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1 放大与缩小 ︳冀教版(2014秋 ) (5).doc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1 放大与缩小 ︳冀教版(2014秋 ) (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1 放大与缩小 ︳冀教版(2014秋 ) (5).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宁晋县第一实验小学 赵蕾一、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为出发点,我设计了“感知体会探究迁移应用拓展”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能在自主、轻松的氛围中探索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冀
2、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例尺的第一课时放大与缩小2、教学地位和作用:“放大与缩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和比例,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择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放大与缩小的现象,让学生感受领悟“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着教材设计了“分别用同样长的3根、6根、和9根小棒摆成3个等边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亲手“做”的过程中直观的认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体验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面在方格纸上把图形放大或缩小做准备,为学习比例尺做了很好的铺垫,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
3、三、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学本课之前刚认识了比和比例,放大与缩小也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学生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他可能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为“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是对于图形保持形状不变的基础上进行放大或缩小的操作方法不明确,不能清楚地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绘图形之间变化的关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摆三角形活动,经历认识图形放大和缩小的过程,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
4、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按要求摆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六、教法和学法1、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注重创设平等愉快,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情境导入、观察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乐于交流发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符合
5、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交流活动中来。2、学法: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观察对比、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的学习方法。教学时给学生充分操作、观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自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建立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课件。学生准备:相同的小棒20根八、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
6、先生也曾经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此依据学生特点,我设计了“感知体会探究迁移应用拓展”的教学思路。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间,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初步感知放大和缩小 (1)、感知放大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放大镜)认识它吗?如果用它看书上的字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想不想亲自试一试? 学生分小组实
7、际操作,通过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发现字比原来变大了,感知这是一种放大现象。 (2)、感知缩小现在手机和照相机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普及。同学们!你用照相机或者手机拍过照片吗?在拍照时看到的人或物和实际的人或物有什么不同呢?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学生自由发言,通过生活经验发现通过拍照看到的人或物比实际的变小了,感知这是一种缩小现象。 2、体会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放大和缩小的现象,同学们想一想,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放大与缩小的现象呢?(学生自由发言,只要学生说的正确,教师就要予以肯定。)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说明你们在生活中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
8、的眼光来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正确建立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概念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你觉得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呢?(学生可能认为放大就是把图形变大。)在数学上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呢?1、多媒体演示:教师把同一张照片进行不同的处理:(1) 原图片宽不变,长放大(2) 原图片长不变,宽放大(3) 原图片的长和宽同时按相同的倍数放大2、 议一议:这几张图片和原来比都变大了,你看到这几张图片有什么想法?那张符合你心目中放大的图片呢?3、 学生以同桌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全班交流后达成共识:图3是原图放大后得到的图片。4、 观察对比,正确建立放大的概念对比观察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
9、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发言:图形变大了,形状却没变。(或照片中人物的样子没变) 教师明确概念:在数学上,我们把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大叫做图形的放大。 5、迁移类推建立缩小的概念学生类推缩小概念:保持图形原来的形状而使图形变小,叫做图形的缩小。 6、归纳总结图形放大和缩小时的共同点 学生思考,共同归纳:形状不变、大小变了。 (二)动手操作、观察探究、探索规律看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并不是随意的,怎样才能做到既保持图形的形状不变,而又能改变图形的大小呢?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1、摆三角形活动,探索图形放大的规律 (1)复习等边三角形的特征 (2)提出要求:分别用同样长的3根、6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1 放大与缩小 冀教版2014秋 5 六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6.1 放大 缩小 冀教版 201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