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研究.doc
《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研究.doc(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研究石河子大学毕业论文石河子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研究院 系: 师范学院教育系 专 业: 教育学 学 号: 2008010005 姓 名: 朱毕飞 指导教师: 郝路军 完成日期: 2012年6月 目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 WORDS2一、绪论3(一) 研究背景3(二)研究综述4(三)研究意义7(四)研究方法8二、
2、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8(一)调查设计8(二)调查实施9(三)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结果分析10三、大学生隐形逃课的原因及分析15(一)调查结果15(二)大学生隐形逃课的原因及分析16四、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对策22(一)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22(二)提高大学生的听课动机25(三)激发大学生的听课兴趣26附录一:29附录二:31参考文献32-大学生隐性逃课调查研究摘要:大学生隐性逃课非常普遍,高校的工作重心是教学,教学的重点在课堂,课堂学习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隐性逃课不仅在现实中被忽视, 研究领域也同样没有受到重视。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大学生隐性逃课进行
3、研究,旨在剖析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减少大学生的隐性逃课。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隐形逃课的主要动因来自学生自身方面、教师方面、课程方面及学校管理方面,针对其原因,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减少大学生的隐形逃课,进而提高其课堂教学质量,使该高校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输送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关键词:大学生 隐性逃课 教师 课程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Recessive Absence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recessive absence is very popular, improvedTeaching is the m
4、ain fun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learning in classroom is a major part in university students learning process. However, recessive absence is neglected not only in the reality but also research area. Because of these questions, the study appl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5、 interview to find the reasons of college students recessive absence, and the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measures to decrease the college students recessive absence.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the reasons of college students skip class mainly come from students themselves, teachers, courses and the manag
6、ement of the school, in view of its reas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reduce the college students truancy, invisibl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he university can better serve the community, conveying more talents.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r
7、ecessive absence; teachers; curriculum一、绪论(一) 研究背景1. 必要性(1)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普遍。张建心教授在“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反思”中提出,本科生与专科生都存在高比例的隐性逃课现象。毕业班本科生与专科生的隐性逃课率人别达到89.4%与84.4%,大学生平均逃课率达到了43.6%,这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展开。因此,对于隐性逃课的研究是很必要的。(2) 隐性逃课不仅普遍,而且情况严重。虽然各个高校都有一套考勤制度,但这只能对“显性逃课”产生一定的作用,对于“隐性逃课”则完全无效。然而“隐性逃课”却比“显性逃课”更加普遍,也更具危险性,严
8、重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客观了解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探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而提出减少大学生隐性逃课率的对策是值得大家共同关注的。(3) 大学生隐形逃课危害严重。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又以课堂为支柱,大学生的严重隐性逃课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从而降低教学质量,最终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不利于高校服务于社会,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这一重大任务的完成。2. 可行性(1) 在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CNKI等电子资源中,有部分关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通过系统查阅、收集、整理资料,可获取部分相关数据和资料,这可促进本研究的顺利进行。(2) 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有着较为丰富的藏书,可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另有着师范学
