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狂犬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狂犬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doc(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狂犬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精品文档. 狂犬病的预防与健康教育摘要:狂犬病是一种人兽共患、死亡率极高的急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对狂犬病的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以及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才能从源头上对狂犬病进行控制。本文简单介绍了狂犬病的特征和发病机理,着重对如何预防狂犬病和采取怎样的健康教育活动进行论述。即对暴露人群采取正确的伤口处理和实施有效宣传教育,使其加强预防狂犬病的意识,积极切断传染源,配合预防接种和治疗。有效地降低了狂犬病的发病率,对狂犬病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关键词:狂犬病;预防;健康教育1 狂犬病
2、概述1.1 狂犬病介绍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病毒发现之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就发明了狂犬疫苗。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缩写RABV),一种核糖核酸病毒,为丽沙病毒属,是狂犬病的致病因子。完整的狂犬病病毒呈子弹形,长度大约为200纳米左右,直径为70纳米左右。整个病毒由最外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外膜、结构蛋白外壳和负载遗传信息的RNA分子构成。目前普遍认为狂犬病病毒有四个不同的血清型。狂犬病病毒对不利环境的抵抗力非常弱,并且对热和紫外线极其敏感。1.2特征说明狂犬病毒(Rabies virus, RV)属于弹状病毒科弹状病毒属。
3、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病毒颗粒外有囊膜,内有核蛋白壳。囊膜的最外层有由糖蛋白构成的许多纤突,排列比较整齐,此突起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病毒含有5种主要蛋白(L、N、G、M1和M2)和2种微小蛋白(P40和P43)。L蛋白呈现转录作用;N蛋白是组成病毒粒子的主要核蛋白,是诱导狂犬病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常用于狂犬病病毒的诊断、分类和流行病学研究;G蛋白是构成病毒表面纤突的糖蛋白,具有凝集红细胞的特性,是狂犬病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结构,在狂犬病病毒致病与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M1蛋白为特异性抗原,并与M2构成细胞表面抗原。1.
4、3发病机理多数动物实验证明,在潜伏期和发病期间并不出现病毒血症,狂犬病的发病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1.3.1 局部组织内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侵入后,于伤口的横纹肌肌梭感受器神经纤维处聚集繁殖,以后再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的间隔时间一般为3日以内,(占潜伏期的大部分时间)。1.3.2 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神经的轴索浆向心性扩散,其速度约每小时3mm。到达背根神经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和小脑等处的神经元。1.3.3 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其中尤以唾液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
5、核受损,临床上可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乃交感神经受刺激,可引起病人心血管功能紊乱或突然死亡。2 狂犬病预防野生动物有可能长期隐匿狂犬病毒,因此该病在全世界的野生动物中广泛流行。本病则主要来源于带毒的犬、猫,成为人和家畜发生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由于狂犬病毒产生的危害较为严重,因此应当做好防范工作。对犬、猫等宠物应严加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注射。人被狂犬咬伤,应立即清洗伤口,可用20%肥皂水、去垢剂、含胺化合物或清水充分洗涤。清洗后,尽快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鉴于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应加强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蔓延。预防接种,严格执行犬的管理,使发病率明显降低。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狂犬病 预防 健康 教育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