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oc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精品文档.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我国劳动力供给概况的演变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从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演变为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已经大幅下降。改革之前的1978年,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6.3%,随着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2009年这个比重下降到60.1%。难道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仅仅减少了16.2%?事实上,这由于统计数据是依据劳动者的户籍所在地和城乡就业统计数作出的,并没有反映
2、真实的劳动力城乡分布。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为4.69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9年末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超过1.49亿人,加上在本地企业的从业人员0.88亿人,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37亿人,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51%以上已经实现了就地或外出转移就业。按照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尚需要近1.8亿劳动力。因此,从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4.69亿人中,依次扣除转移就业的2.37亿人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1.8亿人,实际剩余劳动力仅为5200万人,40岁以下的只有4600万人左右,大大低于通常认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或者有1
3、.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说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已经大幅下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1%,易于转移就业的40岁以下人员仅占1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无限供给。(二)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显现。2003年末,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民工输入集中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企业以过去长期支付的工资水平,无法完成预定的招工目标,民工缺口高达10%20%,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甚至在许多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如四川、河南的一些城市劳动力市场也陆续发出劳动力短缺的信号。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在过去三十
4、多年中完成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人口转变过程,已经进入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阶段。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从2015年开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达到10亿人之后,绝对数量就从提高的趋势转而逐年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的快速下降已经开始。今后二三十年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会逐渐降低。2005-2030年,中国50-64岁之间的年老劳动人口比例将增加671%,而15-29岁的年轻劳动人口比例则减少188%。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力短缺尚未全面发生,但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却也是不争的事实。(三)劳动力数量因素将制约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无论是区域性、结构性的劳动
5、力短缺,还是全面的劳动力短缺,都是绝对意义上的普通劳动者无法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成为一种要素瓶颈。中国经济学家对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分解研究表明,年均95%的GDP增长率中,物质资本增长的贡献份额为29.2%,而劳动力数量增长的贡献为23.7%,合计可以占全部增长的53%。尽管生产要素之间特别是资本和劳动之间具有替代性,在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下,资本替代劳动的现象会相应发生,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逐渐转向资本密集型。但是,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是避免资本报酬递减规律作用的良好机制,一旦发生资本报酬递减,就会相应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劳动力短缺也意味着人力资本短缺。1二、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人口老龄化
6、是指社会主体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即老年人口比重逐步增加达到一定标准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影响,并对经济的发展提出相应要求。(一)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1.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变化不大从人口学上来看,我国15-59岁的人口称之为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供给数量一般则是由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人口老龄化不仅使总人口的年龄结构老化,而且也使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来看,未来我国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在2013年以后,绝对量虽有所下降,但始终都在9亿左右(高于1991年7.4亿的水平),占总人口的比重虽有所变化,但也都在60%左右2,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
7、的需求而言,劳动力供应是充裕的。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变化不大,不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供给短缺问题。2.劳动力资源老化虽然从长期来看,劳动人口规模变化不大,但是从劳动适龄人口的内部结构看,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据预测从1990-2050年,15-29岁的劳动力规模会逐渐缩小,从3.53亿减少到2.57亿,所占比重从48.76%下降到30.20%,下降18.56百分点;45-59岁劳动力规模将逐渐扩大,从1.37亿增加到3.16亿,所占比重从18.88%上升到37.16%,上升18.28个百分点,劳动力老化趋势十分明显。虽然中老年劳动力人口因其工作时间
8、长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但由于生理机能的逐渐衰退,体力和精力开始下降,同时心理方面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能力随之降低,生产效率往往低于青年劳动力。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的行业职业和工种将不断涌现,社会分工将更加复杂和频繁,而这些都要求劳动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新的知识技术结构。显然,中老年劳动力过多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人员的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33.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劳动供给的影响家庭作为劳动力供给的最小单位,其劳动供给决策决定了社会的劳动供给状况。人口
9、老龄化主要从时间决策和分工决策两个方面影响了家庭劳动供给。首先从时间决策来看,人口老龄化将在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上对家庭劳动力供给决策产生两方面相反的影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使社会的老年抚养系数增大,在家庭内部则表现为一对夫妇所需赡养的老人数目增加,赡养负担加重;另一方面,家庭中的老人特别是一些因年老、疾病或伤残导致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其他家庭成员的特殊护理和照顾。在没有雇用外来家政人员的情况下,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不得不减少原本用于闲暇和工作的时间来照顾老人,甚至还有可能因承担的家务过重而被迫放弃外出工作。其次从分工决策来看,由于家务负担的加重,家庭成员还不得不做出分工决策,即根据家庭总收益最
