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明-预期违约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oc
《王利明-预期违约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利明-预期违约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预期违约制度若干问题研究王利明 教授博士生导师摘 要:无关键字:无正 文:预期违约(Anticipatory Breach)亦称先期违约,包括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两种。所谓明示毁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而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所谓默示毁约,是指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另一方当事人在履行期限到来时,将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而另一方又不愿提供必要的履行担保。由于预期违约制度作为交易的重要规则,对于预防和减少因一方不履行和不能履行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和风险、维护交易安全和秩序、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就预期违
2、约制度的若干基本问题,陈述己见。一、预期违约制度的发展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法独有的制度,它最早起源于英国1853年的霍切斯特诉戴纳陶尔案。在该案中。被告同意从1852年6月1日起雇佣原告为送信人,雇佣期为3个月。但在同年5月11日,被告表示将不履行该合同。5月22日,原告起诉,立即请求损害赔偿。在5月22日和7月1日之间,原告找到了其它工作。法院判决原告胜诉,主要理由是,原告的起诉并不过早,如果不允许他立即起诉主张补救,而让他坐等到实际违约的发生。那么他必将陷入无人雇佣他的境地。法院认为,在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他将不履行该合同的情况下,允许受害方缔结其它合同关系是合理的。1法院的上述判决受到了学者
3、的批评。一些学者认为,被告表示拒绝履行其未来的债务,使原告有权立即解除合同,但无权请求损害赔偿。因为合同并未到履行期。但各种批评意见并未影响法院的判决。1886年,在约翰斯顿诉米林案的判例中,法院更明确地指出;“在合同履行期届至前,一方完全拒绝履约,并不等于违约,但是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立即取得诉权。”在预期违约的情况下,原告有权要求被告赔偿。1894年,在英国辛格夫人诉辛格一案中,法院又确立了默示毁约规则。在该案中,被告于婚前向原告许诺,他婚后将把一栋房屋转归原告所有,但被告此后又将该房屋卖给第三人,使其许诺成为不可能。法院认为:尽管不排除被告重新买回该房屋以履行其许诺的可能性,但原告仍有权
4、解除合同并请求赔偿。至此,在英国法中,已形成了两种预期违约的形态。一方预期违约以后,另一方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视对方的预期违约而不顾,对预期违约方暂不提起诉讼。而要待履行期到来以后,要求违约方履行义务或赔偿损失。对于无过错的当事人的此种选择,英国法院也予以了承认。在1855年的英国艾沃里诉鲍登案中,船方甲与乙方订立了一个为期45天的租船合同,其中规定了甲应将船舶开到敖德萨港口,并在一定时间内装载货物一批。船抵达敖德萨港口后,乙因货源不足而拒绝提供货物装船。当时,装载期限尚未届满,甲拒绝接受乙的预先违约,要求乙继续装货。但在装货期限届满前,英国攵砉丝死锩籽钦秸贤蚨淇铡饕员桓嫖嘉伤咔肱獬喝衔
5、桓婷挥形肌碛墒窃谝蛘秸购贤薹男星埃桓娌次肌词贡桓娴男形钩稍任迹婷挥惺哟宋级獬贤笈獬喾矗鞒隽肆硗獾难瘢幢趾贤男庋谡秸昂贤匀皇怯行模桓婷挥泄钩晌肌?br应当看到,预期违约方最终可能并不构成实际违约,在履行期到来之前,他还可以撤回其预期违约的表示。因此,英国法院认为预期违约在性质上不同于实际违约,但在发生了预期违约以后,允许受害人享有解除合同权和损害赔偿的诉权,这样在法律效果上与实际违约是大体相同的。对此,美国学者威尔斯顿(Williston)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预期违约的概念是“不合逻辑的”(illogical)。因为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谈不上违约问题,当然也就不存在预期违约。预期违约制度“要求表意人
