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doc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doc(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教学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对比教学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对比教学 著名的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教授曾说:“ 在比较中阅读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中斯基也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阅读”是近几年阅读教学中的热点,而古诗文的比较阅读又是其中的难点,比较阅读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
2、一定联系的古诗文,加以对比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自觉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所以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将有利于对古代诗歌地理解和品读。同一主题作品的比较 诗歌有着众多的鲜明主题,如山水、田园、思乡、送别、边塞、讽刺、爱情、咏物等。关于同一主题的佳作不胜枚举。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有效的比较阅读。 如我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围绕“闲人”这个话题,引出陶渊明的饮酒选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趣,柳宗元的渔翁,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辛
3、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运用“例证法”引出了这么多的“闲人”,这些都是作者罢官或被贬时期的作品,都流露出抛却官场烦恼,醉心于自然风物的悠然自得、恬淡闲适,其心境都是安宁愉悦的。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对“闲人”的对比探讨,我们获得同一主题:这些文人虽经历生活的磨难,但依然坚强、依然乐观、依然充满诗情画意,就更能理解“闲人”的深刻含义。二、同一作家作品的比较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经历的不同,诗作风格迥然不同。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前期的自然比较欢快,是高兴愉悦的,因为那时她生活美满,夫妻情重,充满生活情趣(如梦令,点绛唇);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诗也大多是寄托相思的了,
4、作品充满凄凉低沉之音,词作中无不反映出作者内心深深的哀愁,情调感伤(醉花阴声声慢)。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古诗文比较阅读可以提高学生古文知识的迁移思维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系统化、条例化的梳理水平,提高学生阅读速度。诗歌的对比教学,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是人们认识、分析、鉴别事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在对比中能够发现作品的特色,挖掘出蕴藏的内涵。以古典诗词教学为例,很多诗词在主题等若干方面相同、相似或相关,为了突出诗词的个性色
5、彩,在教学时应善于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从诗词的内容主旨、表现形式(语言风格、意境、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归纳,引发学生由此及彼地去思考和联想,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不必过分拘泥于单元和章节的程式,我在教授高职教材语文第四册课文时就突破了惯有教学的按部就班的限制,从唐诗、宋词、元曲中分别选取了一首诗进行对比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三篇文章是唐朝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三首诗歌虽然来自于三个有着不同背景、不同境遇的作者之手,但是三者有着共同的感怀的主题秋天。“秋天”成为联系三首诗歌
6、的切入点。一、多媒体手段:形、声、色的视听形象对比诗歌欣赏重在意境,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为三首诗歌设计出不同的音乐与画面的色彩基调,目的是使学生全神贯注、身临其境地沉浸于诗歌丰富的艺术境界。山居秋暝的作者王维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人,苏轼赞曰:“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诗歌山居秋暝清新、恬静,犹如一幅淡雅而和谐的山水画。我为此诗设计的画面主色是澄澈的蓝色,根据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在课件的背景上显示出朦胧的青山、湿润的松林、柔和的月光、清澈的泉水、安谧的竹林、依稀的青莲,视觉的形象性再配以幽静而空明的古筝乐曲,营造出一个和谐而宁静的意境,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学生仿佛置身于
7、散发着雨后清新气息的秋天的山林,与作者一起欣赏秋的幽清,品味山的空明,如临世外桃源,感受着作者安于归隐、追求平淡纯朴的生活的理想。声声慢是一首情感细腻的悲秋抒怀之作,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在此诗中寄予了自己凄苦无依,万般寂寞的无以排遣的愁绪,言之悲,情之切,足令人为她的凄怆的遭遇嗟叹不已而一掬同情之泪。我在课件背景设计时以枯黄为主色,枯萎憔悴的片片蜷缩的秋天的落叶象征着作者飘零流离的身世。音乐选择的是萧条冷清的洞箫声,声声悲切,蕴含苍凉。通过画面和音乐的组合烘托出凄风苦雨愁煞人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走近了作者所生活的那个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时代,体会着一个无所依傍的弱女子的忧戚伤痛
8、,情感上受到了强烈的感染。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然寥寥几句,却言有尽而意无穷,篇终而神自远,塑造出了极丰富的意象,令人回味无穷。这是写“秋思”的名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其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诗中的那位沦落天涯的“断肠人”对故乡的强烈而苦涩的思念,曲中虽未着一“思”字,而“断肠人”眼中的秋景无不溢满了“思”,“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制作课件时,我想方设法找到了曲中相关的景物图片并采用对比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萧瑟凄凉的“枯藤老树昏鸦”组图与飘渺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视觉上的强烈反差,更添羁旅之思,而在残阳如血的背景烘托下,“断肠人”欲归不得,孤独伫立的身影踯躅在荒凉的古道就是这样,通过
9、多媒体的手段将三首诗歌进行对比,将抽象复杂的情感化为具体可感的景物形象,既表现出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又收到声情并茂,融合无间的教学效果。二、从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求同和求异的比较阅读在具体学习这三首诗歌时,我以分析为前提,以比较为关键,从时代背景、作家经历、体裁、内容、情感、风格、意境、写作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的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学生在比较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异中求同:三首诗歌触景生情的对象是一致的秋天。在古典诗歌中,借秋咏怀的佳作不胜枚举。秋天落叶萧萧,象征人生之桑榆暮景,心潮随之起伏,感慨横生。宋玉的九辩中的诗句“悲哉,秋
10、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正是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共同的心境,声声慢与天净沙秋思同为悲秋之作。两首诗表达的情感都是落寞、凄清的。三首诗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的作品,此时的王维已厌倦了官场的污浊,他笃信佛教,渴望超脱尘世的喧嚣,追求恬静闲适的隐居生活。此诗中的前三联中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多种景物:皓月、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所点染出的宁静淳美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同时又是诗人高洁情怀的写照。活泼的浣女们清脆的欢笑声传递着诗人陶醉于恬淡朴实生活的欣喜,尾联在景物的烘托下直接抒情进一步表达诗人沉醉于山间静谧的秋色,安于归隐的心愿。声声慢和天净沙秋思与山居秋暝在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中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