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清单--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docx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清单--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清单--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0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学习目标】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概念清单】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私有制、阶级、国家、三皇五帝、禅让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贵族政治、国人暴动、共和行政、井田制【知识梳理】一、石器时代 (约170万年前前2070年)(一)旧石器时代:(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1.代表遗存:距今约170 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70 万20 万年的北京人。 呈现特点:(结合教材P2地图)多源并发;南北分布;沿江沿河。2.时代特点:群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已经学会用火(北京人
2、)3.发展: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公社。(二)新石器时代:(约5000年前前2070年)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1.新时期时代早期(距今1万年前5000年前)(1)代表遗存:黄河中游进入仰韶文化时期,如姜寨聚落遗址,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栽培作物。黄河下游出现了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有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饲养猪和狗。(2)时代特征: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农业呈现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模式2.新时期时代晚期(距今5000年前前2070年)(1)代表性遗存: 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龙山文化时期: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辽河上
3、游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3) 发展: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三)传说时代1.前期:炎黄部落结成联盟。2.后期:尧、舜实行“禅让制”二、早期国家(一)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1.政治方面: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 文化方面:出现历法夏小正。3. 遗址:二里头遗址(二)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2)内外服:通过内外服制度直接或间接控制广阔的疆域。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3)用神权强化王权2.经济方面:实行工商食官3.文化方面:出现甲骨文和青铜铭文。(三)西周(公元
4、前1046公元前771)(1)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主体,异姓诸侯包括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分封内容:土地、人口历史作用:对当时: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促进了以周为核心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打破了夏商的部落政治局面,向地域国家迈进。对后世:是诸侯割据的重要根源(2)宗法制:特点(含内容):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和政治隶属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作用:积极方面: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保
5、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族权和政权密切结合在一起(家国同构)。消极方面:形成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及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3)礼乐制度实质: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积极方面: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消极方面:形成了尊卑等级观念及任人唯亲、重男轻女等社会陋俗。2.经济方面:(2)商业:工商食官(3)农业:井田制(四)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王位世袭;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血缘部族色彩浓厚;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结合。第0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1.了解政治局面、民族关系、政治体制、选官制度、法律与法治思想、基层
6、治理在这一时期的巨大变化,能够借助历史地图进行表述。【时空框架】【概念清单】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战国七雄、华夏认同、官僚政治、中央集权、商鞅变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为政以德、朴素唯物、无为而治、百家争鸣【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一)列国纷争1.春秋争霸战争(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2)概况:齐桓公首霸前7世纪中叶(前651),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2.战国兼并战争(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来又发生了田氏代齐。这说明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兴起并掌握政权,被王室认可为诸侯。(二)华夏认同下的民族交融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
7、,在民族交往中,相邻的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四)战国的变法运动商鞅变法1.背景(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日益壮大,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2)具体原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措施(1)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禁止私斗。建立什伍组织,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建立县制规定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2)经济废井
8、田、开阡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4)习俗:禁父子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3.影响 (1)积极作用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经济上: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军事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2)历史局限严刑峻法,鼓吹轻罪重刑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一)农业发展概况1.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变化:铁犁牛耕的出现(2)意义:铁犁牛耕的出现,加速了土地开垦,推动了农
9、业的发展;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形成。2.赋税制度: “相地而衰征”“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3.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各国的税制改革4.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形成(1)形成原因:私有土地的出现是小农经济出现的前提。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升,铁犁牛耕的普及。(2)基本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注重精耕细作4. 灌溉工具与水利工程春秋楚国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秦国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二)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工商食官”的局面,逐渐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清单-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三轮冲刺复习 第一 单元 中华文明 起源 秦汉 统一 民族 封建 国家 建立 巩固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2432410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