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期末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期末复习资料.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诊断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品文档.第一部分物理诊断学一、体格检查 1、症状学与一般检查: (1)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a.驰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摄氏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b.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c.发热原因: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
2、。(p17) d.发热分度: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2)水肿:是指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不包括内脏器官局部的水肿,如脑、肺水肿等。水肿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水肿。 (3)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胆红素最高为17.1umol/l(1.0mg/dl),超过34.2umol/l(2.0mg/dl)时出现黄疸。按病因学分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阻塞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按胆红素性质分类:以非结合胆红素(游离胆红素UCB)增高为主的黄疸,以结合胆红素(胆红
3、素葡萄糖醛酸CB)增高为主的黄疸。 (4)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这种改变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口唇、指(趾)、甲床等。 (5)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正常人立位或坐位时颈外静脉常不显露,由于充盈的水平与体位有关,其测量以胸骨角为准。静脉压测量值在胸骨角上3cm或可能高到4cm可视为升高。静脉充盈度超过正常水平,称为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是右心功能不全的一个较明显的表现。压迫充血肿大的肝脏时颈静脉怒张可更为明显,肝颈静脉回流阳性。 (6)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枝形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多出现于上腔静脉分
4、布的区域内,如面、颈、手背、上臂、前胸和肩部等处。蜘蛛痣的出现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有关,常见于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7)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呼吸运动用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辅助肌参与呼吸运动,并且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8)膀胱刺激征:膀胱刺激征是指尿频、尿急、尿痛,也称尿道刺激征。正常人白天平均排尿46次,夜间02次,如果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超过上述范围,称为尿频;尿急是指尿意一来就有要立即排尿的感觉;尿痛是指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口产生的疼痛,疼痛性质为烧灼感或刺痛。 (9)脑膜刺激征:软脑脊膜受到
5、炎症、出血或理化内环境的改变刺激时可出现一系列提示脑膜受损的病征。(为脑膜受激的体征,见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压增高等情况)颈强直,Kernig征(柯氏征),Brudzinski征(布氏征)。 (10)意识障碍的不同程度表现: a.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b.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c.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
6、入睡。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 d.昏迷:是严重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持续的中断或完全丧失。分为轻,中,深度。 (11)浅表淋巴结检查顺序: 头颈部:耳前,耳后,枕(后)部,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淋巴结。上肢:腋窝淋巴结(腋尖群,中央群,胸肌群,肩胛下群和外侧群)(是上肢最大的淋巴结组群),滑车上淋巴结。下肢:腹股沟部(先查上群,后查下群),腘窝部。2、胸部检查 (1)胸部标志 a.胸骨角标志意义: 又称Louis。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由胸骨柄与胸骨体的连接处向前突起而成。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还标志支气管分叉,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
