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doc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doc(19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新)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全册教案(精品)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2了解孔子、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及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重要影响。4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观看孔子教授学生的动画片,了解孔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生观点。2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了解道家、法家和墨家的主要观点,增强感性认识。3采取比较和启发式教学等方法来理解四家学说的特色和观点。4让学生运用诸子百家的观点来解决现实问题,使
2、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思考过程,用“争鸣”来理解争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多元的思想中, 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对后世惠泽千年的影响; 感受先代哲人关于做人、 处世和立国的智慧。难点和重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的意义和影响。引入图片呈现诸子百家:师生互动: 从学生的答案人手, 自然过渡到百家争鸣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回忆百家争鸣的背景,为学习百家争鸣概况作好铺垫。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1 页,共 195 页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 又
3、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 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 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 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其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特别是在面对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时,古代哲人们所进行的思考即所得出的答案,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补充,相互吸收,这不仅表现在同家而不同派的思想中,也表现在不同家的思想中。【教师提问】为什么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如此活跃的局面呢?【师生互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 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然后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做出解释。根本原因:春秋战
4、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教师提问】当时出现主要学派有哪些?他们的代表人是谁?【师生互动】(一)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二)道家老子、庄子(三)法家韩非子(四)墨家墨子【展示材料】材料一1. 子曰:“仁者爱人。”2.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 子曰:“有教无类。”4. 子曰:“温故而知新 , 可以为师矣。”5. 子曰 : “务民之义 , 敬鬼神而远之 , 可谓知矣。”材料二:“苛政猛于虎”【教师提问】依据材料、结合教材总结孔子的思想学说?(1)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关于仁,大家要把握四个命题:精
5、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2 页,共 195 页仁者爱人。 简言之, 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理念,实际上可以从孔子思想里找到它的痕迹。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这句话可解释为: 你要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要想自己事事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举个例子,雪中送炭的成语大家都知道, 别人有了困难, 你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他们,等你遇到了困难,也会得到来自八方的支援。 这是做人的很高的境界。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助人自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言之,就是要换位思考,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是做人的底线。 以邻为壑的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克己复礼为仁。 这句
6、话讲的是实现和谐的方法:德和礼。 德指的是道德克制,礼有两个含义:礼仪和社会规范,这里主要指社会规范,这句话连起来的意思是:只要人人都能自觉地运用道德约束自己,并且遵守社会规范, 就能实现社会和谐。【教师提问】孔子思想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我们该如何对待孔子的思想?国内 : 开创儒家学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师生互动】国外 : 孔子的思想飘洋过海,影响深远。孔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内容,应该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加以批判的继承,特别是对当今社会的有效成分,应予以借鉴。【师生互动】理解孟子思想。【展示材料】孟子曰: “省刑罚、薄税敛” 。孟
7、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仁政:统治者要善待老百姓,民贵君轻。这是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把人民的地位抬得比较高,目的就在于引起统治者高度重视,实施仁政,善待老百姓。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3 页,共 195 页主要思想:【师生互动】提出四种道德规范:仁、义、礼、智;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动,威武不能屈。 ”仁政:提出“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民本: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主张“性本善” 。孔孟思想的关系:孔子的“仁”主要指人际关系的和谐
8、,孟子的“仁政”主要指阶级关系的和谐。孟子的“仁政”是孔子“仁”的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师生互动】理解荀子思想。【展示材料】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师生互动( 1)主要思想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民本思想:君舟民水人性论:性恶论主张“礼法并施”,治国应以礼教为主(2)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师生互动】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孔子
9、孟子荀子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同同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4 页,共 195 页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异【教师提问】理解老子思想。材料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最后的结果)?材料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材料三: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师生互动】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领域主要内容“道”是万物的本源哲学思想思 想朴素辨证法思想学说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
10、主张天道与自然无为, 提出“齐物论”崇尚自然,追求精神自由。影响:老庄所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然后列表说明法家和墨家的学说。【教师提问】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 的思想?【师生互动】 法家思想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教师提问】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1. 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2. 此后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3.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 起了巨大的推动
11、作用。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5 页,共 195 页4、具有现实意义: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以民为本”、“和本课小结板书设计1儒家2道家(一)政治观3法家4墨家1儒家2道家(一)哲学观3法家4墨家1孔子(三)民生观2孟子3墨子(四)知识升华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6 页,共 195 页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焚书坑儒” 批判的学习, 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
12、正统地位的巩固。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通过本课探究式、 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 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 积极主动解决问题, 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 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
13、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导入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 之一,成蔚然大宗。 那么,到了秦朝, 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 (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一、“焚书坑儒”批判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7 页,共 195 页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A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14、”?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B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消极影响: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b、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灵活穿插提问“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
15、、卜筮、种树之书?学生回答: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过渡 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学思想, 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 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二、“罢黜百家”(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 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如何评价。)“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
16、。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吗?知识链接注意知识的回顾迁移。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8 页,共 195 页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通过投影小结: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原因:投影 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
17、统”有什么关系?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原始材料来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投影、学生阅读和思考)投影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 与天异者大乱, 故为人主之道, 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 ?董仲舒传要点点拨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学生先解析材料,后思考、讨论、组织答案后回答。教师投影小结:观点: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9 页,共 195 页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
18、,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点。(材料三)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 ,与“天人感应”的观点。(材料一和二)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董仲舒的儒学继承、发展并改造了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原因:投影 2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新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师: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改造了的儒家思想从理论上满足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 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秦
19、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相同,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这是他们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性。问题探究(投影问题)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学生比较归纳,个别班级学生解答困难,则用投影显示让学生浏览一遍)不同点: 政策: 秦排斥、 打击;汉尊崇。 原因: 秦刚刚统一, 需要巩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汉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影响:秦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相同点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
20、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实质:文化专制适应了当时国家统一的需要,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了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三、太学的出现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精品资料精品学习资料第 10 页,共 195 页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1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2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3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1、。(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听收敛。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师: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 推举儒生做官,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了儒学的地位。【教师提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师生互动】主要有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种。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 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担任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民 高中历史 必修 三全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