9、院教育系优秀教师队伍的支持和帮助,这也将是本人完成研究的有力保障。(3) 本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本研究所在地石河子大学为本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研究试验田,为完成此次研究奠定了基础。3. 现实性(1) 2000年以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出台,高校规模得到迅速扩大,更多的学生圆了大学梦。据最新数据统计表明,中国高等学校的毛入学率达到20%,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第一。就在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时,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学生们却出现了“逃课”现象,而且越来越普遍。其实大学生“逃课”,现今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它从出现到成为“热点”,再到成为一种现象,也不过只是五六年的时间,这不得
10、不让大家去思考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2) 隐性逃课在高校已经很普遍,并且它对学生本身、对教师、对社会都都一定的影响,然而直接关于隐性逃课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在CNKI中输入隐性逃课后的结果显示,只有有1篇关于隐性逃课的硕士论文,有18篇关于隐性逃课的期刊论文。在高校中显性逃课比隐性逃课更具危险性,更加普遍,然而它却没能引起广泛的重视,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间。(二)研究综述1. 概念界定关于逃课,苏联心理学家季亚钦科是这样定义的:“逃课是指学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没有按照既定时间和地点去上课的一种旷课行为”。臧玉元认为,逃课分为“隐性逃课”和“显性逃课”。隐性逃课是指学生按时来教室
11、,但思想却不在教师的讲课上,而是思考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而显性逃课则是指学生在未请假或者是请假未准的情况下故意逃课的行为。周琦在大学生隐形逃课的社会学分析中指出,“隐性逃课”是相对于“显性逃课”而言的,是指学生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实质则“形在而神不在”,从不听教师讲课,或只顾自学其它知识(如英语、计算机等)。2. 关于大学生逃课的研究(1) 大学生逃课现状的研究关于学生逃课的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调查研究,调查涉及性别、年级、逃课人数、课程类型等方面。经过文献阅读、整理,得到结论如下:首先,从总体情况看,大学生逃课比较严重(田正学等,2004),隐性逃课现象严重(毛宗良,2006
12、;李介等,2006);第二,就性别来说,男生逃课更严重(田正学等,2004;陈刚,2005;张建兴,2006);第三,从年级看,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现递增性(张风俊,2003;田正学等,2004;毛宗良,2006;张建兴,2006;杨中伟等,2006);第四,在不同课程类型上,选修课高于必修课(张风俊,2003;田正学等,2004),公共课逃课多于专业课(李介等,2006;杨中伟等,2006:黄时华等,2007),文史类课学生逃课现象重于理工类课(毛宗良,2006);最后,在人学生对逃课现象的态度上,多数学生认为可以理解逃课行为(李介等,2006)。(2) 大学生逃课原因的研究对于大学生逃课原因
13、的研究,很多学者都有比较全面的论述。总体来说,大部分学者将大学生逃课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学生自身方面,教师方面,课程方面,学校管理方面。第一,学生自身方面:学生缺乏专业兴趣,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时间管理意识,自我约束力差等(刘恩元,2010)。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对所学知识不感兴趣,欲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和才干(王成德等,2011)。时间管理和自控能力较差,专业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吴淑娟,李凯 2006)。第二,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水平不高,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联系实际(刘恩元,2010)。教师自身素质不高、教学缺乏吸引力,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师生关系不
14、融洽(吴淑娟,李凯 2006)。第三,课程方面:课程设置不合理(刘恩元,2010;吴淑娟,李凯 2006)。第四,学校管理方面:学风建设欠缺,学生管理松散(刘恩元,2010)。检查力度不够,考试方法不当,规章制度没有落实(王成德等,2011)。高校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吴淑娟,李凯 2006)。(3) 大学生逃课对策的研究关于大学生逃课对策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但主要包括学生自身方面,教师方面,课程方面,学校管理方面等四个方面。第一,学生自身方面:加强学生的专业教育,树立学生的专业思想;加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黄彬,2004)。抓好入
15、学教育,培养专业兴趣,激发学习动机(马雅菊,2010)。尽早进行专业了解及选择(胡珍珍,2011)。强化大学生消费者身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庄玮等,2008)。从大学生学习动机入手,明确学习目的(曹酷,2010)。第二,教师方面: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等(张建喜,2008)。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马雅菊,2010)。重视课堂教学质量(胡珍珍,2011)。加强双向沟通,建立双方良性互动关系(庄玮等,2008)。增加师生交流,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曹酷,2010)。第三,课程方面: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使专业课设置和课程内容适应社会发展(黄彬,20
16、04)。正视社会现实,传授有用的实际知识(曹酷,2010)。第四,学校管理方面:要改变高校的办学思想与管理(张建喜,2008)。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马雅菊,2010)。教学与管理相结合(胡珍珍,2011)。转换大学角色,维护大学生消费权益,改变大学出勤考察方式(曹酷,2010)。3. 关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在CNKI中输入隐性逃课后的结果显示,只有有1篇关于隐性逃课的硕士论文,有18篇关于隐性逃课的期刊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1) 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的研究上课基本不听讲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5%,不太爱听讲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0%,基本认真听讲
