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群体及群体功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群体及群体功能.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第八章 群体及群体功能.精品文档.第八章 群体及群体功能第一节 群体及其分类一、群体的概念1.群体的定义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有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组织、群体和个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管理部门面临的群体不是散漫的个体。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是否有一定的联系,是否有共同的需要和共同的目标。2.群体的特征(1)群体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群体成员要遵守这些行为规范,他们在行为上相互制约。(2)群体成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3)群体成员相
2、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群体的一员。(4)群体成员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扮演一定的角色,为完成一共同的目标而分工协作,具有组织性。3.群体成员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由单个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具有不同于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形成群体的心理效应和行为趋向。从心理效应看,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会产生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效应:、(1)群体价值观。群体成员在长期的活动中会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以共同的价值评价为基础看待组织中的人和事,群体成员受群体价值观的制约和指导。(2)群体凝聚力。群体一经形成,即对群体成员产生一种吸引力,也就是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它是群体价值观和群体
3、行为的一致反映,是群体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凝聚力来自于群体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角色感、力量感。(3)群体责任感。群体成员子啊实现群体目标中逐步形成的对群体生存和发展的责任观念和对所担任的角色的明确认识,在行动上表现为认真履行职责,关心群体,为群体发展贡献力量。从行为趋势看,群体对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产生四个方面的作用:(1)社会助长作用:即生活在群体中的个体在与其它成员交往的过程中有助于消除单调、沉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激发积极的工作及活动动机,提高工作和活动效率。(2)社会弱化作用:即个体在大众面前感到不自在,感到拘谨,有所顾虑,从而影响行为效果。(3)行为趋同作用:即生活在群体中的
4、个体在个性差异方面逐步变小,受群体规范的影响其行为逐渐趋于统一标准。(4)行为遵从作用:即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队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作出的行为。二、群体的分类(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只有明文规定,是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和组织结构确定,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非正式组织是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在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为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正式群体可以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非正式群体也可大致分为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2)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3
5、)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的水平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集合体)。(4)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参照群体又称为标准群体和示范群体。(5)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6)按群体是否存在把群体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是一个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专门分工和部门分工,并在有意识的协调体系和固定结构的形态下,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人员组成的群体。正式群体具有目标明确性、组织结构严密性、权利的强制性、工作的高效性、步调的一致性、人员的替代性等特点。其构成要素包括职位、部门等。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几个系
6、统:第一,有一个职能化系统,人们有可能实行专业化分工;第二,有一个有效的激励系统,引导成员自觉的做出贡献;第三,有一个权力系统,导致集体成员去接受管理者的决定;第四,有一个决策系统,为组织的发展指引方向。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未经官方规定的自然形成的无形群体,其成员之间也有一定的相互关联的结构和准则,不过,他不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而是由群体内在因素约定的。成员的行为受群体内部自然形成的常规调节。其形成可能是在一定时期内,某些人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观点、共同的社会背景,也有可能是由于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非正式群体具有形成的自发性、活动的自觉性、相互关系的自由行的特点。这种群体一般有不成文的规定影响着群
7、体成员的行为。在任何一个组织里,在正式的法定关系下存在着大量非正式群体,从而构成更为复杂的社会关系。非正式群体对于生产效率、工作满意都具有强大的影响。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客观的。从其性质和作用来看,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甚至破坏性的。从积极方面看,非正式群体可以作为正式群体的补充,满足人们交往、归属等心理需要,满足群体成员及时了解组织内外情况、沟通信息的需要,可以发挥实际的影响力,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的填充剂。从消极方面看,非正式群体容易对组织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形成与正式群体相对应的力量,可能由于同组织的目标不一致而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影响工作效率,不利于组织的团结和组织基体的健康发展。组织领导要
8、像重视正式群体一样重视非正式群体。实践证明,如果正式群体的领导人同时也是非正式群体的领导人,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第二节 群体功能一、群体的发展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中止阶段。在这五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可能产生高绩效。在某些情况下,高水平的冲突可能导致较高的群体绩效。上述五个阶段并非总是依次进行,有些阶段可能同时进行;群体也并非总是从一个阶段向前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而是有可能退回到前一个阶段。二、角色定位的社会化过程角色定位的社会化过程是指群体成员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群体行为规范、符合群体发展需要的过程。任何一个群体成员在群体中都担任着群体赋予的一定角色,群体成员在群体
9、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这种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群体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了群体的基础。社会群体就是有角色间的相互联系所构成的。角色定位的社会化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交给群体成员知识、技能。(2)交给群体成员社会规范。(3)使群体成员明确群体发展目标。(4)培养群体成员的社会角色。三、群体的功能由于群体是介于组织与个体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因此,它的功能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完成组织任务,另一方面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沟通、激励成员。第三节 群体动力理论美籍德国人库尔特勒温提出了群体动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体内在需要和环境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勒温及其后继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以下群体动力的作用和存在。1.群体领导方式动力:群体的领导方式不同,表现为专制型、民主型、自由放任型,其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2.群体组织形式动力。群体内组织形式的平等程度不同,群体成员的行为表现也不同。3.群体结构性质动力。成员行为取决于个人需要类型和群体领导方式如何搭配。4.群体公约动力。群体的公约规则,比一般性的宣传说服更能改变群体成员的行为。5.群体多数动力。群体成员之间会相互影响,少数服从多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