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精品文档.高等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吴宏伟 摘要:在我国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十八大报告把职业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这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有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状况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理念、发展方向和目标、
2、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就业与创业质量、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关键词:高职教育 服务区域经济 问题探讨一、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偏离了教育的本质教职成【2011】12号文第一部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作出了科学表述:“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就是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社会责任感、探索与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是职业,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技能、自觉遵守职业操守。第三是终生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终生学习观。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
3、改革状况研究报告中,一项名为“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能力及职业态度与素养”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8.5%的高职毕业生认为职业态度与素养是现在工作岗位最需要的能力,排在调查结果的最后一位,这反映了高等职业院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客观上区域经济发展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紧迫感使高等职业院校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出现“功利化”倾向,把职业教育看成纯粹是为“职业”而举办的“教育”。主观上教育者本身认为职业教育仅看重技能,只要毕业生掌握了技能,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直接使用所学的技能,培养目标即达成。不可否认,“技能”是职业教育的首要培养目标,但在这一主导目标之下,“素质”绝不能淡出人才培养的范畴。目前
4、,高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中的“高端”,不但地位高,而且收入应该高,并且一定要有文化知识的积淀,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做事方法,这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根本。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不光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对学生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素质的综合培养。同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要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进行“零距离”对接,真正把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教育部早在教职成【2011】12号文中就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即“服务经济转型、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
5、型专门人才”。而现实情况是企业一边大喊“用工荒”,高职院校一边社会认可度普遍不高,培养的毕业生能真正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总量不足。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不准确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在培养层次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都体现“高素质技能型”,这个观点可以通过比较“教高【2006】16号”和“教职成【2009】2号”两个核心文件得到验证。中、高职院校都侧重某一专项技能的训练,从而丧失了高职院校自身的层次特征,同时也会导致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效果不理想。(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调整没有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没有明确设置的专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定位和
6、作用,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并不紧密。高职院校整体专业结构欠合理,高职院校间专业设置重复度较高,导致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造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三)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能力不匹配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没有按照“岗位能力课程”构建高职院校课程新体系,尤其是没有把应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到能力培养的主要位置上,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核心能力,体现不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不可替代性。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缺乏顶层设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直坚持了发展、再发展的道路,基本处于兴奋式发展阶段,这样的思路在过去一个阶段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7、目前,中、高职在校生总数已经超过3000万人,其中高职在校生960多万,这个时候,如果缺少顶层设计,没有跨界的支撑,职业教育就很难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已经摆在首要位置。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要做到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彻底改造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重点改造现有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固有模式;二是,必须改革高考制度,设立两个体系、两个高考,一个考普通高校,一个考高等职业院校,同样都是600分,可以上清华、北大、人大,也可以上某个名牌职业院校”;三是,必须加快完善社会支撑服务系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高中阶段和普通高等教育这两个“半壁江山”的学生成为受益者,为经济发
8、展从依靠增加人力资本数量转变到提升人力资本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加快完善社会支撑服务系统:首先,要求加强政府统筹管理系统的保障。加强办学条件预警管理、学籍管理、校企合作管理、技术研发管理和质量评价管理等系统建设,还应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系统、就业准入系统等建设。否则,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难以充分发挥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会起负作用。其次,要强化高等职业教育科研系统的支撑。例如德国,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专业教学方法研究是德国各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强项,而职业教育政策和标准研究是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的重点,职业教育供给和需求研究则是联邦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研究所的重点。再次,高等职业院校逐年
9、下降的生源人数,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面向人人、服务终身的功能,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其服务面向必须要拓展到所有在职业技能的获得和提升方面有需求的人,既可以使学生在职业教育体系内连续学习,也方便成年人“回炉”接受与其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四、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不足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与区域经济高符合度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本应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但现实是,目前还没有一种动力机制调动行业、企业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校企合作中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从办学主体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是政府办学,尤其是教育部门办学,行业企业并没有很好地参与,导致培养的人才难免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从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等职业教育 服务 区域 经济发展 存在 问题 探讨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