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研究进展.doc
《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研究进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研究进展.doc(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研究进展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研究进展厌氧生物处理新技术研究进展环境工程1111班 2011222031 高超摘要:厌氧生物处理是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阐述了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分析了厌氧处理的特点,探究了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应用和改进,展望了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应用 发展
2、 改进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在大面积的地区缺水的同时,伴随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使得多数江河湖海水质下降甚至失去了使用功能,这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因此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首要障碍,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水处理工艺中,采用传统的好氧生物处理方法要消耗大量能源,并产生大量需要二次处理的污泥,所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和研究高效低能耗的新型废水处理技术。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由于具有运行成本低、节能、剩余污泥量少、可以处理高浓度和好氧条件下生物难降解有机物质的特点等,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环境科学与工程领
3、域研究的热点。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可以作为环境保护、能源回收与生态良性循环结合起来的综合系统的核心技术来发展,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2、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原理厌氧生物处理又称为厌氧消化、厌氧发酵,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微生物共同作用,使有机物分解并产生CH4和CO2的过程。2.1 两阶段理论20世纪的3060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厌氧消化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两个阶段,即“两阶段理论”:第一阶段被称为发酵阶段或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发酵细菌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和酸化反应,被降解为以脂肪酸、醇类、CO2 和H2等为主的产物。参与反应的微生物则被统称为发酵细菌或产酸细菌。
4、第二阶段则被称为产甲烷阶段或碱性发酵阶段,所发生的反应是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脂肪酸、醇类、CO2 和H2等为基质, 并最终将其转为CH4和CO2。参与反应的微生物被统称为产甲烷菌。2.2 三阶段理论和四菌群学说20世纪70年代,Bryant提出了厌氧消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三阶段理论认为,整个厌氧消化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水解、发酵阶段;(2)产氢产乙酸阶段;(3)产甲烷阶段。有机物首先通过发酸细菌的作用生成乙醇、丙酸、丁酸和乳酸等,接着通过产氢产乙酸菌的降解作用而被转化为乙酸和H2、CO2。然后再被产甲烷菌利用,最终被转化为CH4和CO2;产氢产乙酸菌和产甲烷菌之间存在着互
5、营共生的关系。该理论将厌氧发酵微生物分为发酵细菌群、产氢产乙酸菌群和产甲烷菌群三个主要的细菌群。几乎与三阶段理论提出的同时,Zeikus提出了“四菌群学说”。与三阶段理论相比,该理论增加了同型(耗氢)产乙酸菌群,该菌群的代谢特点是能将CO2 和H2 合成为乙酸。但是研究结果表明,这一部分乙酸的量较少,一般可忽略不计。到目前为止,三阶段理论和四菌群学说被认为是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述。3、厌氧处理工艺的发展 在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发展过程中, 反应器是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按时间顺序它经历了3个时代。 第1代反应器: 以厌氧消化池为代表, 属于低负荷系统。由于无法对水力停留时间和污泥停
6、留时间分离, 造成处理废水的停留时间至少需要2030 d,因此处理效率极低。 第2代反应器:20世纪50年代诞生了厌氧接触工艺,20世纪60年代出现厌氧滤池( AF),以及1974年荷兰Lettinga 等人开发出了UASB反应器,标志着厌氧反应器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时代。以这些反应器为代表的第2代厌氧反应器的共同特点,就是实现了污泥停留时间与水力停留时间相分离,从而提高了反应器内污泥的浓度保持足够长的污泥龄,属于高负荷系统。 第3代反应器: 20世纪90年代初以内循环式反应器(IC),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 EGSB)和上流式厌氧过滤床(UBF)为典型代表的第3代厌氧反应器相继出现。实现了在将固体
7、停留时间和水力停留时间相分离的前提下,使固液两相充分接触, 从而既能保持大量污泥又能使废水和活性污泥之间充分混合、接触,以达到真正高效的目的。4、厌氧处理新工艺 4.1 ABR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 ABR工艺是P. L. McCarty 教授于1981 年提出的一种新型高效厌氧反应器。ABR反应器中使用一系列垂直安装的折流板使被处理的废水在反应器内沿折流板作上下流动,借助于处理过程中反应器内产生的沼气与器内的微生物固体在折流板所形成的各个隔室内作上下膨胀和沉淀运动,而整个反应器内的水流则以较慢的速度作水平流动。由于污水在折流板的作用下,水流绕折
8、流板流动而使水流在反应器内的流径的总长度增加,再加之折流板的阻挡及污泥的沉降作用,生物固体被有效地截留在反应器内。 图1 ABR工艺图 4.1.1 ABR的工艺特征1. 良好的水力条件反应器内的水力条件是影响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使用示踪剂对反应器内水流停留时间分布作研究,可分析其死区容积分数和混合状态。研究表明,ABR的容积利用率要高于其他型式的反应器。随处理水量的增加,产气量提高,促了返混作用,但同时由于折流板的阻挡作用,阻止了各隔室间的混合作用,因而就整个反应器而言,具有推流式的流态,且分隔室越多,越趋于推流态。因此,可把运行中的ABR 看作一个由一系列混合良好CSTR的串联反应器
9、,因而具有较强的处理能力。2. 稳定的生物固体截留能力ABR具有对生物固体的良好而稳定的截留能力。ABR反应器中80%的生物固体集中在上向流室内形成高浓度的污泥层,其浓度可高达50-80g/l。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不受进水量的变化而影响产气。但UASB 则可能在高的水力负荷条件下发生污泥流失问题。ABR的生物固体截留能力是由上述良好的水力流态造成的。3. 良好的颗粒污泥形成及微生物种群的分布ABR中,上向流室中的水流类似于UASB。虽然颗粒污泥的形成并不是ABR工艺的关键,但它可确实形成颗粒污泥。形成颗粒污泥的甲烷菌在ABR 中具有良好的分布,而在不同隔室中以优势种群存在。如在前端隔室中主
10、要以八叠球菌属为主;在中间隔室中以甲烷丝菌属为主;在后端隔室中则存在异氧甲烷菌和脱硫弧菌等。这种分布使ABR具有稳定而高效的处理效果。4. 良好而稳定的处理效果 ABR反应器处理工艺能很有效地处理不同中高浓度有机废水,例如处理生活污水、制药废水、印染废水、造纸印染、制糖废水等等。 4.1.2 ABR工艺的研究新方向 Lettinga教授在展望未来厌氧反应器发展方向时提出了分阶段多相厌氧反应器技术( 简称SMPA)的概念。SMPA并非特指某个反应器, 而是新型高效废水厌氧处理工艺研究和开发应用的新思路。SMPA的基本点为: 1) 在各级分隔空间中,培养适宜的厌氧微生物种群,以适应相应的底物组分及
11、环境因子;2)在各个单独空间中,防止独立发展形成的污泥相互混合;3)将各个单独空间所产生的气体相互分隔开;4)各个单独空间的流态趋于完全混合,而工艺流程更接近于推流,增加废水中基质与污泥的接触时间,从而使系统具有更高的处理效果,提高出水水质。4.2 UASB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4.2.1 UASB反应器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废水从反应器的经布水系统均匀进入,并向上流经反应区(污泥区)进入气、固、液分离区,最后进入UASB上部的沉淀区。混合液中污泥通过重力作用自沉淀区经三相分离区返回反应区,所产生的沼气则有集气管经管道排出反应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 处理 新技术 研究进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