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天津市各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课外文言文阅读【北辰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患盗论刘敞天下方患盗。或问刘子曰:“盗可除乎?”对曰:“何为不可除也?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或曰:“请问盗源?”对曰:“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一源慢,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二源慢,则操兵刃劫良民而为盗矣;三源慢,则攻城邑略百姓而为盗矣。此所谓盗有源也。”【注释】顾:只是。 修:贯彻得好。 慢:疏忽。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1)盗可除乎( ) (2)则探囊发箧而为盗矣(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顾盗有源,能止其源,何盗之患?15. 作者认
2、为产生“盗”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回答)【答案】13. . (1)清除、消灭 . (2)箱子 14. 只是偷盗是有根源的,如果能够阻断他们偷盗的根源,还担心会有盗贼吗? 15. (1)衣食不足 (2)政赋不均 (3)教化不修【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盗贼可以平息吗?除,清除、消灭。(2)句意: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箧,箱子。【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顾,只是;止,阻断;其,它的;何,什么;患,担心。【15题详解】考查
3、筛选信息。根据“衣食不足,盗之源也;政赋不均,盗之源也;教化不修,盗之源也”可得: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点睛】译文:天下正在忧心盗贼蜂起。有人问我说:“盗贼可以平息吗?”我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平息呢?只是盗贼产生也有根源,能够阻止它产生的根源,盗贼有什么可令人忧心的呢?”那人又说:“请问盗贼(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我回答他说:“穿的吃的不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徭役赋税不公平,是盗贼产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开展,是盗贼产生的根源。第一个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视,就会掏别人的腰包开别人的箱柜而成盗贼;第二个根源(指赋税不公)被忽视,就会手拿兵刃抢劫良民而成盗贼;第三个根源(指道德教化不开
4、展)被忽视,就会攻占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盗贼。这就是所说的盗贼也有产生的根源。”【滨海新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刘理顺,字复礼。万历中举于乡。及廷对,帝亲擢第一,还宫喜曰:“朕今日得一耆硕矣。”拜修撰。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贼犯京师,守卒缺饷,阴雨饥冻。理顺诣朝房语诸执政,急请帑,众唯唯。理顺太息归,捐家赀犒守城卒。僚友问进止,正色曰:“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城破,理顺大书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书毕投缳,年六十三。(节选自明史刘理顺传,有删改)【注释】耆硕:年高而有德。其人:这里指好学的人。执政:古官职名,明代对于内阁首辅的称呼。帑(tn):国库银。赀(z)
5、:通“资”,资财、钱财。视:看。13.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理顺太息归 归:书毕投缳 毕:14. 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益勤学,非其人不与交。15. 刘理顺的言行体现了其高尚品德和节操,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答案】13. 归:回来,回家。毕:完毕。 14. 他更加勤奋好学,不是好学的人他不交往。 15. 刘理顺勤奋好学,被授予修撰之职后“益勤学”;刘理顺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保大家,在国家遭受危难时刻“捐家赀犒守城卒”;刘理顺深明大义、舍生取义,“书毕投缳”,践行了取义成仁之举。(意近即可)【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
6、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刘理顺长叹回家。归:回来,回家。 句意:写完后就上吊自杀了。毕:完毕。【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益,更加;勤学,勤奋好学;交,交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人物形象分析。由“帝亲擢第一”“拜修撰。益勤学”可知,崇祯皇帝亲自提拔(他)为第一并授予他修撰之职,刘理顺就更加勤于学问,可见他勤奋好学的品质。由“守卒缺饷,阴雨饥冻”“捐家赀犒守城卒”可知,守城的士卒缺军饷,阴雨连绵受饥受冻,刘理顺就捐出家资犒劳守城士卒,可见其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保大家的高尚品质。由“书毕
7、投缳,年六十三”可知,在城池被攻破之时,刘理顺留下慷慨之词后英勇就义,可见其大义凛然、不惧生死、舍生取义的品质。【点睛】参考译文: 刘理顺,字复礼。万历年间乡试得中。到(殿试)廷对时,崇祯皇帝亲自提拔(他)为第一,回宫后高兴地说:“朕今日得到了一位年高而有德望的人。”授予修撰之职。(刘理顺)更加勤于学问,不是好人就不与他们交往。贼兵侵犯京师很急,守城的士卒缺军饷,阴雨连绵受饥受冻。刘理顺拜访朝房的诸位执政说,赶紧请求库银,众人(只是嘴上)恭敬应答。刘理顺长叹回家,捐出家资犒劳守城士卒。同僚问他如何进退,(刘理顺)正色说:“(我的)生死视乎国家的存亡,(这个)还需要商量吗!”城被攻破,刘理顺写了
8、一行大字:“成仁取义,孔子、孟子所流传(下来的)。文信实践了,我为什么不这样!”写完后就上吊自杀了,年龄六十三岁。【和平区】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