7、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b.肩胛下角标志意义: 肩胛骨的最下端称肩胛下角。被检查者取直立位两上肢自然下垂时,肩胛下角可作为第7或第8肋骨水平的标志,或相当于第8胸椎的水平。此可作为后胸部计数肋的标志。 c.胸廓形态:两侧大致对称,呈椭圆形。成年人胸廓的前后径较左右径为短,两者比例约为:1:1.5。小儿和老年人胸廓的前后径略小于左右径或几乎相等,故呈圆柱形。 (2)肺与胸膜检查 a.胸膜摩擦音与心包摩擦音的鉴别: 屏住呼吸时胸膜摩擦音消失,而心包摩擦(心搏一致)音仍可听到。 b.触觉语颤减弱、增强见于何种疾病: (语音震颤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气管、支气管是否通畅,胸壁传导是否良好而定。) 语音震颤减
8、弱主要见于: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如肺气肿;2支气管阻塞,如阻塞性肺不张;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4胸膜高度增厚粘连;5胸壁皮下气肿。语音震颤增强主要见于:1肺泡内有炎症浸润,因肺组织事便是语颤传导良好,如大叶性肺炎实变期、大片肺梗死等;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症浸润并与胸壁粘连时,则更有利于声波传导,使语音震颤增强,如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 c.胸腔积液的体征: 胸腔积液:胸廓患侧饱满,呼吸动度患侧减弱,气管位置移向健侧,语音震颤减弱或消失。积液区,中量为浊音,大量或伴有胸膜增厚粘连的患者叩诊为实音。呼吸音和语音共振减弱或消失。少量积液者,常无明显体征
9、,或仅见患侧胸廓呼吸运动减弱。中至大量积液时,可见呼吸浅快,患侧呼吸运动受限,肋间隙丰满,心尖搏动及气管移向健侧,语音震颤和语音共振减弱或消失,在积液区可叩得浊音。不伴有胸膜增厚粘连的中等量积液的患者可叩得积液区上界的Damoiseau线,积液区后上方的Garland三角,积液区前上方的Scoda浊鼓音区以及健侧后下方脊柱旁的Grocco三角等体征。大量胸腔积液或伴有胸膜增厚粘连的患者,则叩诊为实音。积液区呼吸音和语音共振减弱或消失。积液区上方有时可听到支气管呼吸音。纤维索性胸膜炎的患者常可听到胸膜摩擦音。 d.肺气肿体征: 肺气肿:胸廓呈桶状,(呼吸动度两侧减弱,语音震颤减弱。双肺叩诊呈过清
10、音。肺沟呼吸音减弱。)早期可无明显体征。急性发作时常可有散在的干、湿啰音,多与肺底听及,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啰音的量与部位常不恒定,合并哮喘者可听到较多的干啰音,并伴呼气延长。 e.气胸体征: 气胸:是指空气进入胸膜腔内而言。少量胸腔积气者,常无明显体征。及其量多时,患侧胸廓饱满,肋间隙变宽,呼吸动度减弱;语音震颤及语音共振减弱或消失。气管、心脏移向健侧。叩患侧呈鼓音。右侧气胸时肝浊音下移。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3)循环系统 a.主动脉关闭不全体征: a.视诊: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部分重度关闭不全者颈动脉搏动明显,并有点头运动。 b.触诊:心尖搏动移向左下,呈抬举样搏动。有水冲脉及毛细
11、血管搏动等周围血管征。 c.叩诊:心界向左下增大而心腰不大,心浊音界轮廓似草化形。 d.听诊:主动脉瓣区或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柔和叹气样杂音。若有二尖瓣狭窄则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起隆隆样杂音。周围血管可听到枪击和Duroziez双重杂音。 b.心脏瓣膜的5个听诊区: 1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又称心尖区。 2肺动脉瓣区: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 3主动脉瓣区:位于胸骨右缘第2肋间。 4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又称Erb区。 5三尖瓣区:在胸骨左缘第4、5肋间。 c.心房颤动的特点及常见病因: 听诊特点是心律绝对不规则,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和脉率少于心律,后者称脉搏短绌,原因是过
12、早的心室收缩(心室内仅有少量的血液充盈)不能将足够的血液输入到周围血管所致。常见病因:二尖瓣狭窄,高血压病,冠心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少数原因不明称特发性。d.心脏杂音机制: 正常血流呈层流状态。在血流加速、异常血流通道、血管管径异常等情况下,可使层流转变为湍流或漩涡而冲击心壁、大血管壁、瓣膜、腱索等使之振动而在相应部位产生杂音。具体机制:1血流加速;2瓣膜口狭窄;3瓣膜关闭不全;4异常血流通道;5心腔异常结构;6大血管瘤样扩张。 e.器质性和功能性收缩期杂音的鉴别: 鉴别要点 器质性 功能性 年龄 不定 儿童、青少年多见 部位 不定 肺动脉瓣和(或)心尖区 性质 粗糙,吹风样,常呈高调 柔
13、和,吹风样 持续时间 较长,常为全收缩期 短促 强度 常在3/6级以上 一般为3/6级以下 震颤 3/6级 无 传导 沿血流方向传导较远而广 局限,传导不远 f.周围血管征: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细血管搏动征。 (周围血管征阳性:出现以上体征及水冲脉)主要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进和严重贫血。 3、腹部检查: (1)肝触叩诊的正常范围: 正常成人的肝脏,一般在肋缘下出不到,但腹部松软的瘦人,与深吸气时可于肋弓下触及肝下缘,在1cm以内。再剑突下可触及肝下缘,多在3cm以内,在腹上角较锐的瘦高者剑突根部可达5cm,但是不会超过剑突根部至脐距离的中、上1/3交界处。
