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李清照词二首辛弃疾词教案 .pdf
《2022年李清照词二首辛弃疾词教案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李清照词二首辛弃疾词教案 .pdf(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李清照词二首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词意。2、品味语言,感悟情感。3、背诵鹧鸪天桂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理解诗人的情感,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学习重点 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 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2. 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 分析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李清照: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有作品集漱玉词。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人物。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
2、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2 页2、识记字音:鹧鸪(zh g )煞( sh )簇( c )捻( ni n )憔悴( qi o
3、 cu )风鬟霜鬓 (hu n b n )3、理解词义:开处: 开放的时候冠中秋: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次第: 转眼闺门:指代妇女们三五: 正月十五济楚:整齐漂亮风鬟霜鬓:头发散乱斑白的样子怕见:懒得二、学习研讨鹧鸪天 ?桂花(一)了解作品、知晓背景: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词的写作背景, 学术尚无确考。 李清照 24岁时,其夫赵明诚奔父丧,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曾屏居乡里多年,从作品的内容格调看,或属于这一时期作品。(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2.补充注释:画栏开处冠中秋:gu n,超出众人
4、;居第一位。冠:gu n帽子。例如,皇冠,衣冠整齐,冠冕堂皇。形状像帽子或者在顶上的东西。例如,鸡冠,冠状动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2 页gu n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例如,未冠(不到二十岁);沐猴而冠(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其实并不像)。居第一位,冠军。例如,冠军赛,三连冠。骚人可煞无情思: sh ,极,很。煞:sh迷信的人指凶神。例如,凶神恶煞极,很。例如,煞费苦心,煞有介事。sh结束,收束。例如,煞笔(写文章、书信等结束时停笔;文章最后的结束语。)煞尾(收尾;元曲套数中
5、最后的一支曲子。)何事当年不见收:为什么。3.朗读、背诵,并思考: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在赋“色” ,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暗淡”、 “轻黄”二词,“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 自有情怀疏淡, 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暗淡轻黄体性柔” ,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
6、开花者为多, 其花香味浓郁。 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 无人何自芳。 ”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1.体会思考:“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确:用了拟人、对比的手法。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画栏开处冠中秋”化用李
7、贺诗句“画栏桂树悬秋香”(金铜仙人辞汉歌),热情赞美桂花堪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2.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2 页明确:“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 ?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对屈原不收桂花的抱撼,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四)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1.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有人
8、评价它说“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明确:“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李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这些议论,既有正面阐述,又有通过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更有批评屈原,为桂花正名,充分表现了桂花在词人眼中的形象花中第一流、花中之冠。2.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9、明确: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五)课后作业:1.背诵默写鹧鸪天?桂花。2.比较李清照的 鹧鸪天 ?桂花与谢懋的霜天晓角 ?桂花 在
10、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霜天晓角 ?桂花谢懋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2 页赏析: 这是一首咏桂花的咏物词。但在词中,作者借物寓怀。上片,写桂花的形象与高洁的气质。“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描绘桂花枝叶的形状,花的色泽,写出了桂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占断花中声誉”,它占尽了花中的声名,为什么呢?“香与韵、两清洁”。两句话,六个字,道尽了桂花的佳处。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下片抒情,“胜绝,君听说”,承上片趣旨
11、,极度赞美桂花的绝佳。“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相传月中有一棵桂树,诗人常用月光皎洁,桂枝飘香,形容秋夜景致。金庭、玉阶,都是天宫的庭院。这里用“玉阶月”结束全篇。正如过片所说的:“胜绝”!明确:这两首词均以议论入词,借物寓怀。永遇乐(落日熔金)(一)了解作品,知晓背景。(宋)张端义贵耳集: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二)解词释句,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对照注解,理解文本大意。2.强调以下词用语的含义:落日熔金:夕阳带着一抹金黄,那耀眼的光芒就像正在燃烧的金子一样。暮云合璧:黄昏时的云彩连成一片,就像是一块块璧玉连缀成的,好比珠联璧合。璧:圆形而中间有孔的
12、玉。染柳烟浓:柳色宛如烟云因而更浓。吹梅笛怨:笛吹奏出梅花落的凄凉悲怨的曲调。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梅花落曲。中州:古代中国有九州,河南地处九州的中心,故称中州。这里指北宋都城汴京,即今河南开封。铺翠冠儿 :用翡翠装饰帽子。捻金雪柳 :用捻成的金线装饰雪柳。雪柳:用素娟白纸搓成的柳枝状装饰物。簇带 :首饰插戴得很多,宋代俗语。济楚:整齐漂亮。宋柳永木兰花:“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2 页3.找出描写今昔元宵佳节不同境况的句子,说说其中隐含的心情。明确:今朝在和风煦日的春日里
