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六章节劝导与态度改变000001幻灯片.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最新十六章节劝导与态度改变000001幻灯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十六章节劝导与态度改变000001幻灯片.ppt(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十六章节劝导与态度改变十六章节劝导与态度改变000001本本 章章 要要 点点* *劝导的过程劝导的过程 * *态度改变睡眠者效应态度改变睡眠者效应 * *平衡理论平衡理论 * *态度改变中的信息加工动机和规则态度改变中的信息加工动机和规则*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态度防卫与阻止改变策略态度防卫与阻止改变策略* *诱导态度改变的方法诱导态度改变的方法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一)依从 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 (二)认同 个人的自我同一
2、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与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 (三)内化 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二、平衡理论二、平衡理论 海德 人际关系心理学 “POX”模型 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 当模型中的三个符号相乘为正号时,系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当模型中的三个符号相乘为负号时,系统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的。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图16-4 各种平
3、衡和不平衡状态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三、自我知觉理论和自我确认理论 (一)自我知觉理论 1.贝姆 2.人们并不总是很清楚自己的态度,更多的时候人们是通过观察自己和自己行为出现的情境而推断自己的态度。 (二)自我确认理论 1.斯蒂尔 2.人们并不总是特别在意他们认知间的一致性,而是很介意维持他们的自我价值。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四、认知反应路径与信息加工 (一)认知反应路径 基本假设: 接收者主动地将说服信息与他已有的相关知识与态度产生联系,这样就产生了新的
4、看法或认知反应; 态度改变是以这些认知反应为中介的; 态度改变的程度和方向是由与信息的内容和立场相关的认知反应效价决定的,认知反应分积极支持、负性反对的和中立三种; 某一信息激起的积极支持反应比例越大,负性反对反应比例越小,态度朝着信息的方向做出的改变越大。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二)双加工模型 1. 两种加工方式 启发系统模型根据个体在加工中付出努力的多少,将加工方式分为努力的系统加工和非努力的启发加工。 系统加工反映了对信息的全面、仔细、深思熟虑的分析与加工,它是需要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动机水平才能进行的。 启发加工是以认知启发策略仅仅凭经验的方法而非
5、仔细分析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2. 信息加工的充分原则 充分性原则是指人们在做出态度改变时总是尽可能地获得充分的把握。充分性是由充分阈值(sufficiency threshold)和实际信心(actual confidence)决定的。充分阈值是指个体希望具有的把握水平。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3. 信息加工动机 启发系统模型认为个体总是使用各种动机来指导其信息加工,这些动机包括精确性(accuracy)、防御性(defence)和表现性(impression)。 精确性动机驱动个体
6、去坚持有效反映真实和客观现实的态度;防御性动机驱动个体保护其重要的价值和自我信念;表现性动机则驱使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或者与他人友好相处而认同他人的态度。第二节第二节 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有关态度改变与说服的理论 (三)联结-命题评价模型 高隆斯基(Gawronski et al.,2006)新近提出了联结命题评价模型(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 model,APE),认为内隐态度改变和外显态度改变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 1.联结加工和命题加工 联结加工是内隐态度的潜在心理机制。命题加工是外显态度的潜在心理机制,它以基于演绎推理的评价判断
7、为特征。 2.内隐态度和外显态度的改变 联结命题评价模型认为,导致内隐态度的改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联结结构的改变,二是激活模式的改变。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二、态度主体特性二、态度主体特性三、劝导说服力三、劝导说服力第三节第三节 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一、态度系统的自身特性 (一)态度强度与向中度的作用 一种态度的强度越大,意味着该态度的支持力量越多,越充分。 (二)态度向中度 态度的向中度高,其对于个人的意义就越重要,相应的认知与情感支持也越多,改变起来也就越困难。 (三)态度深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十六 章节 劝导 态度 改变 000001 幻灯片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