14、均匀体型:(在右锁骨中线上)上界为第5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右腋中线上)上界为第7肋间,下界相当于第10肋骨水平。(右肩胛线上)上界为第10肋间。 (2)胆囊的体表位置:胆囊位于右季肋区,肝的下方胆囊窝内。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稍下方。 (3)阑尾的体表位置:阑尾位置因人而异,根部的体表投影以右髂前上棘至脐连线的外、中1/3交界处作标志,此处称麦氏(MacBurney)点,阑尾炎时该点有压痛。 (4)脾触叩诊的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脾不能触及 (5)肝硬化的体征:肝硬化患者面色灰暗,缺少光泽,皮肤巩膜黄染,面颈和上胸部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或蜘蛛痣,手掌的大小鱼际和指端有红斑称
15、为肝掌,男性常有乳房发育并伴压痛。肝脏由肿大而变小,质地变硬,表面不光滑。脾脏轻度至中度肿大,下肢常有浮肿,皮肤可有瘀点,瘀斑,苍白等肝功能减退表现。 (6)腹水体征:是肝硬化最突出临床表现。有腹水后,腹壁紧张度增加。患者直立时下腹部饱满,仰卧时呈蛙腹状。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腹水量多时有液波震颤。幽门梗阻的体征:全身有脱水和消瘦的表现。腹部检查可发现胃型和胃蠕动波,空腹时上腹部可查到振水音,是幽门梗阻的特征性体征。 (7)腹膜炎三联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 (8)肠鸣音: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而流动,产生一种断断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称为肠鸣音。大约4-5次每分钟。餐后频繁而明显
16、,休息时稀疏而微弱。 (9)肾及输尿管的压痛点: 1.季肋点:在第10肋骨前端; 2.上输尿管点:在脐水平线上腹直肌外缘; 3.中输尿管点: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与通过耻骨结节点所垂直线的相交点; 4.肋脊点:肋脊与第十二肋骨的交界点,又称肋脊角; 5.肋腰点:腰肌外缘与第十二肋骨的交界点,又称肋腰角 二、器械检查(心电图): 心电图各波意义: 1、最早出现的幅度较小的P波,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 2、PR段(实为PQ段)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P波与PR波段合计为PR期间,反映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3、幅度最大的QRS波段,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4、除极完毕
17、后,心室的缓慢和快速复极过程分别形成了ST段和T段; 5、QT间期为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R(r):首先出现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向波;Q(q):R波之前的负方向波称为Q波;S(s):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1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正常范围者为0.320.44s。2病理性Q波:Q波的宽度0.04s,深度超过同导联R波的1/4,称为病理性Q波,可见于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3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起搏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
18、以及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疾患,可累及窦房及其周围组织而产生一系列缓慢窦性心律失常,常引起头昏、黑朦、晕厥等症状,称病态窦方结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为窦缓、窦性停搏或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4多源性期前收缩:指在同一导联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及联律间期互不相同的异位搏动。5非Q波心肌梗塞:部分患者发生心肌梗塞后,心电图表现只有ST段抬高或压低及T波倒置,ST-T改变呈规律性演变,但不出现异常Q波,通常其他检查可明确诊断。问答题试述心肌梗塞各期的心电图表现。答: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呈规律性演变:早期(超急性期):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斜型抬高,尚未出现异常Q波,仅持续数小时。急性期:
19、高耸T波开始降低,出现异常Q波,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继而下降;直立的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持续数小时至数周。近期(亚急性期):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Q波持续存在,倒置T波逐渐变浅。持续数周至数月。陈旧期(愈合期):心梗后36月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留下坏死的Q波。二、血液、骨髓细胞学检查: 1、血常规检查(HEMOGRAMME): 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110g/L,即可以为贫血。2、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正常时
