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doc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诗经和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和元曲、明清小说各种文学体裁特点与成就;(2)理解:文学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又是以经济、政治为基础的。(3)运用:归纳比较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历史探究、联系比较、综合归纳、情境再现法。(1)通过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日常积累,通过阅读,讨论,分析,评论了解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发展特色;(2)通过阅读,观察,练习,欣赏,表演,评论,创作等方式积极参与教学;通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
2、观:(1)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2)通过对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学习,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和美感教育;(3)以一些杰出的文学家身上具有的热爱祖国、关怀民情等高尚的思想情操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诗经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难点: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发展变化的根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正面临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与融解的局面。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光要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更要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学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形式
3、之丰盈,都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学大国的文学相媲美。一句话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今天让我们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再次亲身感受一下中国古代文学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以及“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哀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教案一、诗歌从诗经到唐诗: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1)内容: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百多首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共160篇。占了诗经的一半以上。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
4、”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四十篇。“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我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在诗经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此外,“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2)特点:以四言为主,内容古朴,现实感强(3)影响:奠定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2、屈原与“楚辞体”(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5、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因其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屈原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后来,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
6、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2)含义: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该体裁的诗歌自由活泼,句子参差不齐,句末常带有一个“兮”字,富含浪漫主义色彩。离骚是代表作,因此楚辞又叫做“骚体”。(3)代表作: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部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抒情诗。诗人叙述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见弃的遭遇,抨击了楚国统治集团的无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了坚贞不屈、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离骚两千多年来教育、感奋了无数读者,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屈原也成为爱国者的榜样。在文学史
7、上,人们常以“风”、“骚”并举。“风”指诗经,“骚”指楚辞。清朝文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3、汉赋:(1)含义:汉代文学家以楚辞为基础,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讲究文采、韵节,兼具散文、诗歌的性质,后来逐渐向骈文、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2)特点: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在国外媒体评出的全球十大经典爱情传奇中,中国有三对情人榜上有名:相如文君位列第一,唐明皇杨
8、玉环位列第三,徐志摩陆晓曼位列第十。司马相如的爱一度迷离,他写了封十三字家书托与文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文君看后,悲伤之情无语言表。因为她知道,数字中没有“亿”,表明丈夫已对她无意,只是不好言明。悲愤之余,文君复信,托来人带回,信曰: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断,十里长亭望眼穿,百般想,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人不圆,七月烧香问苍天,六月摇扇我心寒,五月冷雨浇花端,四月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
9、女来我为男”司马相如终是羞愧交加地亲自回乡,用驷马高车接了妻子返回长安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二京,指汉的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4、唐诗:(1)繁荣的原因及表现:原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南北、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表现: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宗瑰宝。其中相当多的优秀诗篇,以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历代读者,代代相传,历久不衰。(2)代表诗人、名句:初唐(618713年): 王勃(“初唐四杰”之首,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王勃:五言律诗送
10、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滕王阁序。陈子昂:力排前代“逶颓靡”的诗风,崇尚雄健刚劲的语言风格,主张作诗要有“风骨”,写出了登幽州台歌等优秀作品。名句:“前不见古人,後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盛唐(713766年):边塞诗: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诗仙”: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诗史”:杜甫(现实主义诗人);高适 名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岑参: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独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辉煌灿烂的文学 高中历史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高中 历史教案 人教版 必修 辉煌 灿烂 文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