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专项提分攻略.docx





《高考诗词鉴赏专项提分攻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词鉴赏专项提分攻略.docx(2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诗词鉴赏专项提分攻略高考诗词鉴赏标准为8分,我们的同学在这个题上花费的时间不算少,但大多情况下一般在46分左右,细究学生失分的原因,无非以下三种:1.古语言和文化常识积累太少,导致诗词读不懂。2.审题粗且急,信息提取不全,读得一两个信息就匆忙做题,导致答题不着要点。3.对做过的题分析总结不到位,遇到新题招搬上次的经验。4.对不太常见的设问方式不适应,不能实现已掌握知识的有效迁移。针对以上问题,特拟制诗词鉴赏“提分九段”方案如下:一、.身临其境揣摩诗词:奉上一首土法制作的顺口溜,帮助大家明确诗词鉴赏的基本要领。赋诗以言志,作词以寄情。答题虽紧要,译诗当先行。静观如赏画,细咂如品茗。题目人事现,抑
2、或时地明。词牌虽无用,有时境趣同。逐句析文意,译作浅白语。古词虽阻滞,别句可推理。小注若无释,联句亦得证。前有十三题,直译早适应。明暗见悲喜,绘景必寓情。设身已临境,历事知遭逢。人心与我似,体之乃常情。有时百感集,是故意多重。情怀为之变,景中必有验。连缀成散文,何题不能应?每题各有异,分析应具体。多划情感词,亦有主旨句。最忌执一词,及套模式语。题干含顺序,依次布要点。图画与意境,手法与情感。新问莫惊疑,常型需转换。若是两相较,看清多侧面。仍先各译诗,异同更明显。抄诵两不倦,殊妙不可言。例1:南乡一剪梅招熊少府元虞集南阜小亭台,薄有山花取次开。寄语多情熊少府:晴也须来,雨也须来。 随意且衔杯,莫
3、惜春衣坐绿苔。若待明朝风雨过,人在天涯,春在天涯。这首元词在解读时有以下几个障碍:“南阜”,部分同学不知道阜是土山的意思,但可以联系“小亭台”知道是一处地点;“薄”,耐心揣摩的话应该也能得出“稀”“少”的意思,部分同学对“薄有”二字视而不见,就容易回答“春意盎然”“漫山遍野”“取次”虽不常见,但联想我们学过南洲六月荔枝丹,里面引用了“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诗句,不难推得“次第”应是“依次”的意思,而在这个语境中,“山花取次开”用“依次开放”还是恰如其分的。如果只盯住“多情”这个词很容易误解为爱情诗,或者理解为熊少府是个多情风流的人,但联系题目“招熊少府”和本句“寄语”来看,都是作者
4、对熊少府的倾诉,下文也没有关于女子的信息,所以这个“情”只是友情而已。寄语熊少府,要他不管晴雨都要来,来了之后怎样呢?下阕当然是对来了之后的场景的设想了。也有同学可能看到“惜春”二字联想到了我们做过的伤春惜春的那些旧题,仔细一看原来是“莫惜”“春衣”,要坐在绿苔之上就不要怕把春天的华丽衣服弄脏。“人在天涯”当然是指分别远离了,“春在天涯”怎么理解?我们学过的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不就是说的春天杳无踪影了么?我们可以把原词翻译成接近于下面的白话文,像描述画面一样解释一遍,同时头脑中要身临其境地构建这个画面:在自已家南面的小山包上有座小小的亭台,在亭台周围已有少许山花开始依次开放。春光
5、明媚,山花盛开,所以特地写信邀请好友熊少府,你无论如何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一定要前来游赏。你来后,你我朋友二人要随意地举杯畅饮,不要顾惜泥土绿苔弄脏新衣,尽情地欣赏游玩,因为一旦错过时机,风雨一过天气虽说晴朗了,但到那时,你我朋友说不定又是你东我西各在天涯,再也难得相聚;或者即使没有你东我西各在天涯,也能再相聚首,但到那时也是春光不待人,早也匆匆的过去了。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可以看到,只要静下心来,耐心的推断可以点亮一个个冷冰冰的字词,用心地感悟可以融汇你对全诗支离破碎的理解。还有,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理解性积累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再研究题目:(1)词的上片“薄有山花取次开”描绘了怎样的景色?写出
6、了春天的什么特点?(2)前人评价,作者此招,熊少府必来。你同意吗?结合全词说明原因。第一题第一问是常规的关于“意象”“意境”的考查,题干怎样问就怎样答(“描绘了”句式),结合前面的解读,就不难得出“描绘了漫山遍野的花朵依次开放”这样与标准答案非常接近的回答。第二问需要具体分析,“薄有山花”到“取次开”的过程,正是初春以后春意渐浓的景色,这个表述可能不那么一致,但意思不会错。第二题第一问简单,第二问原因有的同学不知道从哪下手,其实诗歌鉴赏的四大考点就剩下“手法”和“主旨”了,当然是从主旨情感上分析原因,就算不这么想,从从景色之美、作者与熊少府的感情之真、设想的同游情境之乐,也能分析出来;最简单的
7、办法,从原词中的“多情”“人在天涯”“春在天涯”也能概括出来。这种对观点和理由的考法并不少见。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孤雁崔涂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注:(1)崔涂,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888年)进士。终生飘泊,漫游巴蜀、吴楚、河南,秦陇等地。(2)矰:zng短箭。缴zhu:系箭的丝绳。静下心来,将这首诗译成浅白的小短文吧!第一题是“句子赏析型”或者叫“细节理解型”。 这种题型一要细致揣摩该句,咀嚼情味加想象画面,仿佛身临现场;二要将其放在全篇中理解,这句话的难理解之处就在于主体不明,不知
8、道是说“渚云谁暗度”,也不清楚“关月伴随谁”,回头一看题目和上阕中的“尔”明白了:孤雁从小洲上低暗的云层中穿过,只有冰冷的关山和月亮伴随它的孤旅。所以说,不可以急着做题,要先把诗词读通,意境读透。下面我们来耐心进行一番逐句赏析:首联用“几行”归雁之“行”与下句中“独何之”之“独”形成对比,突出孤雁之“孤”。颔联通过孤雁在暮雨中的动作、神情、状态,突出其孤。失群之雁,声音凄厉,呼寻伙伴。面对芦叶萧萧的池塘,影单心怯,几度盘旋,欲下未下,迟疑畏惧。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
9、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澹的昏暗中飞行,令人担忧。这时作者是在注视并期望着孤雁穿过乌云,脱离险境(身临其境)。这一句写想象中孤雁的行程,虽非目力所及(虚写),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自始至终的关心。这两句中“低”字和“冷”字用得好。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尾联写出诗人对孤雁的安慰与担忧:孤雁未必会遭暗算,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在安慰孤雁的同时也透露出对孤雁处境的担心。诗人以孤雁自喻,他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情;世路险峻的孤凄忧虑。虽然我们很难做到这样全面的赏
10、析和提炼,但是至少我们能在考场那有限的8-10分钟内默译诗词,将大体的文意疏通出来,做到一个基本的观想,然后借助比较明显的词句和浅白的注释来确定情感倾向。做到这些,答题足够了。如果你要更加熟练更加专业,那就多读点这样的赏析例文,比如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时间有限,读几首比较熟悉的诗词的赏析吧!错题重解:(1)请简要赏析“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一联。(4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二、积累典型例题和答题术语:我们的一轮资料三维设计上有诗词按情感划分的七大类型,高二时候发的唐诗宋词选读精讲精练每一单元后面有诗词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的解析和例
