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专题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一)雅诗文共赏(17分)(甲)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宋欧阳修竹树日已滋,轩窗渐幽兴。人间与世远,鸟语知境静。春光霭欲布,山色寒尚映。独收万籁心,于此一枰竞。(乙)樵髯传清 刘大櫆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居桐城县之西鄙。性疏放,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号曰“樵髯”云。 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涉猎,然皆不肯穷竟其学,曰:“吾以自娱而已。”尤嗜弈棋,常与里人弈。翁不任苦思,里人或注局凝神,翁辄颦蹙曰:“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乃复效小儿辈,强为解事!”时时为人治病,亦不用以为意。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
2、。翁方据棋局哓哓然,竟不往也。翁季父官建宁,翁随至建宁官廨,得以恣情山水,其言武夷九曲幽绝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 (选自中华散文精粹明清卷,有删节)【注释】靡不:无不。解事:懂事,这里指懂得下棋的技艺。哓哓(xio):争辩声。4.甲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3分) 5.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因自号曰“樵髯”云( ) 拔出凡辈 ( )乃复效小儿辈 ( ) 翁方据棋局 (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 8.同为弈棋之
3、人,你觉得甲诗和乙文中的主人公是不是风雅之人?借助第1题语段,结合诗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4分) 4.翠竹绿树日日生长,敞轩开窗,不由得生发出清幽雅兴。(1分)首联交代弈棋地点,渲染环境之幽静,(1分)表现主人公远离世俗喧嚣的闲情雅兴。(1分)5. 诸富家尝与往来者 / 病作 / 欲得翁诊视 / 使僮奴候之 (3分)6.取号,取名号 超出,突出;模仿,效法,效仿 正,正在 (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7.我们哪里是真正懂得下棋的人呢?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共3分。译出重点词“弈”、“聊”、“耳”,语句通顺意思正确。有不足酌情扣分。)8.是。(1分)“风雅”是由内
4、而外的风骨与情怀,是心有所往的闲情雅致。(1分)甲诗中主人公远离尘嚣,于山光鸟语,万籁俱寂中静心弈棋,有闲情逸致(1分);乙文樵髯公不拘小节,嗜好下棋又不过分执着,涉猎广泛,寄情山水,志趣高洁(1分)。因此他们都是风雅之人。 【参考译文】樵髯,姓程,名骏,世代居住在桐城县西部边远地方。性情疏阔放达,不受礼法或世俗之见的束缚,从不矫揉造作,而多髭须,因此,自己命名为“樵髯。”樵髯小时候读书很聪明,超出同辈的人,在技艺、术道工匠嬉戏游玩等等,没有不涉猎的,但是都不肯学透,说:我只是自我娱乐而已。尤其喜欢下棋,常常与邻居下棋。他不善于苦思冥想,邻人有时注视棋局,认真思考,他便皱眉不高兴的说:我们哪里
5、是真正懂得下棋的人呢?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罢了。只是仿效小孩那样,勉强懂点下棋的技艺!他偶尔为人治病,也不很在意。一些富家曾经与之交往的人,有病了,希望他能为其治病,派僮奴等候。翁正为棋局而争吵,竟不去。樵髯翁的叔父在建宁为官,樵髯翁跟随着一起到建宁为官署,得以游历山水,说武夷山曲折幽邃非常令人喜爱。让人遗忘世间烦恼,真想要前去一游啊。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中考语文一模试卷7(1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问 题。【甲】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
6、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注释: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輶:分量轻。【乙】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
7、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取材于吕氏春秋)注释:且:连词,表示转折。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子 贡 赎 鲁 人 于 诸 侯 来 而 让 不 取 其 金(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时不胜
8、月 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5)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情。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 25 字)【分析】参考译文:【甲】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
9、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诗经大雅蒸民上说:“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
10、动它。”说的就是这的道理。【乙】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
