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核酸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doc
《第八章核酸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核酸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doc(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八章核酸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精品文档.第八章 核酸结构、功能与核苷酸代谢核酸(nucleic acid)根据所含戊糖差别,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内也存在有DNA;RNA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 第一节 核酸的化学组成核酸基本组成单位: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完全水解产生含氮碱基、戊糖和磷酸。一、碱基碱基是含氮杂环化合物,有两类:嘌呤与嘧定。其中嘌呤分为腺嘌呤和鸟嘌呤;嘧啶有胞嘧啶、胸腺嘧啶和尿嘧啶。提问:DNA与RNA碱基的异同点。二、戊糖DNA中含-D-2-脱氧核糖;R
2、NA中含-D-脱氧核糖。三、核苷 戊糖的第1位碳原子分别与嘌呤碱的第9位N原子和嘧啶碱的第1位N原子通过糖苷键相连接形成核苷。戊糖若为脱氧核糖,称为脱氧核苷。提问:几种核苷的命名。四、核苷酸核苷与磷酸通过磷酸酯键连接,即为核苷酸。含脱氧核糖者称为脱氧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生物体内多数生成5-核苷酸。DNA和RNA基本单位:组成RNA的核糖核苷酸主要有AMP、GMP、CMP及UMP 4种;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主要有 dAMP、dGMP、dCMP及 dTMP 4种。游离的核苷酸:在体内还存在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游离核苷酸。如3、5-环状腺苷酸(cAMP);3、5-环状鸟苷酸等,cAMP、cGMP
3、和激素的作用有非常密切关系,人们把cAMP称为激素的“第二信使”。ATP是体内能量的直接来源和利用形式。细菌DNA中含有众多的非甲基化的CpG模体,此模体对哺乳动物的免疫细胞具有刺激作用。研究人员正试图利用它进行疫苗的制备、肿瘤治疗与阻止免疫变态的反应的发生。导言:本章开始介绍,遗传物质的储存、传递和表达的有关内容。画图讲解强调:T与U的区别。由学生自己总结。 第二节 DNA的结构与功能一、DNA的一级结构定义: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及其连接方式。也可用碱基顺序来表示核酸的一级结构。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接。主链的两个末端:核酸分子的主链是由戊糖和磷酸所组成。主链的一端为3-末端(游离羟
4、基末端),另一端为5-末端(游离磷酸末端)。一级结构的简化式:通常以5为头写在左侧。二、DNA的二级结构 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了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其要点是: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酸链围绕一共同中轴以右手螺旋方式盘旋而形成双螺旋结构。螺旋表面形成深沟与浅沟。这些沟状结构与蛋白质、DNA之间的相互识别有关。两链以磷酸与脱氧核糖为骨架,位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螺旋内侧,碱基平面与脱氧核糖平面、中轴垂直。碱基对之间距离为0.34nm,每一螺旋含10个碱基对,旋距为3.4nm。螺旋的直径为2nm,旋转的夹角为36。碱基通过氢键形成碱基对。A与T配对(两个氢键),G与C配对(
5、三个氢键),称为碱基互补规律。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及碱基平面之间的碱基堆积力是维持双螺旋结构稳定的主要力量。三、DNA三级结构DNA的三级结构指DNA双螺旋进一步盘曲所形成的复杂构象。 原核和真核生物线粒体、叶绿体DNA以正、负超螺旋形式存在。 真核生物染色质DNA三级结构以核小体形式存在。核小体核心部分由组蛋白H2A、H2B、H3和H4各两个分子形成的八聚体组成,DNA分子的146个碱基对在此八聚体上盘绕2周。另54个碱基对与组蛋白H1结合,将各核小体颗粒连接起来,形成串珠样结构。此结构再进一步盘曲成直径为30nm的纤维状结构。后者再经几次卷曲,形成染色体的结构。DNA功能:作为生物遗传信息的携