11、句,感觉自己没有积累或者辨析不清的就自己去翻。平时考试中做过的题目就很典型,并题整理研究、学习答案的规范和术语就是很快捷的提分方法。做个有心人,不要题过了无痕。三、.搜索整理、探索应对变式题目:孤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注释:饮啄:鸟类饮水啄食。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望尽:望尽天际。意绪:心绪,念头。鸣噪:野鸦啼叫。自:一作“亦”,自己。译诗:答题:(1)请简要赏析“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一联。(4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四、了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从大
12、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春日登楼怀归寇准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 请说明你的理由。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
13、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5、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齐安郡中偶题杜牧和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问题: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6、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湖州歌(其六)汪元量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7. 不同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观点比较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
14、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王安石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问题: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五、比较鉴赏典题示例:(一)对形象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和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例析: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示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凤城:京城。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15、。试题分析: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
16、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联系延伸)“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面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不舍昼夜,逝者如斯”的宫前水,潺潺,缓缓,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轻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
17、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牖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千千万万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光,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仓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参考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小结解题要领:1.仍然立足于先读懂每一首诗词,准确概括情感主旨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2.答题时可采用“第一首”“第二首”或“前一首
18、”“后一首”的分列式,分别陈述所要比较的方面。3.通过比较更容易明确两首诗词的情感主旨的微妙差异。(二)对语言的比较鉴赏(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例析: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示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问
19、题: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试题分析:两诗都是篇幅短小的七言绝句,作者都是迁谪失意的人,都以山作为描写的背景。然而,它们所反映心情却不同,表现手法及其意境风格也是迥然各别的。李德裕登临北眺,主要不是为了怀念乡土,而是出于对政治的向往与感伤。“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这种心情便昭然若揭;因而全诗所抒之情,和柳诗之“望故乡”是有所区别的。“鸟飞犹是半年程”,极言去京遥远,深深透露了依恋君国之情。同在迁谪之中,李德裕的处境和柳宗元也是不相同的。柳宗元在柳州,毕竟还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
20、只不过不加重用而已。但尚有北归的可能性;否则他就不会乞援于“京华亲故”了。因此柳诗开头运用“尖山似剑”这一比喻,表达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发了奔迸而出的强烈感情。末句则着一“望”字,虚写置身峰头来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思念,更表现了希望“京华亲故”作为援手的急切期待。而李德裕是被弃置崖州,历史的经验,现实的遭遇,使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必然会贬死在这南荒之地,断无生还之理。诗中“百匝千遭”的绕郡群山,不正成为四面环伺、重重包围的敌对势力的象征吗?人到极端困难、极端危险的时刻,由于一切希望已经断绝,对可能发生的任何不幸,思想上都有了准备,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