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
《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精品文档. 运动生理学 1. 名词解释1. 阈值:当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率都固定时,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2. 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后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3. 肌肉收缩形式缩短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 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向心收缩)。拉长收缩: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离心收缩)。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4. 激素: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
2、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5. 碱储备:每100mL血浆中的碳酸氢钠含量。6. 外呼吸: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7. 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8.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之和)。9. 肺通气量:人体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10. Hb氧含量:在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O2量11. Hb氧容量:在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12.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13.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动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成反比关系)
3、。14.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量15.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一般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5L/min。16.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水平的需要而增加(心泵功能储备)17. 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18. 最大摄氧量:人体进行的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当氧运输系统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氧量19. 氧亏:在进行强度较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时,即使氧运输系统功能已经达到最高水平,但摄氧量仍不能满足机体需氧量的要求,造成体内氧的亏欠20. 核心力量:附着在人体核心区域的肌肉在神
4、经支配下收缩产生的一种综合力量21. 极点: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初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练习者常产生一些特殊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剧增、肌肉酸软无力和动作迟缓不协调等,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22. 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或者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23. 真稳定状态:在进行中小强度的长时间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
5、即摄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24. 假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氧亏增多25. 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运动后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1. 知识点集锦1. 肌肉活动1. 静息电位:特点,内负外正 形成机制,K外流2. 动作电位:特点,内正外负;“全或无”现象;有绝对不应期 形成机制,Na内流 注:“离子学说” 生物电产生的两个条件 A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均匀,膜内K浓度高,膜外Na浓度高 B细胞膜在不同生理状态下对离子有选择通透。静息时,膜对K通透性大,K外流。膜受
6、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大,Na内流。3. 动作电位的传导 同一细胞内:局部电流 相邻细胞间:化学递质(乙酰胆碱)4. 肌肉收缩与舒张的过程当肌细胞兴奋动作电位引起肌浆Ca浓度升高时,Ca与细肌丝上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钙蛋白分子构型发生变化,继而使原肌球蛋白分子结构改变,暴露出肌动蛋白上能与横桥结合的位点。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肌动球蛋白可激活横桥上的ATP酶,ATP分解释放能量,引起横桥头部向粗肌丝中心方向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刺激终止后,肌浆膜上的钙泵迅速回收Ca,钙与肌钙蛋白结合解离,恢复构型,肌动蛋白上与横桥结合的位点重新被掩盖起来,粗、细肌丝退回原来位置,肌肉舒
7、张。滑行过程中,粗肌丝不动,细肌丝滑行。 整个收缩舒张的过程都需要能量。 舒张过程中重点是钙泵回收Ca(需能)。5. 不同类型肌纤维的代谢及生理特征1. 代谢特征:型肌(慢肌)有氧能力好 型肌(快肌)无氧能力好2. 生理特征 收缩速度 型肌快 收缩力量 型肌大 抗疲劳性 型肌强6.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 运动单位募集2. 运动员肌纤维类型速度类:快肌比例大 70%-80% 耐力类:慢肌比例大 70%-80% 力量类:快肌比例大 70%-80%3)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比构成的影:型肌纤 维内各种亚型之间的比例关系可以改变a b运动训练对肌纤维面积的影响
8、: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系统的运动训练,可使骨骼肌组织壮大,肌肉功能得到改善。肌肉组织壮大的原因与肌纤维增粗和肌原纤维数量增多有关,但以前者作用更为明显(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不同形式的运动训练可优先造成主要运动肌内部某类型肌纤维的肥大)。运动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a运动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通过耐力训练可以使两类肌纤维都提高有氧氧化能力。b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随运动专项或所受训练形式而改变。c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影响的专一性 :运动训练所引起的肌纤维的适应变化具有专一性。二、能量代谢1. 三大功能系统的特点磷酸原系统(ATP-CP系统):不需氧、分解十分迅速、储量少 糖酵解系
9、统:不需氧、分解迅速、能量有限 有氧氧化系统:需氧、分解缓慢、能量多2. 条件反射形成基理:有关中枢间暂时性神经联系。3. 条件反射形成:两个刺激的多次结合(无关刺激、非条件刺激)4. 非条件反射特点:先天形成、不需要大脑中枢参与、数量有限、是人类适应生活的基础5. 条件反射特点:后天形成、需要大脑中枢参与、数量无限、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三、血液与运动1.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 2. 红细胞正常值男性:(4.5-5.5)10L 女性:(3.5-5.0)10L3. 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4. 血液理化特征 1. 渗透压 血浆分为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
10、透压 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保持红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胶体渗透压: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若胶体渗透压 减少,会引起组织水肿) a等渗溶液:以正常的血浆渗透压为标准,与正常渗透压相等或近似的溶 液(0.9%的NaCl、5%的葡萄糖溶液) b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正常渗透压(红细胞失水皱缩,丧失功能) C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正常渗透压(红细胞吸水膨胀)2. 血浆PH 正常人血浆的PH为7.357.45(当血浆PH低于7.35时为酸中毒,高于7.45时为碱中毒)血浆PH低于6.9或高于7.8时将危及生命 血浆PH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内缓冲物质以及肺、肾等器官的正常功能5
11、. 维持内环境稳态 血浆中最重要的缓冲对:NaHCO3H2CO3(PH为7.4) 三、呼吸与运动1. 呼吸全过程: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2. 肺内压:肺泡腔内的压力 1. 平静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气初肺)3. 吸气终末: 肺内压=大气压4. 呼气终末: 肺内压=大气压3. 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4. 胸内负压:正常情况下呼吸时,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5. 胸内负压形成的原因:肺的弹性回缩力6. 肺容量的组成: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7. 肺通气量计算: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积8.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每分通气量则为68L(运动员剧烈运动180200L)9. 肺泡通气量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动 生理学 期末考试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