6、过早地负履行其允诺的义务。从而增加了他所负有的义务。”2本来被告履行债务应在将来某个时间,现在不得不立即承担损害赔偿,这就加重了被告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法院常常难以确定履行期限到来时的市场价格,因此难以确定预期违约时的损害赔偿数额。不过,大多数学者则赞成预期违约规则,如美国著名合同法学者柯宾(Corbin)指出,针对预期违约提起诉讼是合理的。因为预期违约人的违约降低了对方享有的合同权利的价值,因此给对方造成了损害。允许受害人提起诉讼。也可以迅速了结他们之间的债务或赔偿纠纷。3另一个英国学者也指出:预期违约规则“有助于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象霍切斯特诉戴纳陶尔这样的案件中。如果原告不立即起诉,他
7、就得更加准备实际履行合同。先期违约规则赋予了原告立即起诉权,无论如何等于鼓励他解除合同。这样,可以避免额外的损失。其次,预期违约规则对于保护受害人来说,有时可能是必要的。例如。如果他预先履行了将来的债务,然后对方表示拒绝履行其债务,若让受害人等履行期限届至时才向对方主张补救,那么他将遭受严重损失。因为在他已经先履行的情况下,可能缺乏获得替代合同的手段。”4正是因为预期违约制度对于督促当事人履行合同、减少损害、保护受害人利益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美国统一商法典在总结了英美国家的判例经验的基础上,明确采纳了预先违约制度。5该法典第2610条不仅肯定了美国判例确立的在明示毁约情况下受害人享有的选择救济
8、措施的权利,而且还增加了受害人中止履行合同的权利。为了准确地判定默示毁约,统一商法典第2609条规定,当一方有合理理由认为对方不能正常履约时,他可以书面形式要求对方提供正常履约的充分保证。如果对方没有在最长不超过30天的合理时间内按当时情况提供履约的充分保证,则构成默示毁约。在大陆法各国家中,并没有关于预期违约的概念,但其债法中设有“不安抗辩权”制度,与预期违约制度极为相似,对比我们将在后文评述。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称公约)也采纳了预期违约的概念。不过。公约并未象英美法那样,将预期违约分为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而将其分为预先非根本性违约和预先根本违约两种,预先非根本违约是指如果订立合
9、同后,因一方当事人履行义务的能力或信用有严重缺陷,或在准备履行合同或在履行合同中的行为表明他显然将不履行其大部分义务,另一方可以中止履行其义务,但中止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无论是在货物发送前。还是在发运以后,都必须立即通知另一方当事人。如另一方当事人对履行义务提供了充分保证则他必须继续履行义务(第71条)。关于预先根本违约,公约第72条规定:“(1)如果在履行合同日期之前,明显看出一方当事人将根本违反合同,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宣告无效。(2)如果时间许可,打算宣告合同无效的一方当事人必须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合理的通知,使他可以对履行义务提供充分保证。(3)如果另一方当事人已声明他将不履行其义务,则上一
10、款的规定定适用。”该条第3款是关于明示预先违约的规定,大致相当于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610条的规定,其最大不同点在于公约仅规定了“宣告合同无效”作为救济方式,而并未就他如不宣告合同无效是否仍可以中止自己的履行等问题作出规定。二、预期违约的基本特点预期违约的两种形态都属于在履行期前毁约,而不是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后的违约,所以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发生的时间的区别。正是由于预期违约发生在合同成立以后,履行期到来之前。因此它具有如下基本特点:1预期违约行为表现为未来将不履行义务,而不象实际违约那样。表现为现实的违反义务,有些学者认为此种毁约只是“一种毁约的危险”,也有人称为一种“可能违约”
11、,6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因为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后,相互间的权利义务虽然得以确定,但由于债务履行除即时清偿者外,都有一定期限规定,在期限到来之前债权人不能请求债务人履行债务。所以履行期限前发生的毁约是“可能的违约”。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此种毁约就不属于违约。从债务人角度来看。履行期限不过是债务人实际从事履行行为的期限。在此期限之前。债务人已经负担了履行义务。这就是说,履行期限只是实际从事履行行为的期限而不是债务发生期限。如果债务人单方面毁约。即使这种毁约发生在履行期前,也将会使债务人违反合同规定的义务。同时表明他根本漠视了其应负的合同债务,因此应构成违约。当然,由于这种毁约毕竟发生在履行期前。对债权
12、人造成的损害等也是不同的。实际违约可能会造成期待利益的损失。如急待原材料投入生产,因对方到期不交付产品使其不能按时投入生产获取利益。就预期违约来说,一般造成的是信赖利益的损害,如因信赖对方履行而支付一定准备履行的费用等,因此在损害赔偿的范围上是各不相同的。2预期违约侵害的是期待的债权而不是现实的债权。有一些学者将其称为履行期届满前的效力不齐备的债权。7或“期待权色彩浓厚的债权”。8由于合同规定了履行期限,则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债权人不得违反此条件而请求债务人提前履行债务,以提前实现自己的债权,所以在履行期限届至以前,债权人享有的债权只是期待权而不是现实债权。对债务人来说。此种期限也体现为一种利
