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doc(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案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阅读教学,作文教学,而关注课前预习的人不多,有效的方法很少得到推广。小学一节课四十分钟,低年级语文既要认字,学文还要学写新字,中高年级课文内容逐渐增多,在掌握生字,理解课文的同时还要渗透一些写作方法的指
2、导。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单靠课堂四十分钟是很难做到的。语文赛课时一般都要给老师接触学生的时间,老师们都会利用这点时间让学生了解要学的大致内容,名师下来上示范课时也会让学生提前熟悉课文。精心设计的教学课尚且有此需要,日常上课更需要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有的老师没有认识到预习的有效性,低估了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认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布置预习时只是让学生读几遍课文,家长签一下字。还有的老师认为小学生课前预不预习差不多,干脆不布置预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在生字方面提出了“对识字有兴趣,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的要求,在阅读方面提出了“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
3、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要求。简单地让学生读文、签字是很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能力的,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由初步预习到进一步预习,循序渐进地掌握方法。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课预先进行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
4、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提高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是很有必要的。 二、文献综述教学设计应从设计预习开始。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充分的预习能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将已有的知识进行迁移,减少课程学习的难度,能提前了解学习的难度,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益,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习是需要预习的,学生要学会自己看书。自己要会看书,便不能专依靠先生来讲,要用自己的力量来看,先要看懂内容,再从自己的经验来判别内容,对或者不对。上课的时候,好象开一个讨论会,先生是主席,提出许多问题来看学生有没有
5、预习,随后先生再修正学生的见解,改正学生的错误。这样做起来,先生也许要感到太难了,工作太多了。不过,我以为,如果要学生得到实际的利益,先生非要辛苦一点不可!”(1)古语说得好:授之于鱼 不如授之于渔。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学生在课前应做预习的工作,要学生预习,就得给他们一些指导或暗示。”(2)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由过去的授受习得的学习传统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改变消极被动的接受式学习状况,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把学习变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和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3)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老师在小学生启
6、蒙教育时就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一些预习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掌握更多的预习方法,最终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之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4)(1)出自叶圣陶 文字教育和记忆教育 叶圣陶集第十一卷 P153,1991年9月第1版,江苏教育出版社。 (2)出自叶圣陶变相的语文教学 叶圣陶集第十一卷 P88 ,1991年9月第1版,江苏教育出版社。(3)出自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P14,2003年5月
7、第二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4)出自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第十一卷 P170,1986年12月第1版,河南教育出版社。 三、研究目标(1)通过本次教学研究,促使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建立更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教学能力,做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师。(2)进一步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热情,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3)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方法,在我校推广课前预习的好做法。四、研究内容(一)具体内容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根据学校特点及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分年级制定低、中、高三级行为指标:低年级对学生
8、进行预习习惯的培养与研究;中年级进行预习能力与行为习惯关系的研究;高年级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与效果的实践与思考。具体目标为:低年级:1、能在老师讲新课前主动预习;2、能把自己的想法主动和同学、家长、老师交流。中年级:1、能按老师的要求主动完成好预习作业;2、上课能专心听讲,自觉解决预习中的问题;3、通过预习对学习产生兴趣,觉得学习不难;4、每天能将自己的学习资料进行整理,以便查找; 5、能和同学主动探讨、交流。高年级:1、通过预习,自主解决一般问题;2、提高质疑能力;3、课外查找资料,并能进行有效筛选;4、对自己的学习有信心。五、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问卷调查法:在高中低段进行相关预习习惯的调查,并
9、进行调查分析,了解学生预习现状和老师在预习方面所持的态度和方法,掌握第一手材料。2实验研究:与老师合作,选择高中低段的班,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指导,不断调整课前预习的方法,探求预习的有效性。3、个案研究:在课题研究中,依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加强个案研究分析,在研究中采取矫正、培养相结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被试学生的分类观察发现,有的学生做事认真,预习效果很好,而有的同学抱着应付的态度来预习。通过让态度认真、预习效果好的同学介绍经验,交叉分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带动态度不认真的同学。4、加强家校联系:老师不定期地召开家长会,发挥家长的作用,让教育孩子比较成功的家长介绍经验和做法. 六
10、、理论基础1理论依据: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在学校里,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知识是自我调控的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以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管理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而且学生就是在与这种环境的互动中来完成学习任务的。因此,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预习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都将会有重要的影响。2研究现状: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实行流动学习群体,已经成为近年来欧美许多
11、国家普通教育的一种新趋势。许多教改实践也都证明,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主学习方式的教育效益,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特别是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培养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也已开始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关注,孙云晓等专家学者在多项相关研究中,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理念。3本校实际:本校学生有的惰性,不爱学习;有的学习上花了工夫,但方法不正确,事倍功半;有的聪明好学而学习习惯令人担忧;还有的受读书无用论影响,缺乏主动的学习习惯,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有老人照料生活,学习无法关照,这些都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极不利于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因此,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研究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七、预期成果预习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培养。我们通过专题讲座,让更多的老师体会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掌握预习方法的重要性。通过不同年级课前预习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我们还将以论文的方式展示这次研究活动的意义和成果。-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