6、带者,作为复制的模板将遗传信息传给子代;同时也作为基因转录的模板,表达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蛋白质,展示个体生命现象。3-5磷酸二酯键是每个核苷酸的5-磷酸和相邻核苷酸3-羟基缩合脱水形成。除B型构象以外天然DNA还有A型、Z型构象。 Z-DNA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200个碱基对与5种组蛋白组成。 第三节 RNA的结构与功能RNA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是与蛋白质一同负责基因的表达过程的调控。RNA的结构多种多样,其功能也各不相同。一、信使RNAmRNA的前体:mRNA的前体是不均一核RNA(hnRNA),其分子量比成熟的mRNA大,经剪接生成成熟的mRNA,并移位到细胞
7、质。MRNA结构特点与功能:15-端加帽:在5-末端加上一个7-甲基鸟苷二磷酸基,而第1个核苷酸的2位碳也甲基化,形成7-甲基鸟苷三磷酸帽子结构,此结构可保护mRNA免受核酸酶从5揣的降解作用,并在翻译起中起重要作用。23-端加尾: mRNA的3端有200多个腺苷酸残基的尾巴,其作用在于增加mRNA的稳定性和维持其翻译活性。3mRNA功能:把DNA的遗传信息携带到细胞质,并在那里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决定其合成的蛋白质中氨基酸顺序。二、转运RNAtRNA结构特点与功能:1、含较多的稀有碱基:每一分子常含有715个稀有碱基,如双氢尿嘧啶(DHU)、假尿嘧啶()和甲基化的嘌呤等。2、tRNA三叶草
8、形二级结构:由7090个核苷酸组成的小分子RNA,共有100多种,其结构均是线性多核苷酸链。有四臂(螺旋区)、三环和1个附加叉(可变环)。其中直接与氨基酸结合的螺旋区叫氨基酸臂,富含鸟嘌呤, 3-末端都是C-C-A-OH,在蛋白质生物合成时,氨基酸的羧基与3-未端羟基形成酯键相连。3个环分别称DHU环、TC环和反密码环。反密码环由7个核苷酸组成,3、4、5三个核苷酸组成反密码,在蛋白质生物合成时,反密码可与mRNA上的密码借碱基配对而结合,识别相应的密码。3、tRNA的三级结构呈倒L型:一端为氨基酸臂,另一端为反密码子。L型的拐角处是DHU环和TC环。4、tRNA的功能:携带蛋白质合成所需的氨
9、基酸,并按mRNA上的密码顺序“对号入座”地将其运转到mRNA分子上。强调:DNA与RNA结构的不同点。RNA由一条多核苷链组成。各种RNA结构与其功能有密切联系。各环的核苷酸序列差别较大,这是各种tRNA差异性所在。三、核蛋白体RNArRNA是细胞内含量最多的RNA,占细胞总RNA的90。rRNA结构特点与功能: 1、原核生物含3种rRNA:其中23S与5S rRNA存在于大亚基,16S存在于小亚基。2、真核生物含有4种rRNA:其中28S、5.8S和5S存在于大亚基,小亚基只含有18S一种。3、rRNA茎样二级结构:各种rRNA的碱基组成无一定比率,不同来源的rRNA的碱基组成差别很大。除
10、5SrRNA外,其他的rRNA均含有少量稀有碱基,现已推测出各种rRNA的结构均为茎样结构。4、rRNA功能:r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的核蛋白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四、核酶1、核酶的提出:1982年Thomas Cech从四膜虫rRNA前体的加工研究中首先发现rRNA前体本身具有自我催化作用。并提出核酶的概念后,现已发现多种核酶。2、锤头核酶:R.H.Symons发现某些病毒和类病毒等最简单核酶二级结构呈锤头状,于是提出了锤头核酶的概念。锤头核酶结构由3个茎和13个环组成,包括催化部分和底物部分。核酶中有13碱基构成保守的核苷酸序列。锤头核酶结构的发现促使人们设计并合成出许多种核酶,用以
11、剪切破坏一些不害基因转录出的mRNA或其前体,试图在抗癌和抗病毒方面发挥作用。小结:1、 DNA结构特点与功能。2、三种RNA结构特点与功能。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都含有的rRNA是:5SrRNA介绍:核酶的应用。 第四节 核酸理化性质一、核酸的一般性质1、核酸是两性电解质:含有酸性的磷酸基和碱性的碱基。因磷酸基的酸性较强,核酸通常表现为较强的酸性,核酸可在电场中泳动,也可进行离子交换分离。2、在碱性条件下,RNA不稳定:可在室温下水解。利用这个性质可以测定RNA的碱基组成,也可清除DNA溶液中混杂的RNA。3、核酸多是线性分子:由于DNA细长,其在溶液中的粘度很高,RNA分子比DNA短,在溶液中