11、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句意: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停顿为: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句意: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时:季。句意: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戚:难受。句意: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
12、。相与:共同。句意:(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行:品行,德行。(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不同,称王/名词,大王;B.相同,副词,完,全都;C.不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D相同,作代词,那。故选:D。(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的采分点再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调换、删除。注意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把握语境进行推断。重点字词:輶,轻;如毛,像鸿毛一样;鲜,少;克,能够。句意: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重点字词:取,领取;其,那;金,赎金
13、;复,再。句意: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5)本题考查分析和提取短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第题题干是“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本题考查给短文拟写标题的能力。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够透过标题知道短文的内容。两则短文的中心论点分别是: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和“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故标题可以从中提取:第一篇的题目是察微;等二篇明察秋毫。理由:第一篇通过分析三种人对比论证。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等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区别非常细微。答案:(1)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
14、让不取其金。(2)季;难受;共同;品行,德行。(3)D(4)道德的分量轻得像毛发,民众(却)很少能举动它;你不肯拿回赎金,(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同胞赎身了。(5)第一篇:积微(积微速成或积微成大)第二篇:察微(明察秋亳或见微知著)。理由:文本一开篇运用道理论证积微的重要性;并追溯原因“是何也?”“积”之大小使然(其为积也大;其为积也小);继而通过分析三种人“善日者”“善时者”“大荒者”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能积微者速成。文本二开篇通过比喻论证世间万物的区别是非常细微的,得出观点“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又通过管叔、蔡叔等历史事迹论证:只有做到明察秋毫才能在大事上
15、不犯错。【点评】“而”的用法: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关系)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16分) 武侯问曰:“愿闻治兵、料人、固国之道。”起对曰:“古之明王,必谨君臣之礼,饰上下之仪,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拔良才,以备不虞。昔齐桓募士五万,以霸诸侯;晋文召为前行四万,以获其志;秦缪置陷陈三万,以服邻敌。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民有胆勇气力者,聚为一卒。乐以进战效力,以显其忠勇者,聚为一卒。能逾高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王臣失位而欲见功于上者,聚为一卒
16、。弃城去守,欲除其丑者,聚为一卒。此五者,军之练锐也。有此三千人,内出可以决围,外入可以屠城矣。”武侯问曰:“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起对曰:“立见且可,岂直闻乎!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邻国,则战已胜矣。”(选自吴子兵法) 注起: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秦缪: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卒:古代军队编制,一百人为一卒。 是:这里是“拥护”的意思。非:这里是“反对”的意思。5.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能 逾 高 超 远 轻 足 善 走 者 聚 为 一 卒6.解释下列句中