13、益即期限利益,该利益应当为债务人而享有。日本民法第136条规定:“期限推定是为债务人之利益而定。期限之利益得抛弃之,但不得因此有在于相对人之利益。”因此债权人不得在履行期前要求清偿债务。法谚有“来到期限之债务等于无债务”,这就是说,期限未到时,债务人无义务清偿。债权人也无权要求清偿。不过尽管债权人不得要求债务人提前履行,他仍然享有一种期待权利。这种权利也是不可侵害的。若债务人毁约,则使其期待利益不能实现,因此债务人应承担毁约责任。3在补救方式上也不同于实际违约。在明示毁约中,由于合同尚未到履行期,所以债权人为了争取对方继续履行合同,可以不顾对方的毁约表示。而等待合同履行期的到来以后,要求对方继
14、续履行,如对方仍不履行,则预期违约已转化为实际违约,此时,债权人可采取实际违约的补救方式。无论是实际违约还是预期违约,均构成对债权人权利的侵害和对合同纪律的破坏,必将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所以法律应使违约人承担责任。不过,由于实际违约行为乃是指履行期到来后的违反义务的行为,而预期违约发生在履行期到来之前,该行为侵害的只是期待的债权而不是现实的债权,因此应将此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违约形态对待。如果将预期违约纳入到违约形态之中,作为一种特殊的违约形态对待,则预期违约是与实际违约相对应的,预期违约包括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两种,而实际违约则包括拒绝履行、履行迟延、不适当履行、部分履行四种形态。按照这样一种分
15、类方法,违约形态可以被分为两大类:即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违约形态体系和内容。三、明示毁约的概念及与履行拒绝的区别所谓明示毁约,是指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在履行期限到来时不履行合同。美国统一商法典第2610条采纳柯宾的观点。将此种行为表述为“任何一方表示拒不履行尚未到期的合同义务,且这种毁约行为对于另一方而言会发生重大合同价值损害”美国合同法重述(2版)第250条规定,只有在“一方当事人的行为是自愿的、确定的。而且使其义务的履行现实地、明显地表现为不可能时,才构成明示毁约”。对明示毁约问题,我国法律无明确规定,按照多学者的观点,明示毁约乃是预期违
16、约的主要形态,承认预期违约制度。必须确认明示毁约制度。既然我国法律已承认了默示毁约制度。因此应确认明示毁约制度,此种看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可以说,缺乏明示毁约制度,预期违约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构成明示毁约,应具备如下条件:1明示毁约方必须明确肯定地向对方提出违约的表示。美国合同法重述第250条提出只有在一方自愿地(Voluntarity)、肯定地(Affirmatively)提出毁约情况下才构成明示毁约。英美法的一些案例也表明只有在一方无条件地(unconditionally)、确定地(positively)提出毁约时才构成明示毁约9明确的意思表示。表明毁约方的毁约意图是明确的而不是含糊不清的
17、。肯定的意思表示表明毁约方的毁约意图是不附任何条件的,且这种表示是最终的表示,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毁约方在作出提前毁约的表示后,可能会在履行期到来之前撤回其意思表示,所以在毁约方作出了毁约的表示以后,另一方应对向对方发出一种要求其撤回毁约表示的催告,才能最后证实对方的表示为最终的表示。从而确定其是否构成提前毁的。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美国统一商法典允许毁约方撤回其毁约行为。但允许受害人在其撤回前取消合同(第2611条)。这样,受害人不必以催告作为确定毁约行为的条件。我们认为此种规定是合理的,只要毁约方所作出的毁约表示是明确肯定的就可构成明示毁约,而不必要求受害人催告是否有意撤回。2必须明确表示
18、在履行期到来以后不履行合同义务。在履行期尚未到来之前,一方明确提出他将不履行合同才构成提前毁约,如果在履行期限到来以后提出毁约的,则构成实际违约。毁约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所出的意思表示,必须明确包含了将要毁约的内容。如果他仅仅表示缺乏支付能力、经济困难或不情愿履行,不构成明示毁约。10值得注意的是,若被告提出他在履行期到来时将不能履行合同是否构成明示毁约?美国学者柯宾指出:“一个关于履行不能的声明可能被这样作出,以致使对方有理由相信它是一个确定的拒绝履行如果情况是这样,即不可能存在任何撤回该声明或者随后履行,且违约现在可确定要发生。那么似乎没有理由不将这种情况包括在预先违约理论之中。”11我们认为