20、外周血中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如比值增大,即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其是化脓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亦可见于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4、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外周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升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引起类白反应的常见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中毒、急性溶血失血等。去除病因后,类白血病反应也消失。5、网织红细胞反应: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病人相应给予铁剂或叶酸/vi+B12治疗后,网织红细胞升高,见于红细胞恢复,用药35天后,网织红细胞即开始上升,710天
21、达高峰一般增至68%,治疗2周后网织红细胞渐下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渐升高。这一现象升为网织红细胞反应,可作为贫血治疗时早期判断疗效的指标。也可用此现象作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性治疗。2、红细胞正常值:成年男性(4.05.5)1012/L;新生儿(6.07.0);成年女性(3.55.0)临床意义: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见于红细胞生成素增多以及骨髓增殖性疾病;减少,见于各种贫血。3、白细胞正常值:成人(410) 109/L;6个月2岁(1112)109/L;新生儿(1520)。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感染、严重损伤、急性大出血、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2)嗜酸性粒
22、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过敏反应、寄生虫;(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过敏反应;(4)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病毒感染、白血病、移植排斥反应(5)单核细胞。4、血小板正常值:(100300)临床意义:增多见于骨髓性疾病。减少见于(1)血小板生成障碍;(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3)血小板分布异常。5、血沉正常值:男性015/1h末;女性020/1h末。临床意义:增快见于(1)各种炎症性疾病;(2)组织损伤及坏死;(3)恶性肿瘤;(4)血浆蛋白相对值或绝对值增高等。 9、骨髓增生程度分级:通常以骨髓中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比值来反映,增生程度一半可反应骨髓的增生情况,通常采用五级分级法,即:(
23、有核细胞;成熟红细胞)增生极度活跃(1:1.8;50%),增生明显活跃(1:5-9;10%),增生活跃(1:27;1-10%),增生减低(1:90;=05%),增生明显减低(1:200;05%)。 10、粒红比值(M:E)(书上是G:E):以粒细胞系的百分数除以红细胞系的百分数即为粒红比例。粒系%/红系%=24:1。临床意义:(1)不变:正常骨髓象、两系外疾病;(2)增高:粒系白血病、化脓性炎症、再生障碍性贫血;(3)减低:增生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三、凝血功能检查: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临床意义: (1)正常值:11-13秒; (2)PT延长:见于1先天性凝血因子I,II,V,VII
24、,X缺乏;2后天凝血因子缺乏,如维生素K缺乏,严重肝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 (3)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4)INR是检测口服抗凝剂的可靠指标,以23为宜。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临床意义: (1)APTT延长:见于a.内源性凝血因子明显减少,甲、乙型血友病;b.严重肝损害;c.纤维蛋白原严重减少;d.应用肝素等抗凝药;e.DIC时。 (2)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3、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考试可能性比较大): (1)正常值:2-4g/l; (2)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肾炎,多发性骨髓炎,休克,急性感染,大手术
25、后,恶性肿瘤等; (3)减低:见于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低凝期及纤溶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四、排泄物与分泌物检查: 1、尿常规检查:(1)BLD潜血/uL(2)BIL胆红素neg(3)URO尿胆原nor(4)KET酮体neg(5)PRO蛋白质mg/dl(6)NIT亚硝酸(7)GLU葡萄糖(8)PH值(9)S.G.比重(10)LEU(WBC)白细胞(11)VTC维生素。 2、脑脊液中细胞计数: 106/L。106/L;儿童(015)(1)参考值:成人(08) (2)临床意义:细胞增多见于:a.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b.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 c.脑寄生虫病;d.脑室和
