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基础知识.doc
《地质基础知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基础知识.doc(5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地质基础知识地质基础知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主讲:李椋京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第一章 地质基础知识第一节 地球层圈构造和地表形态46亿年。地球大致以地壳表层为界限分为地球内部层圈和地球外部层圈。内、外部层圈又进一步分成6个不同的层圈。一、 地球外部层圈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外部层圈指包围着固体地球表层的地球组成部分,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一)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的最
2、外圈。根据气温垂直变化,从下而上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暖层(电离层)、散逸层。1、对流层是大气圈的最低层,下界为地表,上界为平流层底,厚约917公里,两极最薄,赤道最厚,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流层的大气就是空气。2、平流层是对流层顶部至大约50公里高空的大气层,它的特点是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其温度基本上不受地面温度的影响,平流层中存在大量的臭氧,成为地球生物的天然保护层,使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二)水圈 固体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水体即水圈。它大部分汇聚于海洋里,其它部分分布于大陆上的湖泊、河流、冰川、土壤和浅部岩石的孔隙中,构成一个不甚规整而基本连续的水圈
3、。海水占97.2,其它大陆水体占2.8。在大陆水体中,极地和高山的冰雪约占其体积的78.6,其余不足14的水为地下水、湖泊水和河流水体。地球上的水以气、液、固三相态的形式赋存于大气、地表和地下,它不断地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方式交替移动,形成水分循环系统,这种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作用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三)生物圈生物圈是由地球表层生命物质即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封闭的层圈,也就是有机体的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包括了近地表的大气圈和地壳表层,以生物生存的最大高度(约10公里)和最大深度(约3公里)为其上下界线。出现于33亿年前,现在大约有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数十万种微
4、生物。二 地球内部层圈及其主要特征地球内部层圈就是固体地球的内层圈,按照莫霍面和古腾堡面(该界面波速不连续)两界面,地球内部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层圈,又进一步细分若干次一级层圈。(一)地壳(Crust)固体地球在莫霍面以上的部分称为地壳,它厚约33公里(大陆)或7公里(深海),总平均厚度16公里,大致为地球半径的1400,仅是地球表层的一层薄壳。大陆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质层或硅铝层;下层为玄武岩质层或硅镁层。(二)地幔(Mantle)地幔即中间层,该层上界为莫崔面,下界为古腾堡面,厚约2900公里,按体积比约占整个地球的82.3,按质量比则占67.8,因此它是地球的主体部分,且
5、基本上由固态物质组成,密度大于3.5,从莫霍面以下到大约1000公里深处,称上地幔,10002900公里深处称下地幔。上地幔上部约90400公里处存在一个软流层,为低速,将其上固态岩石上地幔上部和地壳统称为岩石圈。(三)地核(Core)地核是以古腾堡面为顶界面直到地心的地球中心部分,其厚度约3473公里,占地球总体积16.3,占总质量约l3。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情况可将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三部分。其物质组成推测为铁、镍为主,并含少量硫、硅元素。三、地球形状和地表形态特征(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大小的主要数据如下: 赤道半径(A)6378.16公里 两极半径(C)6356.755公里
