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力学性能复习资料.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金属力学性能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属力学性能复习资料.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金属力学性能复习资料.精品文档.1 拉伸颈缩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拉伸时出现物理屈服和颈缩,拉伸时有塑性变形但不出现颈缩,拉伸时没有塑性变形。2 比例极限:试样应力和应变成正比的关系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他是应力应变曲线上开始偏离直线的点。表示发生弹性变形的最大抗力。3 弹性极限:他是由弹性变形过渡到塑性变形的临界应力,即产生弹性变形而又不产生塑性变形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应力.表示发生微量塑性变形的抗力。4 屈服强度:金属开始产生塑性变形的最小应力。有屈服点,存在屈服平台。意义是描述材料塑性变形时的抗力大小。表示材料抵抗发生明显塑性变形是的抗力。5
2、 抗拉强度:试样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是均匀塑性变形与非均匀塑性变形的分界点。6 真实断裂强度:拉伸断裂时的载荷处以端口处的真实截面积所得的应力值是真实断裂强度。7 延伸率:表示材料断裂后长度伸长量的多少。8 断面收缩率:试样断裂时断口横截面积的相对缩小率,由均匀断面收缩率和集中断面收索率组成。刚度(弹性模量):表示材料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强弱。比强度=抗力强度/密度 屈强比=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应变)、试样的长度与横截面积的关系比较布氏,洛氏,韦氏硬度的异同点:不同点:1布氏硬度计用的是淬火钢和硬质合金的球形压头;2洛氏硬度计用的是金刚石圆锥形压头;3韦氏硬度计用的是金刚石四棱锥压
3、头;4布氏硬度计是单位压痕面积上的载荷,测定的是压痕球冠的直径;5洛氏硬度计是单位压痕上的深度上的载荷,测定的是压痕的深度;6韦氏硬度计是单位压痕面积上的载荷,测定的是菱形两条对角线长;7布氏硬度计可测不太硬的材料:操作繁琐,测定结果稳定,波动小;硬度值与强度等成定量关系,有换算公式;8洛氏硬度计测量压痕小,近似无损;易于批量操作;应用范围小;数据分散,可靠性差;表面洛氏硬度可用测量极爆的工件或表面覆盖材料的硬度;9韦氏硬度不存在P/D2恒定的限制;d测量比较准确;不宜用于批量操作;可测量显微硬度;通过对测量压头的替换实现从软到硬材料的测量相同点:1都是采用压入法,都存在压痕;2压头的硬度都比
4、被测工件的硬度高弹性变形:原子之间的距离发生相对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吸引力和排斥力的大小,以便于外力相平衡,这种受力后原子间距变化的宏观表现就是弹性变形弹性模量:在本质上决定于金属的电子结构,而不依赖于金属材料的显微组织,弹性模量是应力和应变的比值,是原子间作用力曲线的斜率。代表使原子离开平衡位置的难易程度,是表征晶体中原子间结合力强弱的物理量。弹性模量的特点:取决于金属材料本身,是组织结构不敏感参数;合金化、热处理、冷热加工对其影响小;晶体材料具有各向异性影响弹性膜量的因素:合金元素的影响不大,组织的影响小,冷变形的影响小,温度及载荷速度的影响小。9 弹性比功:是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的能力,通
5、常是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的表示,提高材料的弹性比功的方法是提高其弹性极限12. 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经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称为包申格效应。14. 消除包申格效应:预先进行较大的塑性变形。在第二次反向受力前先使金属材料于回复或再结晶温度下退火。10 应力和应变不完全同步,与时间有关,这就是弹性不完整性11 弹性后效;这种加载时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叫正弹性后效,这种卸载时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象叫后弹性后效。切应力引起的弹性后效比正应力的大,没有切应力分量的多向压应力不引起弹性后效12 循环韧性:弹性
6、滞后环的面积所代表在一次交变应力循环周期中试样所吸收的能量,称为循环韧性,这种能量消耗,是金属有吸收外来机械功的能力13 塑性变形:金属受力后产生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称为塑性变形。它是通过位错的滑移和孪生来实现的。多晶体塑性变形的特点:不同时性,在多晶体中各晶粒的取向不同而晶体最容易发生滑移的方向是45,那么各个晶粒发生滑移的时间就不同;相互协调性,多晶体作为一个整体,变形时若不相互协调,将要开裂;不均匀性,多晶体是在相互约束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14 金属的理论切变强度:如果外加切应力达到m,则能克服两层原子间的作用力而引起相对滑移,这就是金属的理论切变强度,理论切变强度时切变弹性模量的十分