17、加点词的意思。(4分)(1)固国之道( ) (2)简拔良才 ( )(3)以服邻敌( ) (4)弃城去守 ( )7.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以霸诸侯 以其境过清 (小石潭记)B以显其忠勇者 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C军之练锐也 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D顺俗而教 朝而往,暮而归 (醉翁亭记)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故强国之君,必料其民。译文: (2)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译文: 9.吴起作为兵家代表人物,你认为他的治国主张与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治国主张有哪些异同点?联系具体语句分析。(4分) 5.(2分,每处1分)能逾高
18、超远轻足善走者聚为一卒6.(4分,每题1分)(1)巩固(2)选拔(3)降服(4)离开7.(2分)D8(4分,每小题2分)(1)所以发备图强的君主,必须统计人口。(2)民众安居乐业,亲近他们官吏,那么守备已经巩固了。9.(4分)相同点:都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孟子认为要“施仁政”,吴起认为“民安其宅”,上下一心,团结和睦,则战必胜(2分)。不同点:吴起认为还要选拔组建精锐部队,并做好战备,才能巩固国防。孟子则认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分)。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东台中学春期初三年级语文试卷(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16分)尔累月奔驰酬应,犹能不失常课,当可日进无已
19、。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尔等常守此简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其照例应用之钱,不宜过奢。(选自曾文正公家训)【注】蓄养:扶植培养。庶几:差不多。忝:谦词,有愧于。7.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2分)近 日 朝 朝 摹 写 久 不 间 断 遂 觉 月 异 而 岁 不 同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1)犹能
20、不失常课 (2)当可日进无已 (3)亦尝苦思力索 (4)但行之有恒 9.翻译句子。(4分)(1)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2分)译文: (2)愿尔等常守此简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2分)译文: 10.下列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余早年于作字一道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若沾染富贵气习 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C.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 学而时习之(十二章)D.其照例应用之钱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11.本文作者谆谆告诫子女,我们学过的送东阳马生序则殷殷劝勉后生,两文在劝诫的具体内容上有何异同?请联系原文分析。(4分) (二)7.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
21、同(2分)8.(1)还 (2)停止 (3)曾经 (4)只要 (4分)9.(1)人生只有有恒心是第一的美德。(2分)(2)希望你们常守这样简朴的风气,这也是珍惜福气的方法啊。(2分)10. D(2分)11.(4分)相同之处在于,两文都劝勉后生或子女要淡泊物欲,崇尚俭朴,本文以自己位居相位却“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劝勉儿女继承简朴之风,送东阳马生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劝勉马生淡泊物欲(2分)。不同之处在于,本文还告诫儿女“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学习要有恒心,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送东阳马生序还劝勉马生要谦虚求教,不畏艰苦,勤奋好学(2分)。【参考译文】你连月奔走应酬人情,还能够不
22、缺漏日常的功课,应该可以每天进步而不停歇了。人生只有有恒心是第一的美德。我早年见在写字这方面,也曾经苦心琢磨,用力探索,但没有成就。近来每天早上临摹写字,长期不间断,就觉得一个月和一个月不一样,一年和一年不一样。由此可见,年纪不论大小,事情不论难易,只要持之以恒地去做,就好像种树和喂养动物一样,它们每天都会长大一点,只是自己不觉得罢了。大凡世家子弟,(如果)他们的衣服饮食日常起居没有不和贫寒的读书人相同的地方,(那么)他们大概都可以成就大器。如果沾染上了富贵的习气,那么(学业)就很难成功。我有幸在将相之列,但所有的衣服价值不足三百金。希望你们常守这样简朴的风气,这也是珍惜福气的方法啊。那日常惯
23、例使用的钱财,不应过于奢侈。2022年江苏省东台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一)古诗文阅读(17分)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59题。甲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诗题武夷山中 作者:【宋】谢仿得)夏容伯同声,嗜古士也,隐于栖溪。余与陈吉士、高啸桐买舟访之。约寻梅于超山。由溪上易小舟,循浅濑至超山之北。沿岸已见梅花。里许,遵陆至香海楼,观宋梅。梅身半枯,侧立水次;古干诘屈,苔蟠其身,齿齿作鳞甲。年久,苔色幻为铜青。旁列十余树,容伯言皆明产也。景物凄黯无可纪,余索然将返。容伯导余过唐玉潜祠下,花乃大盛:纵横交纠,玉雪一色;步武高下,沿梅得径。远馥林麓,近偃陂陀;丛芬积缟,
