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默写教师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选择性必修中册默写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择性必修中册默写教师版.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屈原列传过秦论伶官传序燕歌行李凭箜篌引锦瑟书愤理解性默写参考答案屈原列传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离骚的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蒙蔽的两句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3.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度评价屈原之志的两句是“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两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6.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
2、是人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7.在屈原列传中,作者司马迁连用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信不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8.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即“其志洁,故其称物芳”.9.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离骚”者,犹离忧也”。10.屈原列传中,屈原在回答渔父的话里交代的自己被流放的理由是:“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11.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生动比喻,表达了不愿意让自己高洁的品格蒙受世俗玷污的态度。12.
3、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原因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13.司马迁评价诗经中的国风小雅的句子是:“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14.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屈原“怨”的缘由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15.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离骚称引古代帝王来讽刺当世政治的句子是:“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16.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1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
4、映的的句子是:“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18.司马迁用比喻高度评价屈原之志“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说屈原出淤泥而不染“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过秦论1.贾谊过秦论中揭露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一句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句子是:“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3.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贾谊过秦论中讲蒙恬守卫长城,击退匈奴的两句是“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
5、奴七百余里”。5.贾谊过秦论中极言秦始皇的功业的两句是“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6.贾谊过秦论中“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陈涉所率领的农民军武器的简陋。7.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的两句是“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8.贾谊过秦论中“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9.贾谊过秦论中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政治、军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作者用“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两句写采取措施后的影响。10.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排比,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
6、天下的语句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11.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队伍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的句子是:“斩木为兵,揭竿为旗”。12.过秦论中,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一句是:“序八州而朝同列”。13贾谊的过秦论中最能体现秦始皇守天下时防范之严的句子是:“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14.贾谊的过秦论中表现陈涉起义的巨大影响力,写农民起义的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的名句是:“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15.过秦论中,写秦始皇采用愚民政策的句子是:“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16.过秦论中的“振长策而御宇内,吞
7、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极言秦始皇的功业之大,与下文的“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形成鲜明的对比。17.最能揭示秦始皇奴役天下百姓,造成人民起来反抗的一句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18.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19.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20.写秦始皇自以为江山永固的语句是:“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21.文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三句极言陈涉的出身贫寒和地位低
8、贱。22.作者用“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聊聊四句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23.文章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伶官传序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引用尚书的话“满招损,谦得益”作为论据来说明论点,这就把“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道理表达得更明确,更充分。2.如果要告诫人们注重细节,防微杜渐,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之患,可借用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这两句。3.五代史
9、伶官传序中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今天读来,依然在警示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力戒骄奢。4.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论述由盛而衰的史实后,连用两个设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既引人深思,又寓结论于疑问之中。5.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的效果。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通过后唐庄宗宠信伶人失天下的典型事例得到了“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警示。6.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点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7.文章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
10、然相反的结果,引出了“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经验教训。8.伶官传序中,作者否定“得”“失”的难易都是由人事决定的句子是“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9.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话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0.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不成功的。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1.伶官传序中,庄宗之父以三箭与其子来明其志的句子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2.伶官传序中,当发现有作乱的情况时,庄宗及臣子们的反应是:“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
11、不知所归”。13.伶官传序中,写庄宗上战场时,请箭的方式是“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然后背箭去奋勇杀敌。14.伶官传序中,描写庄宗发誓流泪的衰微之态的句子是:“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15.伶官传序中,作者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其中先“扬”的句子是“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从而表现他意气的壮大。燕歌行1.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两句通过写汉将带兵出征时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刻画了一位临战轻敌的统帅形象,为下文的战败被困作反衬。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选择性必修中册默写 教师版 选择性 必修 中册 默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