7、之一15 整体的滑移要同时克服上下两层所有原子的结合力,如果滑移不是整体进行,而是逐步进行,则只需要克服滑移面上下少数原子间的结合力就可以完成切变过程,切变强度很低,这种逐步滑移的构想呗试验证明,发现不是所有的滑移带均贯穿整个晶粒,其中有些滑移带中止于晶粒内部16 滑移变形的位错机制(1)塑性变形是不可逆的永久变形,(2)按此机制估算的金属屈服强度与试验相符。位错从金属的一侧运动到另一侧就引起金属的塑性变形,位错运动使滑移面上方的原子从一个平衡位置到另一个平衡位置;位错滑移过后,金属中的原子处于稳定状态,他所引起的变形被保留下来而不可能回复,这就是塑性变形17 塑性变形通过位错的滑移来实现,因
8、而金属的屈服强度很低。如果认为位错滑移就标志着塑性变形的开始。那么,开动位错的力就等于金属塑性变形的临界切应力。在纯金属中,位错的启动和滑移时所遇到的阻力只有经历点阵的摩擦力。如果产生宏观可见的塑性变形必须大量位错穿过警惕运动。位错源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增值放出大量的位错,这些大量位错的运动可累计起来形成宏观可见的塑性变形。因此,塑性变形量必然和位错数目及位错的滑移量有关。位错滑移所引起的塑性变形量与位错密度和每个位错在晶体中走过的平均距离成正比,因此,产生一定量的塑性变形,必须要有足够数量的位错移动长度的距离18 金属塑性变形的特点:1,金属塑性变形一滑移方式进行时,滑移沿特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
9、,滑移面通常是原子排列最紧密的晶面,滑移方向是原子排列最紧密的方向。2,塑性变形必须在特定的应力下发生,只有当作用在滑移面上沿着滑移方向的切应力达到特定的数值时,该滑移系才会开动。3,金属中各区域的塑性变形是不均匀的。4,金属塑性变形后的结构胞状亚结构。5,塑性变形后金属结构发生畸变,并存较多的能量,塑性变形时大部分能量转变成热能10%的能量储存在金属内部,就是点阵畸变弹性能,这与金属的性质,变形方式,变形温度和变形量有关。6,加工硬化,随着塑性变形量的增大,金属强度增高,是塑性变形的重要特点2.影响材料屈服强度的因素: 内在因素. 1. 金属本性及晶格类型.主滑移面位错密度大,屈服强度大。2
10、. 晶粒大小和亚结构. 晶界对位错运动具有阻碍作用。晶粒小可以产生细晶强化。都会使强度增加。3.溶质原子: 溶质元素溶入金属晶格形成固溶体,产生固溶强化。4,第二相. a.不可变形的第二相绕过机制. 留下一个位错环对后续位错产生斥力, b.可以变形的第二相切过机制.由于,质点与基体间晶格错排及位错切过第二相质点产生新界面需要做功,使强度增加。二) 外在因素:1.温度温度越高原子间作用越小位错运动阻力越低2.应变速率。应变速率越高强度越高。3.应力状态. 切应力分量越大强度越低3.细晶强化:晶界是位错运动的阻碍,晶粒小相界多。减少晶粒尺寸会减少晶粒内部位错塞积的数量,减少位错塞积群的长度,降低塞
11、积点处的应力,相邻晶粒中位错源开动所需的外加切应力提高,屈服强度增加。(加霍尔-派奇公式)4.固溶强化:在纯金属中加入溶质原子形成固溶合金,将显著提高屈服强度,此即为固溶强化。溶质原子与基体原子尺寸差别越大,引起的弹性畸变越大,溶质原子浓度越高,引起的弹性畸变越大,对位错的阻碍作用越强,固溶强化作用越大。5. 影响粒状第二相强化效果的因素:当粒子体积分数f一定时,粒子尺寸r越小、位错运动障碍越多,位错的自由行程越小,强比效果越显著。当粒子尺寸一定时,体积分数f越大,强化效果亦越好。网状分布时,位错堆积,应力不可以松弛,脆性增加. 片状球状6.珠光体对第二相的影响:1)片状珠光体,位错的移动被限
12、制在渗碳体片层之间。所以渗碳体片层间距越小,珠光体越细,其强度越高。2)粒状珠光体,位错钱与第二相球状粒子交会的机会减少,即位错运动受阻的机会减少,故强度降低,塑性提高。3)渗碳体以连续网状分布于铁素体晶界上时,使晶粒的变形受阻于相界,导致很大的应力集中,因此强度反而下降,塑性明显降低。7.应变硬化:应变硬化是位错增殖、运动受阻所致25 论述金属强化的机制。答:1)细晶强化晶粒越细,则晶界越多。由于晶界是位错运动的障碍,从而引起位错塞积;且晶界变形要满足连续性条件,故晶界的存在使变形抗力提高。有Hall一petch公式: d减小时,应力增大2)固溶强化1.固溶使材料的屈服极限增加:应力0为纯金
13、属的强度;K为常数;c是溶质原子浓度;m=l或1/2。相同浓度条件下,强度的增加与溶解度的倒数成反比。强化机制:弹性交互作用:溶质原子造成弹性应力场,交互作用,钉扎位错,使应力升高,形成柯氏气团。 电子交互作用:电子易在位错张应力区集结,形成电偶极子,与各原子发生静电作用,阻碍位错移动化学交互作川 :铃木气团导致层错能下降,使宽度增加,层错难运动,导致a增大溶质原子的偏聚和有序化 3)第二相强化分为两类弥散性第二相强化:尺寸很小、弥散分布在基体上。时效强化:过饱和固溶体时效形成第三相;弥散强化:认为在基体中加入氧化物、氮化物等。聚集型第二相强化:第二相晶粒大小与基体晶粒具有可比性。相之间大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 力学性能 复习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