26、蛛网膜下腔出血。 3、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必考): 鉴别要点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所致 炎症肿瘤化学或物理性刺激 外观:淡黄浆液性 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糜性等透明度: 透明或微混 多混浊 比重:1.018 凝固: 不自凝 能自凝 粘蛋白定性: 阴性 阳性 蛋白定量: 30g/L 葡萄糖定量: 与血糖接近 低于血糖水平 细胞计数: 106/L500 细胞分类: 淋巴;间皮细胞为主 中性粒;淋巴细胞为主 细菌学检测: 阴性 可找到病原菌 积液/血清总蛋白: 0.5 积液/血清LDH比值: 0.6 LDH: 200IU 四、肝功能检查: 1、血清总蛋白(STP),白蛋白/球蛋白(A/G
27、)比值: (1)参考值:血清总蛋白:6080g/L;白蛋白(A):4055g/L;球蛋白(G):2030g/L;A/G:1.52.5:1 (2)临床意义:用于检测慢性肝损害,并可反映肝实质细胞储备功能; a.STP及A增高: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如急性失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b.STP及A降低:见于肝细胞损害,营养不良,蛋白丢失过多,消耗增加(慢性消耗性疾病),血清水分增加; c.STP及G增高:当STP80或G35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原因有:慢性肝脏疾病,M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 d.G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见于:小于3岁婴儿,免疫功能抑制,先天性
28、低球蛋白血症; e.A/G倒置:见于严重肝功能损伤及M蛋白血症。 2、胆红素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STB)测定临床意义: a.判断黄疸有无及性度(隐/轻/中/高); b.黄疸类型:阻塞性黄疸340570mol/L,不完全阻塞性黄疸170265,肝细胞性黄疸17200,溶血性黄疸35%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500U,多为ASTALT;重症肝炎和亚急性肝炎:症状恶化:AST;ALT,提示肝细胞坏死;急性肝炎恢复期:如果ALT(AST)100U,提示由急性转为慢性。 b.AST、ALT的升高程度与疾病的预后无直接关系。AST/ALT的比值对预后估计有意义。急性肝炎时,细胞摸通透性改变或破坏
29、,ALT逸出至血液内,因而在疾病早期ALT增高,AST/ALT1;慢性肝炎、脂肪肝ALT(AST)100一200UASTALT;肝硬化、肝癌ALT(AST)100一200UASTALT。 (2)ALP:碱性磷酸酶。临床意义:1)肝胆系统疾病: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与血清胆红素升高相平行,累及肝实质细胞的肝胆疾病(肝炎、肝硬化)其值轻度升高;2)黄疸的鉴别:a.胆汁淤积性黄疸ALP和血清胆红素升高,转氨酶轻度升高;b.肝细胞性黄疸,血清胆红素中度增加,转氨酶升高明显,ALP正常或者稍高;c.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如肝癌、肝脓肿),ALP明显升高,血清胆红素大多正常;3)骨骼
30、疾病ALP升高;4)生长中儿童,妊娠的中、晚期可生理性升高。 (3)GGT:r-谷氨酰转移酶。正常值59U/L。临床意义:a.胆道阻塞性疾病;b.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c.急、慢性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d.其他疾病: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可轻度增加。 五、肾功能检查 1、血尿素氮(BUN)测定临床意义: (1)器质性肾功能损害:慢性肾衰竭; (2)肾前性少尿,BUN/Cr10:1; (3)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急性传染病、高热、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大手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蛋白饮食等,Cr一般不升高;病情恢复,BUN可下降。 2、血清肌酐(Cr)测定
31、临床意义: (1)血Cr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急性肾衰竭慢性肾衰竭。 (2)鉴别肾前性和肾实质性少尿:a.器质性肾衰竭,Cr超过200mol/L;b.肾前性少尿,Cr不超过200mol/L。 五、循环系统疾病: 1、单纯二尖瓣狭窄风心病的典型表现:(1)病理过程:二尖瓣狭窄左心房扩大肺静脉淤血肺淤血肺动脉充血右心室扩大;(2)X线表现:a.二尖瓣型心;b.左心房增大:后前位见“双房影”或“双弧征”,左心缘见“四弧征”,左主支气管抬高,右前斜位见食管受压向后移位;c.右心室增大;d.左心室缩小或正常;e.主动脉结变小或正常;f.肺改变:上肺静脉增粗,肺动脉段突出,肺门动脉扩张;肺野下部出现间隔线,肺内含铁血黄素沉着;g.可见二尖瓣钙化。 2、高血压心脏病典型征象:(1)脏呈主动脉型,左心室段增大、变圆,心尖在膈上,心膈角呈锐角,左心室段向后突出,与脊柱重叠;(2)后期左心室段向左向下增大,心尖常在膈下;(3)透视可见相反搏动点上移;(4)左心衰竭时,左心房增大,并肺淤血及肺水肿出现;(5)严重者,心脏普遍增大,但仍以左心室增大为主;(6)主动脉有扩张、延长及迂曲等表现。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