24、弥满山谷。几四里始出梅窝,阴松列队,下闻溪声,余来船已停濑上矣。余以步,船人以水,沿溪行,路尽适相值也。是晚仍归栖溪,舟次山阴。 迟明,复以小舟绕出山南,花益多于山北。野水古木,渺灏滞翳,小径岐出为八、九道,抵梅而尽。至乾元观,观所谓水洞者。潭水清冽,怪石怒起水上,水附壁而止。石状豁閜,阴绿惨淡。石脉直接旱洞。旱洞居观右偏。三十余级,及洞口,深窈沉黑中,有风水荡击之声。同游陈寄湖、涤寮兄弟,爇管入,不竟洞而出。潭之右偏,镌“海云洞”三大字,宋赵清献笔也。寻丁酉轩父子石像,已剥落,诗碣犹隐隐可读。容伯饭我观中。余举觞叹息,以生平所见梅花,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容伯言:“冬雪霁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
25、。”然西溪余两至,均失梅候。今但作超山梅花记,一寄容伯,一寄余友陈寿慈于福州。寿慈亦嗜梅者也。 (节选自记超山梅花,有删改。作者:【清】林舒)注十年:宋德裕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漱:湍急的水。话屈:曲折。步武:指不远的距离。肢陀:不平坦,坑坑洼洼。滞翳:形容树木枝叶浓密。豁間(xi):虚空。爇(ru)管:点燃火把。5.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B.景物/凄黯无可纪,余/索然将返。C.是/晚仍归栖溪,舟次/山阴
26、。D.复以小舟/绕出山南,花/益多于山北。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分)(1)由溪上易小舟: (2)抵梅而尽: (3)咸不如此之多且盛也: (4)寿慈亦嗜梅者也: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天地寂寥山雨歇寂寥无人(小石潭记)B.苔色幻为铜青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C.不竟洞而出泉香而酒测(醉翁亭记)D.以生平所见梅花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古干话屈,苔盘其身。译文: (2)冬雪雾后,花益奇丽,过于西溪。译文: 9.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梅花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试分析甲乙两文作者分别借梅花寄托的情感。(4分) (一)(17分
27、)5.(2分)C6.(4分)(1)换 (2)完,完尽(“消失”,“没了”也可) (3)都 (4)特别爱好7.(3分)A8.(4分)(1)(2分)古老的枝干曲折多姿,苔藓盘绕在树干上。(2)(2分)冬天雨雪停止,天放晴后,这里的梅花越发奇特美丽,比西溪的梅花漂亮多了。9.(4分)甲诗表达了国破亡家的痛苦之情(1分),诗人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自己孤傲不群、坚贞不屈的情怀(1分)。(意思对即可) 乙文借梅花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1分),以及与友人一起游乐的闲适恬淡的心境(1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夏容伯,是个酷爱古代文物的人,隐居于栖溪。我和陈吉士、高啸桐雇船拜访了他,相约一起去超山探梅观花。我们在
28、小溪上换乘小船,顺着浅浅的由沙石上流淌的溪水驶至超山北面,沿岸已能见到梅花。再过约一里地光景,沿着溪边小路行至香海楼,观赏了宋梅。梅树已经半枯,斜立于水边。古老的枝干曲折多姿,苔藓盘绕在树干上。因为年代久远,青苔全变成了青铜色。宋梅旁边排列着十几棵梅树,容伯说都是明代之物。我见四周景物阴冷暗淡,没有什么可以记录的,不由兴味索然而准备回返。容伯却领着我向前走过唐玉潜祠,才看见梅花竞放的盛况。梅树纵横交错,一片雪白;高低山坡,遍植密布。大家漫步于梅林之中。梅花香气馥郁,弥漫山林,茂密的花枝犹如重重叠叠的白绢,堆积在山谷里。大约走了近四里地才出了梅窝,看见郁郁苍苍的松树排列成行,山下可听到小溪的水流
29、声,我们乘坐的小船已经停在水面上了。我们在岸上走,船工泛舟水上,大家分别沿着小溪行走,待小路走到尽头正好相逢。当天晚上我们仍然返回栖溪,把船停在山北。 第二天拂晓,我们仍旧乘小船绕到超山南面,这里的梅花更多于山北。溪水辽阔微远,古树枝叶浓密,岸边的小路叉开为八九道,一直延伸到梅树林边。我们来到乾元观,参观那个水洞。洞中潭水清澈,形状奇特的石头突出于水面,潭水浸润石根而止。那些奇石作破缺开裂状,上面长满了暗绿色的青苔。从石头的纹理脉络看,本与旱洞同为一体。旱洞靠近乾元观而偏右。爬过三十几级石阶,到达洞口,一片幽暗深沉之中,唯闻风水荡击之声。一起来游玩的陈寄湖、陈涤寮兄弟,点燃火把进入洞中,没有走
30、到洞底便返回了。潭水偏右的地方,岩石上镌刻着“海云洞”三个大字,那是宋代书法家赵清献的手笔。容伯在乾元观请我吃午饭,我不由举杯赞叹不已,因为我平生所见过的梅花,却没有这里的茂密繁盛。但容伯却对我说:“冬天雨雪停止,天放晴后,这里的梅花越发奇特美丽,比西溪的梅花漂亮多了。”西溪我也曾去过两次,可惜都未逢梅花盛开的时节。如今只有作一篇超山梅花记,一纸写与容伯,一纸寄给我福州的朋友陈寿慈。寿慈也是一个酷爱梅花的人啊。2022年江苏省建湖县建阳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4分) 樵髯传(清)刘大櫆樵髯翁,姓程氏,名骏,世居桐城县之西鄙。性疏放,无文饰,而多髭须,因自
31、号曰“樵髯”云。少读书聪颖,拔出凡辈。于艺术匠巧嬉游之事,靡不涉猎,然皆不肯穷竟其学,曰:“吾以自娱而已。”尤嗜弈棋,常与里人弈。翁不任苦思,里人或注局凝神,翁辄颦蹙曰:“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乃复效小儿辈,强为解事!”时时为人治病,亦不用以为意。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翁方据棋局哓哓然,竟不往也。翁季父官建宁,翁随至建宁官廨,得以恣情山水,其言武夷九曲幽绝可爱,令人遗弃世事,欲往游焉。(选自中华散文精粹明清卷,有删节) 【注释】靡不:无不。解事:懂事,这里指懂得下棋的技艺。哓哓(xio):争辩声。8.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诸
