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杜甫诗三首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杜甫诗三首 .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 / 14 课题第二十五课杜甫诗三首备课时间主要教法朗读教学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古诗五步教学法课时2课时目的要求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过程和方法目标: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
2、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教学准备示范朗读带录音机望岳挂图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2 / 14 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一个
3、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二、杜甫简介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 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杜甫(公元 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 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
4、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1、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3 / 14
5、 2、长安十年时期。公元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 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3、 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 使他写出
6、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4、漂泊西南时期。介绍略,留待以后介绍。三、师生共同研讨望岳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这是一首古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精选学习资料 - -
7、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4 / 14 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感知内容(1)配乐诗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3)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教师要求学生从文字到内容基本理解和把握诗歌
8、,可设置思考题启发和帮助学生理解,小到一个词的词义,大到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就这些问题,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表达出来,学生之间互相切磋交流,有助于充分地理解诗意。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画意。教师提问:诗题为 望岳, 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常识: 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部, 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明确: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精选
9、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5 / 14 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
10、“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4、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5、 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要求
11、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6 / 14 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比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
12、都酸困了, 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 3、4句实写, 5、6句实写, 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6、学生齐背望岳。四、师生共同研讨春望本诗采用诗歌境界教学法。它以启发诱导学生想像、体验、品味诗歌为手段,以诗的不同境界为阶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欣赏领悟诗歌。分三个教学步骤: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写作背景:天宝十四载(
13、)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7 / 14 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
14、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配乐朗诵春望,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要领。全体学生配乐齐读。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整体感知诗意。、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再现形象,把握物境。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字词想像单个形象,根据句节想像群体形象,根据全篇想像整体形象。提问: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
15、,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提问: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8 / 14 幅画面?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只要言之成理,教师当以鼓励为主。学生想像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
16、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引导学生把握全篇,想象整体形象。、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诗歌羞于直白言情,常寓情于形象之中,形象不仅是诗人情感的触发,又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也是体验诗人情感的途径。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形象体验情感。提问: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引导学生品味诗人的主观之意是如何同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的以及这种和谐统一所传达的
17、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等。关于表现手法。全诗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9 / 14 肺腑。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 “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
18、。“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播放音调低沉的背景音乐, 学生齐背春望。五、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学生齐背望岳春望。、请学生辨析两首诗的风格。明确:望岳形象高大,境界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春望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六、布置作业、默写望岳春望。、预习石壕吏。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石壕吏。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望岳春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19、 - - - -第 9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0 / 14 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文题)二、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学生自由读。、选一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全班齐读。三、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把握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写作背景简介。唐肃宗乾元元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
20、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学生默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再现诗中的情节。选两位学生口述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发动其他同学补充,共同丰富画面、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21、- -第 10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1 / 14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句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提问:诗中有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 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
22、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学生听读配乐朗诵,深深体味诗作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提问: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学生思考,交流。明确: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简单,但诗人只用个字就栩栩如生地再现了情节发展的全过程,精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归功于诗人巧妙独特的构思。从诗题上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人对他用了暗写,一出现只用“吏呼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
23、习12 / 14 一何怒”来点出他的威势, 此后就让他转入“幕后”。对老妇则用明写,把她所说的话写成一篇“抒情独白”。仔细品味,就会发现老妇的话句句都是差吏逼出来的。情节中可能隐去了吏的“怒”“呼”。差吏一进门就问“汝家有男丁否”,老妇答曰“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答曰:“室中更无人”;最后差吏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妇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四、学生自主质疑,深入理解诗意,进入探究阶段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辞严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的表示,如何理
24、解诗人的沉默?、“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幽咽”的人是谁?、石壕吏未抓年青的“孙母”而带走“力虽衰”的老妇的原因是什么?、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先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酌情给予点拨。五、学生齐背诗歌,或抽查背诵六、课堂小结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
25、供参考学习13 / 14 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七、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石壕吏。、阅读登岳阳楼,感受诗人深沉而广阔的胸怀。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参考答案这首诗是诗人第一次登上岳阳楼, 面对洞庭湖水,产生万千感慨。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穷途潦倒生活的深沉慨叹:对终生壮志未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诗人由个人的不幸遭遇,联想到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由小天地转入大天地,由个人的悲伤转向“戎马关山”的家国之痛,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深情,并以“凭轩涕泗流”之情态与开篇“今上岳阳楼”所见的壮阔气魄构成照应之势,表现了一位伟大爱国主义诗人的深沉而广阔的胸怀。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14 页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14 / 14 板书设计远望望岳近望细望春望忧国-思亲石壕吏差吏夜捉人老妇哭诉苦难战争给老百姓的灾难深重老妇自请服役教学后记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14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