6、 扁率(A C)A =1298.25 赤道周长40075.24公里 子午线周长40008.08公里 表面积510070100平方公里 体积1083157900000立方公里 地球体或大地水准球体(geoid),接近于旋转椭球体(扁球体)。而地球真实形状与之稍有出人,其南北半球并不对称,北极略凸出,南极略平凹,呈梨状。偏离很小,且扁平率不大,看作一个球体。地球具有塑性;地球内部存在着大范围的物质对流。(二)固体地球表面的一般特征最明显的特征是高低不平,基本上可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大陆的平均海拔为875米,最高为亚洲的珠峰(8848.13米);大洋平均深3729米,最深为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
7、沟(11033米)。1、大陆表面的形态特征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地形类型。(1)山地山地是指绝对海拔高程较高(大于500米)、地形起伏较大、相对高程在200米以上的地区。一般海拔5001000米为低山,10003500米为中山,大于3500米者为高山。山体呈线状分布的山地称山脉,如福建的武夷山脉、新疆的天山山脉。(2)丘陵丘陵指有一定起伏的低矮地区,一般海拔在500米之下,相对高差不超过200米,地形特征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如福建大部分地区属于丘陵地形。(3)平原平原指面积较大、地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其海拔小于200米,内部相对起伏(高差)不超过数十米。如我
8、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典型的平原多为冲积平原,;还有一些少数不很典型的平原,其上面松散沉积物层较薄,许多基岩直接出露,这些地区不像冲积平原那样平,常有低丘,如福建沿海小平原。(4)高原高原是海拔高度较大(大于600米)、表面较为平坦或略有一定的起伏的广阔地区。世界著名的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巴西高原等。(5)裂谷系统大陆上有些宏伟的线状低洼谷地,这是地壳上被拉张而裂开的地区。平面呈近90b或更大角度的“之”字型曲折延伸,且常有分枝、合并的现象。这类谷地称为裂谷或裂谷系统。它宽3050公里或更宽,两壁或一壁多为陡峭的断崖,中间为低凹下陷的谷地。世界最著名的裂谷是东非大裂谷。2、海底表面的形
9、态特征海底面积占地表71,它具有比大陆更广阔更年轻的平原,也有更为险峻更宏伟的的山脊和海沟。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单元特征,可以将海底分为海岭、海沟、大洋盆地、大陆边缘等地形单元。(1)海岭(Range)海底的山脉泛称海岭,其中某些位于大洋中背、经常发生地震和正在活动的海岭称为洋脊或洋中脊。洋脊为海底线状隆起地带,呈一系列平行的鱼鳍状山脉,其中部最高,中央部位常有巨大的裂谷,称为中央裂谷。太平洋洋脊的中央裂谷不明显而称之为洋隆或洋中隆。洋脊的中央裂谷在形态上与大陆裂谷极为相似,而且有些地方互相连接成全球的裂谷系统,如红海洋脊实际上是东非大裂谷的一段。(2)海沟(Trench)海底的长条形洼地,泛称
10、海槽(Trough),其中较深且边坡较陡的称海沟。海沟长度一般超过6000米,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3米,它是地球表面最低的地段,其地表规模仅次于洋脊。(3)大洋盆地(Oceon Basin)大洋盆地是海底地形的主体,约占海底面积的12,一般水深40005000米,平均3700米,比较平坦,有一些地段低缓起伏,分为深海丘陵和深海平原两个单元。(4)海山(Seamount)海山是大洋底上孤立或比较孤立的隆起地形,其高度大于1000米,一般呈圆锥形,边坡较陡,多由玄武岩组成。(5)大陆边缘大陆边缘是大陆和大洋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或连接地带,占海底面积约15,它包括大陆架、大陆坡
11、和大陆基,但大陆基实际上是大陆坡向大洋盆地的过渡带,而大陆架是大陆边缘的主要地形单元。(6)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大陆架紧靠大陆分布的浅水台地,是大陆向水下自然延伸的部分,其表面平坦,坡度小于0,1P;其外缘有一坡度转折线,该线之下则属大陆坡。欧亚大陆、北冰洋沿岸的大陆架最为发育,宽可达500公里以上,而印度洋大陆架最不发育。(7)大陆坡(Continental Slope)海底从大陆架外缘坡度转折线开始,沿较陡的斜坡一直到深海底,这个斜坡地带称为大陆坡。它平均坡度4.3o,最大可达2W;宽度较窄,一般2040公里,平均28公里;坡脚的深度一般在14003000米。(8)
12、大陆基(Continental Rise)大陆坡从坡脚逐渐变缓,过渡为大洋盆地的这一地带,称大陆基,它是由海洋沉积物组成,表面常有被浊流冲蚀的沟渠。第二节 地质作用概述、地质作用概念在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可以改变固体地球物质组成、构造和地表形态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Celogicol Proc埘)。猛烈的地质作用地震、火山喷发、山洪和泥石流;缓慢的地质作用岩石风化、海陆变迁、山脉隆起、地面下陷等。二、地质作用的动力能及来源(一)内部能 内部能来自地球本身的能,包括重力能、地热能、旋转能等。(二)外部能 外部能主要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和日、月引力能。三、地质作用基本类型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质 基础知识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