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新.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新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新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关键词:问题意识;培养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2、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国数学教育的成绩是突出的。这种成绩的获得主要由于我国数学教学有注意数学的严格性、逻辑推理以及解题技巧的传统。在这个传统的影响下,广大的优秀教师让学生做相当数量的习题,进行大量的模仿和重复。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探究的源头就是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
3、、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调查发现: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出问题的次数反而越来越少。刚入学的一、二年级学生绝大多数敢说、敢问,而到五、六年级,学生似乎变得沉默寡言。这虽受到年龄特征的制约,但更多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不敢提问题。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是善于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适宜的教学情境。这可以在学生中建立一种学习心理安全感,对学生活跃良好思维极为有利。他们可以自由地毫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营造学生乐于接受的氛围,要以饱满的热情感
4、染学生,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1、 以兴趣为动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感兴趣的事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自觉性,因为兴趣是开启知识之门的一把钥匙,是最好的老师,是智慧和成就的起点,兴趣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深远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外界新异信号的刺激容易产生注意和兴奋。依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好奇的境地,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不仅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2、用熟悉的事物、身边的事物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于熟悉的事物,学生就会有亲切感,易于接受和理
5、解。教师进一步引导使他们的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境状态,有疑皆可问,有疑都要问,没有问题也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使得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情境入手,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学会发现“问题”。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问题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动力。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的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问能解疑,问能知新,问题是思维的灵魂,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思维又是激发创新的根本所在,是学生渴望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表现。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散思维的同时,寻找出进一
6、步值得研究的问题。1、和谐的氛围有利于提出问题孔子强调“教学相长”,教师的教本身就是在学习,只是与学生学习有所不同的学而已。同学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是教师放下控制心理,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将教师的主导地位随意夸大,从而掩盖、压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向学生开放自己的心理空间,师生共同参与,处于平等的、交互式的和谐氛围之中,并以此赢得学生信任,使学生善于提问的本能得以发挥。在教授二年级下册“加、减法估算”时,我除了讲授课本上的例题之外,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加以练习。师:小明快过生日了,妈妈打算给他买一份礼物。小明在商场看中了一双布鞋和一盒彩笔,它们的价钱分别
7、是布鞋42元,彩笔19元(多媒体展示布鞋和彩笔的图片及价钱)。妈妈买这两样东西要带多少钱呢?“你能估计一下,买这两样东西,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吗?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学生积极地讨论起来。生:我是这样想的,42和40比较接近,就先把42想成40,19和20比较接近,把19想成20,40+20=60,妈妈大约要带60元。方法正确,思路清晰。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接下来,我又和学生一起计算出了准确的结果:42+19=61。这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当我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时,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觉得,刚才我们的估算有点问题。”我示意他解释一下他的发现。生:我们估算的结果是60元,但
8、刚才我们算出了两样东西要花61元。如果小明的妈妈也像我们一样估算,只带60元,那就不够了,多带一些才行。而且小明快要生日了妈妈可能会给他买什么别的东西。所以,只带60元就更不够了。说得多好呀,这个学生是把数学真正联系到实际生活当中了。在意外的同时,我充分肯定了他提出的问题:“想得真周到,他能够结合生活当中的实际情况考虑数学问题,真了不起。”2、在互帮互学中学会提出问题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智力多元理论,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不同的人可能擅长于不同的智力方式学习,各种智力只有领域的不同,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因而个别差异在教学中不可忽视。既然承认学生可以使用不同的智
9、力方式来学习和应用知识,那就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每个学生,加德纳还曾说:“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这就是提醒教师在教学时要给每位学生机会,教会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三、信息技术成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渠道现代信息技术促成了新的教学形态的形成,为教学功能的提升、新教学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由教学目标、师生关系、教学任务、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组成的教学系统,因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而呈现出与以前完全不同的面貌。网络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心中,为他们带来了一片新的天地。现代
10、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空间,网上资源已成为教师和学生查询资料的重要来源。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所需,搜集尽可能多的资料让学生在众多信息面前学会分析、比较、取舍、归纳等。还可用生动、形象的演示方式填写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使我们周围的世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服务于课堂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创新意识。网络是虚拟的,但虚拟的网络也是现实的,它既给学生提供了可以与他人平等地说话,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为教师创造一个真实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渠道。案例一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第三课时对称(二)1.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
11、对称现象,初步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能正确判断镜子里的像。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感受对称美,学会欣赏数学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2、能够辨别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1、课件出示小老鼠在照镜子的动画:师:昨天,小老鼠到蓝猫家做客,它发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你们想知道吗?一起看看吧!播放完动画后。师:我看到有很多小朋友在笑,你们笑什么呢?当学生回答出其实小老鼠是在照镜子但它自己不知道后,教师追问:小老鼠它自己都不知道,你们怎么知道呀?当学生回答出小老鼠和镜子里的是一模一样的,它跳镜子里的它也在跳等等。2、揭示课题:师:真不
12、错!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小老鼠在干什么呀?像照镜子这种现象也叫对称。(板书课题:对称)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对称的知识。设计意图:这段动画片是将教材中小朋友照镜子的情境进行了加工润色,课一开始,同学们马上就被有趣的动画片给吸引住了,课件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小老鼠照镜子时的神态和动作,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动画片中展现无遗。其实,这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的一段剪影。数学学习继而从这个现实、有趣、富有探索性的情境开始了。四、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问题意识在不少公开课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被演变成为“满堂问”,一堂课内出现几十次甚至上百次提问,可是这些提问的内容浅显,方式单一,环节粗疏;同时,学生的提
13、问却又少之又少。所以没有教师自身较强的问题意识,绝不可能完成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以发展创新精神的目标。任何教师都难免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上的困惑。教学的基本知识、教学的技能以及教学的经验都是需要的,但缺乏发现教学问题、探索教学问题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仅仅满足于自身有限的教学经验,是不能培养出问题意识较强的创新型学生的。加强教师自身的问题意识,既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迫切需要,发展教师确立善于反思、勇于批判的思维品格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全面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的需要。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提问题,并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但如何激活学生的问提意识,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并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走出学校,形成自己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待于我们老师不断探索、实践。参考文献:1 李红霞 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 2 朱益维, 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教学,200593 沈丽君, 在发现“问题”中学习。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