17、的占调查总人数的70%,高度集中听讲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即隐性逃课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平均值的95%(韩苗等,2010)。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象十分严重,用心听讲的学生不足40%(吴淑娟等,2008)。隐性逃课现象十分严重,本科生和专科生的隐性逃课率分别达到了89.4%和84.4%;文史类课和理工类课比较,文史类课的逃课现象教严重(毛宗良,2006)。由此可见,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已经较为普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2) 大学生隐性逃课原因的研究周琦(2001)单独对大学生逃课的一个方面隐性逃课进行研究,得出了隐性逃课的原因。就个体层面的原因包括:一是当自学收获大于上课收获,就必然引发“隐性逃课”的
18、动机;二是诱发“隐性逃课”的外部条件。其次,制度层面原因:学校没有自主权,政府管理一切,行政权力过度扩张,学校主体在权力束缚下,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束缚,无法对迅速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作出相适应的调整和变革。田正学、王羚又(2004)等以心理视角,分别从大学生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兴趣、价值观念、从众心理、逆反心理这几方面来分析大学生逃课行为。吴丽华,卢森林(2008)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将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原因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生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有:学生个体观念与群体的影响;学生个体在大学生活中对于建立新的学习动机不适应;学生自律能力偏差,放纵心里强于刻
19、苦学习的努力。二是教师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有:教师的不作助长了学生的隐性逃课;教学质量不高,对职业要求认识不充分;沟通障碍,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缺乏情感交流。(3) 大学生隐性逃课对策的研究吴丽华,卢森林(2008)在大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中针对大学生的隐性逃课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一是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二是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三是师生共建、共同进步。郎佳(2011)基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降低大学生隐性逃课的建议:一是增强教师授课的吸引力。包括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实践接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二是激发大学生听课兴趣。包括培养专业兴趣和课程兴趣;选修课真正做到选修
20、;增强所设课程的实用性。三是强化大学生的听课动机。包括认识到听课的重要性;激发成就动机;加强教学管理。此外,另有个别文章,在论述逃课时提及隐性逃课。如毛宗良(2006)、张凤俊(2003)、赵新峰等(2006)、李介、王雄雄(2006)、高宏亮(2008)等在分析逃课现状时均提到,隐性逃课现象日益严重。魏听(2006)、胡彦(2005)、张建兴(2006)等在说明逃课时,涉及一些隐性逃课的表现如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小说杂志等,小声说话、学习其它科目等。以上文中均只是在逃课现状描述中提及隐性逃课,但在其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中都只针对逃课,并未针对隐性逃课做出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对大学生逃课的研究有
21、很多,且集中在对大学生逃课现状的调查,逃课原因的分析和降低大学生逃课率的对策建议。对逃课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学生自身,教师,课程和学校。逃课原因的分析大部分是通过调查报告得来的,还缺少深层次的探索。并且,在对大学生逃课的研究中,直接研究大学生隐性逃课的文章很少。 (三)研究意义隐性逃课不是个别现象,它的影响也不知限于学生自身,它对教师、高校乃至于社会都有很大的负面作用。本文通过文献法、问卷法以及访谈法对大学学生隐性逃课做一个全面的了解与探索,客观了解其隐性逃课现状,探究隐性逃课原因,并最终提出相应对策,激发大学生上课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营造良好的的课堂氛围提供保证,最终减少大学生
22、隐性逃课率。对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入优秀人才,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四)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法本文以石河子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于2011年4月上旬实施了调查,总计发放调查问卷160份,回收158份,有效问卷153份,有效率达到96.8%。2 访谈法本研究共选取10名在读本科生进行访谈,10名学生中男、女生各占5人,文、理科各4人,大一、大二个2人,大三和大四各3人。3文献研究法本文采用文献法,翻阅了大量的论文资料,找出了有共同研究目标或方向的文章,作为研究参考和引证资料。本文以石河子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在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
23、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知网(CNKI)等查阅与大学生隐性逃课有关的文献,在学校图书馆网站上检索教育学、社会学、信息科学等方面的书籍,并对资料内容进行分析、整理二、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二、大学生隐性逃课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一)调查设计本调查涉及到在校的大学生,包括了各个年级,以及不同的专业。本文对1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的八名学生进行了访谈。1. 问卷设计表1 年级分布情况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人数33433938百分比21.6%28.1%25.6%24.8%表2 专业分布情况专业文科类理工类人数7677百分比49.7%50.3% 年级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隐性 逃课 调查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