13、,担心风雨转眼将至,连酒朋诗侣的呼召也觉兴味索然;可是从前盛装打扮,呼朋唤友,却是怎样繁盛的景象啊!一盛一衰,不言而喻。后两句尤让人不堪, 不如其实是情非得以而故作洒脱语。全词充满了对往事的追念,对现实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正因为如此,宋朝刘辰翁曾写过这样的句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可见此词感人之深。(三)品味语言,鉴赏形象。1.“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是动作描写,请你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明确: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一个“争”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莺歌燕舞,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
14、快场面。2.“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是心理描写,请你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些句子表现了词人对现实浓浓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深深的忧虑。(四)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1.永遇乐 开篇 “落日熔金, 暮云合璧” 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 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明确:这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 蕴含了多
15、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2.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对比,拿“中州盛日”的三五之夜与流寓江南的元宵佳节进行对比,这样写拿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感人至深。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2 页辛弃疾词三首学案课型:新授执笔:邱城审核:高二语文组时间: 2008 年 3 月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辛弃疾及其词作的风格特点。2、理解、品味词
16、中的千古名句。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品位语言,鉴赏形象。2、学习词作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3、背诵青玉案?元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2、讨论学习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词意,品位语言,鉴赏形象。2、学习词作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学习难点 :学习词作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辛弃疾辛弃疾( 11401207)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
17、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出生前13 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 ,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
18、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2、识记字音 :蓦然( m ) 阑珊( l n shn) 旌旗( j ng ) 锦襜( ch n ) 髭须(z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2 页3、理解词义: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花开盈盈:仪态美好蓦然:忽然阑珊:稀疏,零落锦襜突骑:精锐的锦衣骑兵二、学习研讨青玉案 ?元夕(一)解词释句,整体感知。1.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2.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3.思考:现代人怎样过元宵节?词
19、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 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二)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明确: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
20、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三)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 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宝马雕车香满路” “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2 页明确: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
21、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四)课后作业:1.背诵默写青玉案?元夕。2.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一)解词释句,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2.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二)品味语言,鉴赏形象。思考讨论:“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
22、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明确: 辛弃疾曾经上奏疏论平定金人方略,今存美芹十论、九议等,耿耿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然而一切进言都付诸东流,所以这两句大有英雄不得不放弃壮年抱负终老田园的落寞与悲愤,正如余陛云所言“有英雄种菜之感”。(三)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1.“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你还能举出几例来吗?提示: “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用的是互文,意思是当初率领万众南下渡江之时,部队和金兵朝夕战斗,互相射杀,一路飞箭不停,表现了紧张而又惨烈的战斗情景。所谓“互文”,就是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了下文出现的词,下文省了上文出现的词,参互成文,合而见义。例如:当窗
23、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当窗亮敞,对镜顾影是理云鬓,帖花黄的共同条件,意指 “ 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2 页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意思是:“ 将士们从军十年,经过千百次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意思是“ 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即“ 明月依旧 ,关塞依旧 ,却物是人非 ” 。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悲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是“ 无论在朝庭为官,还是不在朝庭做官,都一样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李清照词二首辛弃疾词教案 2022 年李清照词二首辛弃疾词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