12、粘度低于DNA。二、核酸的紫外线吸收1、对核酸进行定量分析:核酸分子中的碱基都含有共轭双键,在260nm波长处有最大紫外吸收。2、估计核酸的纯度:蛋白质在280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可利用溶液260nm和280nm处吸光度的比值来估计核酸的纯度。对于纯的DNA和RNA来说,其A260/A280应分别为1.8和2.0,若有蛋白质和酚的污染,比值下降。三、核酸变性与复性(一)变性: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维系DNA双螺旋的次级键断裂(碱基堆砌力和氢键)双螺旋结构解开成单链的过程称为变性。变性因素:加热和化学物质,如有机溶剂、酸、碱、尿素和酰胺等。实验中最常用的DNA的变性方法是热变性。变性后的性质:
13、粘滞度下降、紫外吸收值改变等。DNA增色效应:变性使原来位于双螺旋内部的碱基暴露出来,造成在260nm处的紫外吸收值增高的现象。 Tm:是DNA双链解开50时的环境温度。GC含量越高,Tm值越大;AT含量越高,Tm值越小。(二)复性:DNA的变性是可逆的,当变性后,温度再缓慢下降,解开的两条链又重新聚合形成双螺旋结构。此过程也叫退火。退火温度:复性的最佳温度是比Tm低25,若时间较长,可以复性至天然DNA的状态。若在DNA变性后,温度突然下调到4以下,复性则不能进行。这是保存变性状态DNA的良好方法。复习:DNA和RNA结构特点与功能。介绍:标准吸光度值为1时,各种标准浓度。原因:G和C之间有
14、3个氢键。分子杂交与PCR都是根据变性复性的原理设计的。第五节 核苷酸代谢核酸消化吸收:食物中的核酸主要以核蛋白的形式存在。受胃酸的影响,核蛋白在胃中分解成核酸和蛋白质。核酸进入小肠后在胰液和肠液中的各种水解酶的催化下不断水解。核苷酸的2条合成途径:从头合成(肝):合成是从氨基酸、一碳单位、CO2等小分子开始。补救合成(脑和骨髓):以嘌呤碱和嘧啶碱为原料合成。一、嘌呤核苷酸的代谢(一)嘌呤核糖核苷酸的合成1从头合成途径:(1)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的合成:由ATP及5-磷酸核糖在PRPP合成酶催化下合成。(2)次黄嘌呤核苷酸(IMP)的合成:PRPP先脱去焦磷酸而以核糖第一碳与来
15、源于谷氨酰胺的-NH2相结合, 然后依次将甘氨酸、一碳单位、CO2等基团连接上去,生成次黄嘌呤核苷酸(IMP)。 (3)由IMP合成AMP和GMP 2补救合成途径:以PRPP和嘌呤碱为原料,经酶催化形成嘌呤核苷酸。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催化腺苷酸的合成。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催化IMP与GMP的合成。HGPRT部分缺陷或完全缺陷:分别引起痛风和自毁容貌症(Lesh-Nyhan)3、嘌呤核苷酸的抗代谢物:可竞争性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从而进一步阻止核酸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达到抗肿瘤目的。嘌呤类似物:6-巯基嘌呤(6MP),6-巯基鸟嘌呤、8-氮杂鸟嘌呤等。谷氨
16、酰胺类似物:氮杂丝氨酸、 6-重氮-5-氧去甲亮氨酸等。叶酸类似物:氨喋呤和甲氨喋呤(MTX)可竞争性抑制FH2合成酶。(二)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分解部位:肝、小肠和肾。分解过程:尿酸是嘌呤碱的最终代谢产物。嘌呤和嘧啶的分解代谢途径没有差别。合成过程是耗能过程,由ATP供能。6MP在临床上最常用。MTX常用于治疗白血病。1、次黄嘌呤的生成:AMP和GMP首先分别脱氨和氧化脱氨生成IMP。IMP在核苷酸酶、核苷磷酸化酶的作用下生成次黄嘌呤。2、尿酸的生成:黄嘌呤氧化酶首先催化次黄嘌呤氧化生成黄嘌呤(黄嘌呤也可来自鸟嘌呤),再催化黄嘌呤进一步氧化生成尿酸。3、痛风症:健康成人体内尿酸含量为0.12
17、0.36mmol/L。男性略高于女性。肾是其排泄器官。尿酸含量高于0.48mmol/L时,尿酸盐晶体沉积在关节、软骨、软组织和肾等处,导致关节炎、尿路结石及肾疾病。引起痛风症(gout)。临床上常用别嘌呤醇(allopurinol)治疗痛风。别嘌呤醇与次黄嘌呤结构相似,故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从而抑制尿酸的生成。别嘌呤醇可与PRPP反应生成别嘌呤醇核苷酸,这不仅消耗PRPP,还作为IMP的类似物反馈抑制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二、嘧啶核糖核苷酸代谢(一)嘧啶核糖核苷酸的合成1嘧啶核苷酸的从头合成:不同于嘌呤核苷酸的是嘧啶环合成之后才与核糖磷酸结合。(1)嘧啶环合成:利用天冬氨酸,谷氨酰胺、CO2,
18、以合成氨基甲酰磷酸(由位于胞液中CPS-催化)为起点,合成嘧啶环。(2)UMP和CMP合成:嘧啶核苷酸的核糖核酸部分也是由PRPP提供的,最先合成的是UMP。再从UMP转变为CMP(是在三磷酸核苷酸水平上进行的)。2嘧啶核苷酸补救合成:以尿嘧啶磷酸核糖转移酶最为重要。(1)磷酸核糖转移酶催化嘧啶碱接受来自PRPP的磷酸核糖基。(2)嘧啶碱在核苷磷酸化酶催化下,先与核糖-1磷酸反应,生成嘧啶核苷,后者在嘧啶核苷激酶催化下,磷酸化生成核苷酸。3、嘧啶核苷酸抗代谢物嘧啶核苷酸的抗代谢物是嘧啶、氨基酸或叶酸的类似物。5-氟尿嘧啶(5-FU)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二)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胞嘧啶脱氨
