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全册.doc(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2.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3. 知道力的三要素、 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4. 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2.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 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
2、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力” “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 属于力的基础知识、 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 “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须的预备性知 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物体间的
3、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 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教学策略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 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 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 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 深化的目的。 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
4、例的共同特征、即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 一个是施力物体、 另一个是受力物体。通过描述和实验、 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 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 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 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 另一个物体同时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个力、 这说明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样学生对力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较完整的认识。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
5、件、 两个蹄形磁铁和两个小车、 气球、铁块、小钢球、微小形变演示仪。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拔河、吊环比赛、推土机推土、火箭发射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导入新课(5 分钟)新课教学(30 分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别人一下、 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 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 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 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 呢?一、力的概念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演示 一些力的现象:手托课本、手拉弹簧、用落下的书砸气球、磁铁吸引铁钉等
6、。归纳总结: 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地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 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打击、吸引、举、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思考:手拍桌面时、手给桌面一个力、对这个力而言、哪个施 力?哪个受力?思考: 手托一本物理课本与托两本物理课本、哪个力大?要知道具体数值是否 需要一个标准?从而引入力的 符号和单位。二、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用手将弹簧拉长、用手压皮球、用手使刻度尺变弯 曲。观察物体受力后有什么变 化?归纳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形状。手按桌面、桌面是否发生形变观赏、体会与力有关的现象、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学生进行实
7、验、积极参与教学。在活动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 力。总结得出: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也一定有受力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并指出施力物和受力物、巩固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理解。体验: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 1N。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 是 1N 。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 700N。学生动手实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物体受力后的表现不过两个方面:即形状的改变或运动状 态的改变。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运动快感受力与 美的结合、 体会物理 与生活的 密切关系、 激发学习 兴趣。从人对物体 的作用到一 般物体对物 体的作用、 由浅入
8、深、 从形象到抽象、 符合认识规律、 学生易于接 受力的概念。在经历从许 多与力相关 的日常生活 现象中归纳 出力的基本 概念的过程 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充分发挥 实验在物 理教学中 的促进作 用、帮助学生理解物 理概念和呢?有什么办法观察到微小的形变呢?活动: 用磁铁靠近细线下悬吊的铁钉、原来静止铁钉会怎样? 演示:按图 1 分别演示、观察小钢珠在桌面上的运动情况。注意观察没有磁铁和有磁铁的作用 下、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有没有改变归纳总结: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 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9、 我们已经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 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力 的作用效果呢?试着举例说明。找一名学生按图2 进行实验: 分别在 A、B、C处用力开门、感受开门的难易程度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思考:一个力有三个要素、所以提到一个力、 不仅要关心它的大小、还要关心它的方向和作用 点、能否用一个图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类比用光线表示光的方法、它是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 路径和方向。那么、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师生总结: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就可以表示力的大小、 方向和作慢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学生容易想到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 结得出
10、力作用的地点 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进而了解力的大 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以物理中通常把它们称 为力的三要素。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 这方面的生活实例、加深理解出几道作力的示意图的试题供学生练习。规律。这里采用的方 法是从特 殊到一般、 从具体形 象到抽象 概括、由浅入深、符合初中学生 的认知规 律、也锻炼了学生思 维的缜密 性。通过举例 进一步使 学生掌握 力的作用 效果、同时能培养学 生的分析 论证能力。从生活到 物理、再从物理到社 会、是新课程的基本 理念。课堂小结(5 分钟)用点。这个图就叫力的示意图。其中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 点;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长短表
11、示力的大小、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力越大、 线段应越长。教师示范一些作力的示意图的试题。规范画图方法和步骤。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知道磁铁吸引铁、 说明磁铁给铁一个吸引力。 那么磁铁吸引铁的时候、 铁吸引磁铁吗?能否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演示实验:( 1)(用投影仪演示)把两块蹄形磁铁固定在小车上、让它们的同名磁极相对、将两个小车在水平桌面上靠拢。要求学生注意观察以下三种情况 下的现象。按住磁铁 A、释放磁铁 B;按住磁铁 B、释放磁铁 A;同时释放两个磁铁。(2) )让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 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
12、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 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 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 题?学生设计并进行实验: 可以用细线悬吊磁铁、 手拿铁块靠近磁铁、如果看到磁铁靠近铁块、 说明铁块吸引磁铁。或者把磁铁放在小车上、 用铁块靠近、进行实 验。学生观察并描述看到 的现象、分析得出:磁铁 A对磁铁施加排斥力的同时、磁铁 B也对磁铁 A 施加排斥力。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两只手互相拍打。实验后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并用物体间力的作用 是相互的进行分析。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
13、学习小结。学生的潜 意识里是 磁铁吸引 铁、铁不吸引磁铁。通过实验能 帮助学生 建立正确 的观念。设计和进行 实验的过 程能进一 步巩固力 的作用效 果知识。促进知识 的巩固掌 握。提升学生的交流 表达能力。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2. 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3. 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2. 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3. 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
14、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2.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3.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二、教学重难点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 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 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 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三
15、、教学策略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 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 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 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 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 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可以引导
16、学生阅读说明书、 观察构造、 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 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播放视频:撑竿跳高、跳板学生观看、感悟。感受力与美导入新课跳水等体育比赛场景。思考:撑竿跳高、跳板跳水思考、交流、此时不必回答。的结合、激发学习兴(5 分钟)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趣。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呢?求知欲。一、弹性与塑性活动:分别用力作用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气球、纸等物体上、物体有什么变化