9、之也。”(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注释】橐驼(tu tu):骆驼,这里指驼背。为:从事,经营。取养:雇用。实:动词,结果实。孳(z):繁殖。天:指自然规律。性:本性。筑:捣土。莳(sh)学栽种。抑耗:抑制、损耗。13.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早实以蕃( ) (2)去不复顾( )14. 翻译文中画线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15. 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秘决?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具体是如何做的。【1315题答案】【答案】13. . (1)多 . (2)回头,回头看 14. 其他种植树木的人即使是偷偷观察,效仿羡慕,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15.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他顺着树木的
10、本性认真种植,种植之后不过多干预。【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蕃:多。(2)句意为:离开后就不必再回头去看顾它了。顾:回头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句中重点词有:者,的人 ;虽,即使;窥,偷偷地;莫,没有;如,比得上。【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可知,这
11、句话高度概括了郭橐驼种树的秘决。因为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郭橐驼认为应该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其自由生长,不要频繁打扰。【点睛】参考译文:郭橐驼,不知道原先叫什么。由于得了佝偻病,后背高高隆起,俯伏着走路,好象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呼他“驼”。橐骆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的豪绅人家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以及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雇用他。看橐骆所种植的树木,或者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偷偷地察看仿效,都不能赶上他。有
12、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得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习性成长罢了。一般说来,种植树木的习性要求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移栽树木要保留根部的旧土,捣土要细密。这样做了以后,不要再去动它,也不要再为它担心,离开后就不必再去看顾它了。树木移栽的时候要像培育子女一样精心细致,栽好后置于一旁要象把它丢弃一样,那么树木的生长规律就可以不受破坏,而能按照它的本性自然生长了。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并没有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特殊本领;我只是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并没有使它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特殊本领。”【河北区】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3、。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注释】苏代:战国时期纵横家。曝:曝晒,暴露在阳光下晒。箝:qin,大意同“钳”,夹住。喙:hu,鸟兽的嘴。弊:衰落,疲惫。13.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赵且伐燕 伐:_ 今日不雨 雨:_14.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15.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赵且伐燕”的计划终止的原
14、因。【答案】13. . 攻打(“讨伐”给分) . 下雨 14.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放弃),渔夫发现了,把它俩一块捉走了。 15. 苏代巧借寓言的形式(生动形象的方式,“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为赵惠王分析,攻打燕国将会两败俱伤;赵惠王也接受了苏代的观点。【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赵国将要进攻燕国。伐,进攻,讨伐。(2)句意:今天不下雨。雨,下雨。【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舍,舍弃;得,发现;禽,同“擒”,捉住。【15题详解】考查对文
15、本内容理解。“今者臣来,过易水”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来喻事明理,具体形象,简单直白。由“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可知,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如果不放弃攻打赵国的念头,强大的秦国就会渔翁得利。最后,“惠王日善!乃止”,赵惠王打消了念头,接受了苏代的观点。【点睛】译文: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渔人把它们一起捉住
16、了。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渔人。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惠王说:“好!”于是中止了这件事。【河东区】陈霁岩赈灾陈霁岩知开州,时万历己巳,大水,无蠲而有赈,府下有司议,公倡议:极贫谷一石,次贫五斗,务沾实惠。放赈时编号,执旗鱼贯而进,虽万人无敢哗者。公自坐仓门小棚,执笔点名,视其衣服容貌,于极贫者暗记之。庚午春,上司行牒再赈极贫者,书吏禀出示另报,公曰:“不必也!”第出前点名册中暗记极贫者,径开唤领,乡民咸以为神,盖前领赈时不暇妆点,尽见真态故也。至庚午秋,州之高乡大熟,邻境则尽熟,谷价减至三钱余。方申抚台动支银二千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