19、基转化成尿嘧啶,并继之再还原成二氢尿嘧啶。二氢尿嘧啶水解开环,最终生成NH3、CO2及-丙氨酸。T通过类似的过程开环分解看图说明:反应过程。代谢与疾病:痛风症的发生与治疗。强调:嘌呤核苷酸与嘧啶核苷酸合成的不同点。掌握:最终代谢物。成NH3、CO2及-氨基异丁酸而随尿排出。-氨基异丁酸进一步代谢或直接随尿排出,食入DNA丰富的食物或经放射线治疗或化学治疗的癌症病人,尿中-氨基异丁酸等物的排出增多。三、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一)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生成过程 脱氧核糖核苷酸由核糖核苷酸还原而来(核糖核苷酸还原酶)还原反应在二磷酸核苷水平上进行。 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TMP)是脱氧尿嘧啶核苷酸(dUMP
20、)经甲基化而生成的。由胸腺嘧啶核苷酸合成酶催化并需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提供一碳单位。dUMP由dUDP水解或dCMP脱氨生成,以后者为主。(二)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抗代谢物5-FU在体内可以转化成氟尿嘧啶脱氧核苷一磷酸(FdUMP),FdUMP与dUMP的结构相似,是胸苷酸合成酶的抑制剂,合TMP合成受阻。MTX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断TMP的合成。阿糖胞苷可抑制CDP还原成dCDP,从而直接抑制DNA的合成。四、核苷一磷酸、核苷二磷酸和核苷三磷酸的相互转化核苷三磷酸是合成核酸及贮存能量的活性形式。在特异的核苷一磷酸激酶的催化下,核苷一磷酸利用ATP作磷酸基的供体,转化为核苷二磷酸。腺苷酸激酶
21、催化AMP、ADP和ATP之间的相互转化。核苷二磷酸与核苷三磷酸之间的相互转化是由核苷二磷酸激酶催化的。此酶的特异性没有核苷一磷酸激酶特异性高。五、核苷酸代谢障碍参与核苷酸代谢的某些酶的先天性缺陷或调节机制异常可引起核苷酸代谢障碍。嘌呤核苷酸代谢的遗传缺陷较嘧啶核苷酸的多见。痛风症:PRPP酶或HGPRT缺陷。Lesch-Nyhan综合症:HGPRT完全缺陷。免疫缺陷:腺苷脱氨酶(ADA)、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缺陷。肾结石: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完全缺陷。黄嘌呤尿:黄嘌呤氧化酶完全缺陷。复习:碱基U和T的结构。5-FU、MTX、阿糖胞苷等常作为抗肿瘤药物。小结:嘌呤核苷酸和嘧啶
22、核苷酸的代谢。 第九章 基因信息的传递本章主要内容:本章以中心法则为线索,分三节讨论DNA复制,DNA转录合成各种RNA,以及mRNA翻译合成蛋白质。某些病毒的RNA也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也可复制。其中有些病毒的RNA还可以通过逆转录合成DNA,本章也作扼要介绍。第一节 DNA的生物合成一、DNA复制的特征(一)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半保留复制:在两个子代DNA分子中,分别有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故称为半保留复制。意义:DNA中储存的遗传信息正确无误的传递给子代,体现了遗传的保守性,是物种稳定的分子基础。(二)有固定的复制起始点和共同特征共同特征:有多种短片段DNA重复序列,
23、是参与复制起始的蛋白质结合部位;复制起始点有AT丰富的序列,使双链易解开。真核生物染色体常具有多个复制起始点。(三)双向复制原核及真核细胞的DNA复制都是从复制起始点开始向两个方向进行的双向复制。二、DNA复制的酶学(一)DNA聚合酶又称DDDP,DDDP催化dNTP释出1分子焦磷酸,把dNMP用磷酸二酯键逐个加到正在复制中的DNA链的3-OH端,并按53方向延伸DNA链。原核DNA聚合酶有三种,DNA聚合酶、,作用不同。真核生物中发现5种DNA聚合酶,、。和类似于,类似于I。由于DNA聚合酶的作用实现了DNA复制的保真性。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中心法则。实验:重氮标记的大肠杆菌转入普通培养基中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核酸 结构 功能 核苷酸 代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