17、?松手后、结果有何不同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 的性质?你能根据这些物体 的特性进行概括与分类吗? 总结得出弹性、塑性并板书。学生先动手实验操作、探究完毕、学生进行交流、 互相解决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 来、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由直观到抽象、从亲身的体验及身边的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 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新课教学(30 分钟)二、弹力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 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 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对
18、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 再用较大的力拉、使发生较大形变。观察后一种情况下、 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引出弹性限度概念。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产 生弹力、体会到物体的弹性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从生活走向物理、 认识弹力的效果、了解弹力的产 生、也能极为自然得引出弹力的概念。三、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请提出猜想、 并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学生提出猜想、并设计简单的实验、最好能实际操作一下。得出弹力大小与弹性形
19、变的关系。实验简单易行、学生能够参与教 学、提高兴趣和探究能力。课堂小结(5 分钟)四、观察并使用弹簧测力计思考:根据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的对应关系、能否制造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出示弹簧测力计、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弹簧 测力计的构造由弹簧、 秤钩、指针、刻度盘组成。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能否超过其量程? 如果指针不指零应该怎么 办?分组实验:按照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步骤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体验力的大小、 记录好数据、交流体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20、布置阅读材料的力学特性、 了解材料还有哪些力学特 性?它们有哪些应用?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其用途、原理、结构、得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 : “一看”: 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二调”:调零; “三读”:读数 =挂钩受力。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 事项:( 1)要先轻轻拉秤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 2)被测的力要施加在秤钩 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它阻碍;( 3)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4) 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
21、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和刻度盘垂直。 多媒体展示其它形式的 测力计。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结构、使用方法的探究与认识、了解一般仪器的使用方 法、培养应用的能力。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重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2. 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3. 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
22、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2. 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 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 实验数据的收集、 分
23、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三、教学策略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 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 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 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
24、教学效率。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 分钟)视频: 观看奔腾的黄河、倾泻而下的瀑布、 空投的救灾物资、体育比赛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 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学生实验: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抛 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况。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新课教学(30 分钟)一、重力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 现象的原因
25、是什么呢?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 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 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和实验中 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 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做重力。学生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 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体?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二、重力的大小力的大小、 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
26、。 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 量重力大小?提醒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 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 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 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 量重力的方法: 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 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 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得出实 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 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重力与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 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N kg。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
27、验过程、 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三、重力的方向活动:( 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 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演示:( 1)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不能说垂直向下。思考: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 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 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 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 但地球是圆形的、 在我们“脚下” 的人、 好像脚是朝上的、他
28、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学生观察得出: 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 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 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 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 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学生领悟到: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 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 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 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 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 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 “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 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 “下”指的是指向“地心” 。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 、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这一部分的教学、充
29、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四、重心思考: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 取出其中一个、 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 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 体的每一部分、 但是、 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 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 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这样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是集中在一点。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一般材料均匀、 外形规则的物
30、体的重心、 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 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五、重力的由来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让学生通过实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时需要用力拉着、 否则就会被验感受橡皮不自己的橡皮按课本所示的图做甩掉。会飞走是因为实验、说说你的感受。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受到“引力” 作用、拉进了着地球旋转。 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 也是因为地球上有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力在牵着月球。 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有哪些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促