10、大化的原则,做出由谁外出工作,由谁负责家务的分工。4(二)人口老龄化的对策1.正确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社会和个人都应采取科学的态度正视人口老龄化及相关问题,政府应制定有关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立政府专职机构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将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进行统筹管理和规划,学术界也应加大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人口老龄化的对策。2.削弱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的影响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增大其对生产要素中劳动力数量的替代作用,以科技带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削弱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的负面影响,并在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壮大社
11、会经济实力,增强承受人口老龄化的物质力量。3.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充分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促进对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不断提高其科技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同时充分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老龄人口特别是低龄老年人口中仍有一部分人在文化科学技术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他们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和能力是一笔极其宝贵的社会财富,充分开发和利用老年人力资源,让部分有能力和意愿的老人继续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既能缓解社会的经济压力,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又能削弱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的影响,最终促成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运行的协调发展。54.建立健全老年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保障的覆盖面,使养
12、老保障全民化。对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加大政策强制性的力度,进一步保证养险基金的筹集和建立,同时还应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如敬老院、老年之家、托老所、老年医院、老年社区服务站等,使养老服务逐渐社会化。三、 现行税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一)现代税收理论 现代税收理论认为,征税对劳动者会产生两种效应:一是收入效应,即征税使劳动者可支配收入减少,为了维持其原有的收入水平,劳动者将增加劳动供给;二是替代效应,即征税会使因闲暇的机会成本降低,从而使劳动者减少劳动供给。在实践中,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事实上,劳动者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权衡取决于许多因素。一般来讲,在
13、一定的税收制度下,社会总体收入水平、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纳税群体、甚至不同性别的纳税人在税收作用下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都会存在差异。1.经济发展水平对两种效应会产生影响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也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高的国家,人们对闲暇所带来的效用评价较高,因此,如果征税导致闲暇的机会成本降低,劳动者的替代效应就会大于收入效应,特别是在劳动力供给弹性较大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做出减少劳动供给的选择。美国经济学家Edward Prescott(2004)选择了19761979年和19931996年两个不同的时间段,对7个主要发达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日本和
14、美国的GDP、劳动供给时间和劳动生产率进行比较,考察了其1564岁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参与劳动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发现,美国人在20世纪90年代劳动供给时间远远高于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而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劳动力供给却低于德法等欧洲国家,他经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税制的不同是导致劳动供给差异的主要原因。Edward Prescott研究发现,19931996年欧洲大陆国家的税率比19701974年提高了很多与美国相比,欧洲大陆堪称高税负国,其平均税负几乎在52%以上,意大利高达64%。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延长工作时间并能够额外多提供100欧元产出,其结果是只能额外多得40欧元,有近60欧元都直
15、接或间接地纳税了。因此,高税负抑制了劳动力供给。6相反,对于低收入水平的国家而言,人们对收入的效用评价较高,征税的收入效应会大于替代效应。中国属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工资所得仍是人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人们对收入的效用具有较高的评价,因此,当征税使人们税后所得下降时,劳动者为了维持其原有的收入水平会增加劳动供给,从而使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2. 民族性格和生活方式对两种效应的影响世界上不同的民族,甚至一国之内不同区域的劳动者的性格和生活方式都会存在较大差别。有些地方的人更追求闲暇时间,因而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不愿意工作太长时间;有些地方的人则追求较高的物质享受,因而比较吃苦耐劳,
16、愿意忍受较长时间的工作。这说明,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员的组合中,收入与闲暇所占的地位与权数不同。因而,在相同的税收制度下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也不同。对于前者而言,征税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可能大于收入效应,这样,如果降低边际税率则有利于鼓励劳动者增加。反之,亦然。对于后者而言,征税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可能大于替代效应,这样,即使边际税率较高,也不会对劳动供给产生很大影响。3. 不同收入阶层对两种效应的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弹性是存在差异的。对于高收入阶层来讲,收入给其带来的福利满足程度已经较高,同量纳税放弃的收入或增加劳动而增加的收入给高收入者带来的边际福利将低于低收入者的边际福利。因
17、此,同量的收入对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引吸力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增加等量的劳动取得等量的收入,那么,高收入者的积极性将远远低于低收入者。这说明,税收对高收入者的收入效应小于低收入者,而替代效应则大于低收入者。同样,对于拥有大量财产因而可以取得大量财产收入的个人与没有财产收入的个人而言也会产生类似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就的差异。(二)中国现行税制对劳动力供给影响的分析1.中国现行税制的基本特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历了30多年以市场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尽管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但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的财税制度只能根据中国国情来设计,而不能照搬任何其他国家财税制度。首先,从税制看,中国
18、税收征管水平决定了税制的基本特征,一是在税制设计上,强调以确保财政收入和提高效率为中心,同时兼顾公平。因此,税制在总体上体现为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所得税,特别是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二是中国尚未开征社会保障税,对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支出所需资金仍以社会保险费的形式收取,尽管规定了固定的比率,但在强制性和规范的法律性等方面与税收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多数劳动者的工资薪金仍处于较低水平,纳税覆盖面还相对狭窄。中国从总体上看仍属于世界相对低收入水平的国家,个人所得税纳税的覆盖面仍十分狭窄;中国税制改革对社会经济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应该是商品劳务税,而不是像美国等
19、发达国家那样以个人所得税为突破口进行的税制改革。但是,随着劳动就业和工资的逐步真正市场化,收入渠道多元化和非劳动收入分配体制的发展,高收入阶层会大量出现,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的覆盖面会逐步扩大。事实上,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已经呈现出较大的增幅,同时,个人所得税占总税收收入的比重也有较大提高。据统计,中国工薪所得的纳税人数已由1994年的9565万人次上升到2005年的90430多万人次,上海、北京、深圳、厦门等地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收入近几年都占个人所得税收入的60%7以上。因此,从未来发展看,税收将成为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中国财政支出中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相对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今 我国 劳动力 供给 状况 影响 因素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