32、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因自号曰“樵髯”云( ) 拔出凡辈( )然皆不肯穷竟其学( ) 乃复效小儿辈(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我等岂真知弈者?聊用为戏耳。_11.对“樵髯翁”其人,你是否欣赏?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理由。(4分)_8.(3分)诸富家尝与往来者/病作/欲得翁诊视/使僮奴候之。(评分细则:共3分。断错1处扣1分。)9.(4分)取号,取名号;超出,突出;穷,学完,深究;模仿,效法,效仿(评分细则:共4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 10.(2分)我们难道真正懂得下棋吗?只是姑且把它当作游戏
33、罢了。(评分细则:共3分。译出重点词“聊”、“耳”各1分,语句通顺意思正确1分。有不足酌扣。)11.(3分)欣赏:不拘小节,性情中人(1分);不为富家治病,保持节操(1分);寄情山水,志趣高洁(1分);嗜好下棋,但不过分执着(1分);聪明非凡,涉猎广泛(1分)。不欣赏:为棋争论,而不为人治病,缺乏人道主义精神(2分);欲遗弃世事,消极避世(2分);涉猎广泛,但缺乏钻研精神(1分)。2022年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中考语文一模试卷12(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
34、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
35、:“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注】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既:尽,全部。济:这里指渡过泓水。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门官:国军的卫士。重(ch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禽:同“擒”二毛:头发花白的人。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肉食者鄙( )小信未孚( )门官歼焉( )公伤股( )(2)
36、选出加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乃入见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B.可以一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既济而未成列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5)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6)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分析】译文参考:【甲】
37、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
38、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
39、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乙】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护卫官都被杀死了。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即使是
40、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句意为: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鄙:鄙陋,目光短浅。句意为: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信服。句意为:他的护卫官都被杀死了。歼:被杀死。句意为:宋襄公大腿受伤。股:大腿。(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乃:于是,就/竟然;B.以:凭借/凭借;C.于:介词,在/对于,向;D.而:表示承接/表示转折。故选:B。(3)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
41、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故停顿应为:宋公及楚人/战于泓。(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鼓,词类活用,击鼓。再,第二次。竭,穷尽。句意: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穷尽了。重点词:众,多。寡,少。济,渡过。句意: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和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题干找到原文相关语句。鲁国将要和齐国打仗,曹刿想为鲁庄公献计献策。曹刿同乡的人说,有当权者出谋划策,你又去干什么呢?曹刿回答道,当权者目光短浅,未必能深谋远虑。故第一个空填“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说出了三个方面的依据,曹刿否定了前两个,肯定了第三个,即“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故第二个空填“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宋国和楚国在泓水开战。宋国的军队已经列好了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