31、进知识的巩课堂小结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固掌握。提升(5 分钟)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习小结。学生的交流表题?达能力。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2. 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 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2. 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3. 体会物理与生活的
32、密切联系。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 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 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 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
33、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 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 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 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三、教学策略首先以水平方向只受阻力作用逐渐停下来的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引出两种对立的观点、 进一步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两个伟人来强化这种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核心、在基本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进
34、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结论。通过惯性实验展示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 最后应用所学习的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四、教学资源准备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惯性演示仪、多媒体、实物投影等。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5 分钟)新课教学(30 分钟)视频展示:滑板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止施加动力、还会继续运动吗?为什么最终要停下来?教师简介古人对这样的问题的认 识、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物体持续运动、 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伽利略则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 运动之所以会停止下来、是因
35、为受到摩擦阻力。你们同意谁的观点?一、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提出问题: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如果物体不受阻力会怎 么 样 ?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引导学生思考: 实验中要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要改变哪些条 件?要注意观察什么?设计实验记录表。学生针对问题积极思考讨论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学生通过交流讨论、 明确要研究阻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路程的关系、应该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去设计实 验。要让小车一开始进入水平面的速度相同。为此、要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从生活中 的实例引 出两种对 立的观点、 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 趣。让学生经 历科学探 究过程、学习科学研 究方法、培养学生的 探索精神、实践
36、能力 以及创新3. 进行实验:让小车从同一斜面 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逐渐减小平面的粗糙程度、 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度由静止开始滑下。然后动手做实验、并在表格中填好数据。实验结果表明:小车意识。接触面小车受到阻力(填“大、较大、最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填“短、较长、最长”)受到的阻力越小、它运动的距离越远。毛巾棉布木板4. 分析与论证:对数据比较分析能得到什么结论?二、牛顿第一定律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思考: 小车在比木板更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时、 能比在木板上前进更远吗?设想 一下、如果小车运动时不受任何阻力、小车会永远运动下去吗?由于有前三次实验做基础、 这种无限光滑的平面虽然没有、 但是我
37、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小车将永远 运动下去。这就是历史上伽利略所做过的实验和通过实验得到的结 论。法国的科学家笛卡儿进一步补充 了伽利略得出的结论、 使人们的认识又深化了一步。笛卡儿认为、物体不受外力时、 除了速度的大小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也不会改变运动的方向。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 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一条规律牛顿 第一定律。怎样准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从实验中直接得出来的、 但是它又有深厚的实验基础。它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推理而得到的、由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力、积极思考:小车运动时不受任何阻 力、小车会永远运动
38、下去。学生交流讨论明确: “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没有例外、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不受外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外力的情 况。“总保持”指物体在不受外力时、只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 时、原来运动的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 动;原来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这通过科学 想象与科 学推理方 法的结合、 发展学生 的想象力 和分析概 括能力、使学生养成 良好的思 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这个定律进一步得出的一切科学 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 此、牛顿第一定律早已成为
39、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三、惯性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 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 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这种性质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按图 1 演示:图 1水杯装着水、轻木块放在杯口上、 熟鸡蛋静止在木块上、 迅速敲击木块。看到什么现象?鸡蛋为什么没有随木块飞出?回忆我们乘坐汽车的情景: 当汽车突然启动时、 我们的身体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 象?怎样预防?鼓励学生举例说明: 生活中有哪些做法是利用了惯性和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指出:自然界和生活中有很多与惯性有关的现象、 了解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 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要会用惯性来解释
40、这些的现象。 解释这类问题时通常采用的步骤如下:(1) 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一部分。(2) 弄清要研究的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 原来处于什么运动状个规律说明了维持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需要力的。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学生观察得出:鸡蛋会落入杯中。通过交流得出:鸡蛋原来静止、迅速敲击木块后、 由于惯性、仍要保持静止的状态、所以不会随木块飞出而是掉落到杯子里面去。 学生回答:向后仰。乘客的上半身原来是静止的、公交车突然启动时、由于惯性上半身仍然要保持静 止、但下半身已经随公交车向前运动了、 所以乘客会向后倒。如果汽车突然启动 时、乘
41、客能抓紧扶手、 就会使整个身子一切向前运动、 避免摔倒。洗衣机脱水的原理、 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之间的车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弯较多的地方限制车速等。感受身边 的物理、从生活走向 物理、从物理走向社 会、让学生应用知识 指导实际 的生产生 活、以促进学生素质 的全面提 高。课堂小结(5 分钟)态(静止还是运动、向哪个方向运动)。(3) 在突发情况下、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分)由于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原来静止的仍保持静止; 原来向前运动的仍向前运动)。通过今天的学习、 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 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
42、以个别回答、 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促进知识 的巩固掌 握。提升学生的交流 表达能力。二力平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的概念、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2. 会利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归纳、总结得出结论。2. 通过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关系、进一步体会力与运动的密切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2. 在用二力平衡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学重难
43、点本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通过对保持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展开的。它为后面学习测量摩擦力、 浮力等打下基础。本节内容由“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两部分内容组成。教学的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关键是让学生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是本专题教学的难点、突破它的关键是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观察与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三、教学策略学生在本章中已经学习了力、牛顿第一定律的相关内容、了解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与力的关系、 这些内容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教学时从观察实际现象切入、 引导学生归纳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进而引申到讨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什么、接着通过自主探究得出二力平衡时力的三要素应满足的条件。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结论、请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引导学生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车、棉线、钩码、滑轮、铁架台。五、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 分钟)新课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