失真问题,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二、ABC使企业产销决策更加合理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知道,传统成本法下的成本信息是不科学的
22、。不过,在粗放式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产品中人力、材料等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绝大部分,而间接成本所占的比重较小,所以传统成本法中对间接费用分配的不合理数额所占的比例也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此时基本上是卖方市场,产品利润率较高,保证了单价和单位成本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差额,足以抵消传统成本信息失真的影响,因而传统成本法保持了较大的相关性,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决策失误。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工人工资等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大大减少,间接成本比例大幅度增加,传统成本法失真信息的数额越来越巨大;而且,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厂商之间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产品的市场单价已经逼近成
23、本,容纳不了太多的成本误差。此时仍然根据传统成本信息做出的产销决策,常常是有些产品本来是赢利的,但是在传统法下,企业误以为是亏损的,从而错误地拒绝了定单,丧失了市场机会,在竞争十分激烈的买方市场下,非常可惜。而有的产品,实际上是亏损的,但是在传统的成本法下,企业误以为是赢利的,从而错误地接受了定单。这样,传统成本法进一步造成了利润报告的严重失真。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定单单价都高于单位成本,但最终却亏损”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ABC的本质决定了它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因为采用ABC后,成本信息更具有科学性、相关性,从而使产销和定价决策更加合理、利润信息更加真实。三、ABC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意义实施
24、ABC的深刻意义还在于,在作业中心的基础上建立责任中心,甚至进一步采用作业预算方法和作业管理法,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责任会计目标。作业成本的核算过程中,成本核算的核心集中在了生产对资源一步步消耗的各个具体环节中,比如在电器开关制造企业中,ABC使管理者准确把握了诸如备料(原材料消耗)、液压、喷漆、加盐、检查和直接人工等作业活动,从而控制了成本的形成和累积过程。比如,如果耗用总成本最多的是液压部门和喷漆部门,要引起重视,查明原因,看是否有贪污、浪费等现象,以及是否这两个作业中心技术不够先进、工艺不够合理。即使这样巨大的开支是合理的,仍要视之为“要害部门”,严加管理,任用优秀的液压、喷漆作业责任人。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业 成本 中国制造业 应用 东风汽车 案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