19、履行不能可能因为多种原因引起,如因为不可抗力、第三人的过错、当事人一方或双方的过错、重大误解、欺诈等原因所致,因此,在被告提出了履行不能的声明以后,应探究引起不能的各种原因,并将各种情况区别对待。如果非因被告的过错导致履行不能,则被告提出拒绝履行是合理的,如果涉及到无效或可撤销的因素,则合同按无效或可撤销合同处理,总之,不能简单地将履行不能的表示均当作明示毁约处理。3必须表示不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如果一方当事人只是表示将不履行合同中的次要义务。但将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则一般不会妨碍合同的主要目的实现。因而不构成明示毁约。明示毁约之所以对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构成重大威胁,将严重损害其期待利益,也正
20、是因为被告将不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正如有的学着所指出的,这种拒绝履行应当是对相对人从合同履行中获得的利益有重大影响,致使其合同目的落空。如果被拒绝履行的仅是合同的部分内容。并且不妨碍债权人的根本目的,这种拒绝履行并没有使债权期待成为不能,就不构成预期违约。如果不区分拒绝履行的程度。一概任由债权人在发生拒绝履行的情况下均可解除合同,不但对债务人过苛,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是无益的。12正是基于这一点,公约强调一方表示其将“根本不履行合同”,才能构成明示毁约,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4明示毁约无正当理由。在审判实践中,债务人作出明示毁约的表示,常常辅之以各种理由和借口,这就需要准确地分析这些理由是否构成正当
21、理由。在这里所说的正当理由。是指债务人有权作出拒绝履行表示的理由,这些理由主要包括:(1)债务人享有法定解除权,如债权人已构成违约等;(2)合同具有无效的因素,债务人要求宣告合同无效;(3)债务人因合同具有显失公平的原因而享有撤销权;(4)合同关系自卫始不存在或条件不成立;如一方误认为合同已成立,实际上因为双方尚未达成协议,因而不成立;(5)债务人享有抗辩权。如享有同时履行抗辩权;(6)有权被免除履行义务,如因为不可抗力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等。在具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债务人拒绝履行义务乃是正当行使权利。如果不具备上述情况。而债务人仅仅只是表示履行有困难、经济状况不佳、订约时对情况了解不清、法定代表
22、人更换、交通堵塞、运输紧张、物价上涨、原材料供应不足等,均不构成正当理由。由于被告无正当理由而作出毁约的表示,也表明毁约人主观上具有过错,因此应负民事责任。明示毁约可因各种原因引起,如被告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而将一物数卖,对先前的买主构成明示毁约。也可能因为预见到履行期限到来时市场行情对自己极为不利,为减少损失而提前毁约,也可能因为被告从事了一项对自己不利的交易而准备撤回交易,等等。在一般情况下,明示毁约都是故意毁约行为,但法律并不考虑毁约人主观上具有故意还是过失,只要符合上述条件,均构成明示毁约。明示毁约与履行拒绝的违约形态关系极为密切。拒绝履行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后。债务人无正当理由而拒
23、绝履行其义务。我国法律通常称之为“不履行合同义务”。13大陆法学者常常将明示毁约包括在拒绝履行之中。从而使拒绝履行与明示毁约两种形态合二为一,其主要理论根据是:第一,既然明示毁约行为在性质上属于违约行为,因而应置于拒绝履行之中;第二,给付拒绝与给付迟延不同。给付迟延是指在履行期届满以后,在可能为给付的情况下,陷于迟延状态。而给付拒绝则与履行期无关,履行期届满前也会发生拒绝履行问题。按照史尚宽先生的看法:“履行拒绝,虽在履行期前为之,可认为已有任意履行义务之违反,即第一次义务之违反。盖在任意履行,系于债务人之自由意思,债务人明为拒绝,则任意履行,等于不能。因可归责于债务人之事由给付不能者,无须俟
24、履行期之到来,债务人即应负债务不履行之责。同样,债务人预为履行拒绝,表示不实现债务内容之旨,则亦无须俟履行期之到来,即应负债务不履行之责。”14所以,对履行期以前的毁约,应类推适用拒绝履行的责任。15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持不同的观点,认为在债务履行期到来之前,债务人并不负有实际履行的义务,且债务人虽拒绝履行,但不能排除其届时实际为履行行为的可能性,因此不构成违约责任。同时也不应将其置于履行拒绝行为之中。明示毁约是否应包括在拒绝履行的违约形态之中?如前所述,明示毁约行为,是一种故意的毁约行为,它和履行拒绝一样,都是指债务人无正当理由而拒绝履行债务,并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在明示毁约中,债务人已实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王利明 预期 违约 制度 若干问题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