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总结--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知识点总结--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点总结--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1 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分布的总特征(1)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人口多,南半球人口少。(2)从各大洲看:亚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大洋洲人口数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小,南极洲无人定居。(3)从国家来看:人口过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13个(4)从城乡来看;城镇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乡村人口比例不断下降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发达。(4
2、)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5)矿产资源:开发吸引人口聚集。2社会经济因素(1)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2)历史因素:人口分布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并有其历史继承性。(3)其他因素:人口分布还受文化传统、宗教、民族和政治等因素影响。3.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的分析思路(1)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史较悠久,对外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2)人口稀疏的原因自然条件: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湿热(干旱、寒冷等),水源短缺。社会经济条件:开发晚,对外交通不
3、便,经济发展水平低。4. 四大人口稠密区古老文明中心、人类聚集历史悠久东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南部南亚: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欧洲西部: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最早、世界重要工业地带北美东部: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地带和金融贸易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1.2 人口迁移1.(1)概念: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人口迁移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居住地的改变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2)分类: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2.人口迁移特点(1)国际人口迁移:阶段迁移方向原因特点二战前 欧、非向北美、南美新航路开辟;航海
4、技术的进步;资本主义发展;殖民主义扩张“旧”大陆到“新”大陆二战后亚、非向欧洲;亚、拉丁美洲向北美洲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目前主要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迁移(2)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阶段迁移方向原因特点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部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人口迁移以行政导向为主(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自发性迁移少20世纪80年代至今内陆到沿海、山区到平原、农村到城市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人口迁移的流量增大,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3.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
5、因素:气候、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经济水平,交通;(3)社会因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宗教;(4)政治因素:国家政策、战争、政治变化。1.3 人口容量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不断增长。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经济、科技进步、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3世界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化,还与当地的人口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二、人口容量(人口最高容量):强调养活的最多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数量;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首要)、科技、经济、地域开放度、消费水平(负相关)人口合理容量特点:临界性
6、、相对性、警戒性;作用: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2.1 城乡空间结构1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三大功能区的形态、特征及位置具体如下表所示: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住宅区集聚成团状,占地面积大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环境优美,与风景区、文化区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商业区活动繁忙,中心商务区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向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7、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2、影响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因素:(1)主要因素:经济因素(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直接因素)3.城乡一体化的意义(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2城镇区位因素(1)自然地理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2)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等。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1地域文化:(1)含义:指在一定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独具特点、传承至
8、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一定地域内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表现形式: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3)特点:不断发展变化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二、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在民居特色上的体现(1)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特色。(2)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2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城市布局特点地域文化特点 我国古代都城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的基本骨架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在功能分区上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欧洲多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的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美国中心多围绕摩
9、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并逐渐形成连绵的城市带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3.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1)我国:砖墙木梁架结构广泛流行,斗拱飞檐和雕梁画栋是我国特有的建筑风格。(2)西方: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点明显。4地域文化的保护途径:以严格的法律或法规条例作为保护的依据,新旧城协调发展;分类、分区保护;合理利用历史建筑物,协调配置新老建筑;注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融入现代建筑之中,协调好老城区与新城区的发展关系,促成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和谐。2.3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一、城镇化1标志:(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
10、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4)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2动力:(1)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2)城镇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密切。(3)城镇的兴起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提醒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值越大,说明城镇化水平越高。二、 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差异表现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晚原因工业化早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慢快原因城镇化已发展到后期成熟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化水平高低高(70%-80%以上)低且发展不
11、平衡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亚、非国家城镇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南美洲国家城镇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存在问题问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镇发展不合理(虚假、滞后)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交通条件改善,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城镇化差异虚假城镇化滞后城镇化表现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镇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分布拉丁美洲国家最为突出,如巴西、秘鲁等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知识拓展】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
12、区别郊区城市化: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所示。逆城市化: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所示。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所示。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保护(1)城镇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自然环境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气候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
13、废气带到了城区水文破坏河网系统,减少下渗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生态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2)城镇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影响解决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废弃物污染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噪声污染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
14、会秩序混乱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3.1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2.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光热水)、地形、水源、土壤(酸碱性。肥力、厚度、土质、透气性等)、环境(影响产品质量和效益);(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3)农业科技(技术装备: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加强农业的专业化进程。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信息化:有助于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融
15、合,推进农业物联网的应用。)【知识拓展】 气候还包含昼夜温差、生长期等因素。昼夜温差对作物有机质的积累影响很大,进而影响作物的品质,例如新疆瓜果特别甜。作物生长期越长,养分积累越多,品质越好,例如东北大米比南方大米口感好。土地价格和土地面积也是影响农业的重要因素。乳肉、禽蛋、蔬菜、花卉等生产多分布于地价较高的城市郊区,粮食、水果等生产多分布于地价较低的地区。单位面积产值较低的农业适宜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如畜牧业。人均土地面积影响农业的生产规模,如东南亚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二、农业布局1农业地域类型集约自给型种植业(以稻谷为主)(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如我国南方水稻种植业的生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知识点 总结 湘教版 2019 高中地理 必修 第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