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时跟踪训练.doc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时跟踪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时跟踪训练.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时跟踪训练(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汉武帝时,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开始产生,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包括()A王国威胁B边境不宁C土地兼并 D儒学正统地位动摇解析:本题考查汉朝由“无为”到“有为”的背景。当时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政治和社会的稳定。可见A、B、C三项都是当时西汉面临的社会问题。儒学的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后逐步确立的,故当时不存在其地位动摇的问题,所以D项符合题意。答案:D2(2012北京学业水平检测)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孔子B.荀况C董仲舒D.老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
2、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西汉思想家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答案:C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家D儒家学说与权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理解能力。儒术是经过改造之后的儒家思想。它吸收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故选C。答案:C4.二十四孝图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埋儿奉母是其中之一,讲述了古人郭巨为供养母亲而准备活埋亲儿、巧得黄金的故事。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A说明三纲五常压抑、扼杀人性B传统文
3、化中的“孝道”应全部抛弃C是对人性善良的一个误导D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解析:这个故事是对人性的扼杀和对人性善良的误导,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故事就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答案:B5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中,我们能够看到()“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古代学术思想从分到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政治上的统一需要思想上的统一ABC 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独尊儒术”反映了儒家学说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从侧面反映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故均正确。答案:A6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
4、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思想神化了皇权,将皇权与天联系在一起。A、C、D三项都与天有关,而B项则体现了以血缘为基础的继承关系。答案:B7(2012威海期中)“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最能够体现这句话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感应”“天人合一”C“春秋大一统” D“三纲五常”解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把儒家思想神秘化,带有了某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单元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历史 必修 单元 罢黜百家 独尊 儒术 课时 跟踪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