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docx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二) 一、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下面各项中,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中画“”,错误的画“”。1.乡土中国中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2.中国乡土社会,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一个人的“圈子”是固定的。()3.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4.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5.乡土社
2、会是安稳的社会,没有社会冲突,其权力结构以同意权力为主。()6.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7.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的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8.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更为密切,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以及经济利益。()9.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中,有不民主的横暴权力,也有民主的同意权力,在这两者之外还有教化权力,后者既非民主又异于不民主的专制。()10.现代社会是理性的时代,理性是指人依了已知道的手段和目的的关系去计划他的行为,所以也可以说是科学化的。() 二、填空
3、(每小题2分,共8分)1.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就不同于现代,乡土社会是“ ”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而法律与其不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政治权力的执行,而礼靠的是无形的传统。人们只需“学而时习之”地享受积累出的经验。2.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 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 。3. 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亲属原则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长幼原则的重要也表示了教化权力的重要。4. 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
4、必要,如果所传递的文化已经失效,根本也就失去了教化的意义。 三、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
5、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
6、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
7、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摘编
8、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B. 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的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式。C. 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D. 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三段是文章的引论,通过对“人治”和“法治”概念的辨析,指出了它们的区别所在,为下文分析乡土中国的秩序打下基础。B.第四段以老子小
9、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C.文章后四段作者提出了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的观点,并从维持社会秩序依据的规范和所用的力量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释。D.全文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作者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社会和乡土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等观点,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B.不管什么社会都是一个“有法”的社会,只不过“法”并不限于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律,而是指人的行为规范。C.社会累积的经验
10、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时,礼治也就难以成为可能。D.人们能够主动服从于礼,是因为人的本能和良知让人们对礼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乡土中国”一词,最初是以费孝通著作的书名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形成独特影响力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讨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巨变时,都以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为参照,以“半熟人社会”“弱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作为描述文本。不过,仔细阅读乡土中国,其中这样一段话值得注意:“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
11、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由此可见,费孝通使用的概念并不是“熟人社会”,而应是“熟悉社会”。“熟悉社会”与“熟人社会”虽一字之差,但两者在内涵上存在差异。相较而言,“熟人社会”主要指人际熟悉而亲密的关系。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因熟悉而获得信任,以人情“给予”和“亏欠”维系乡村社会秩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这样描述:“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
12、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 也就无需往来了。”然而,在“熟悉社会”中,除了人情之外,还有对物、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的熟悉。费孝通生动地指出,“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在1937年出版的后记和1984年的重刊序言中,费孝通特别强调,“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
13、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因此,费孝通先生试图揭示的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是一个“熟悉社会”,而非 “熟人社会”。并且,作为一种理想类型的社会学概念,“乡土中国”抽取的只是中国基层社会的部分体系及其属性。也就是说,“熟悉社会”只是传统中国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社会中的变化确实如有些学者所观察到的,行政村中的村民之间相互认识而不熟悉,缺乏共同生活的空间,而大批青壮劳动
14、力进城务工更是带来乡村社会普遍的空巢现象。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市场观念的不断深入,熟悉社会中的关系网络开始裂变,既有的伦理观念、道德、价值等正在失去约束力。但是,这可以称之为物、周围环境的变化,而长期浸淫于熟悉社会而习得的“给予”和“亏欠”的人情传统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则等还存在巨大影响。众多研究表明,生活在乡村社会的农民,虽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影响,但依旧以亲情纽带和乡土圈子为核心,诚实相待,和谐共处,熟悉社会的亲密关系也由此不断延续下去。而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中虽然遭遇到大量陌生关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依靠血缘、亲缘、宗缘和地缘等,结成亲密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依此确认其自我身份,进而形成一种
15、新的“地方认同”。可以看出,熟悉社会已遭遇强烈冲击,但在日益变动的社会结构中仍有影响。(选自黄锐乡土社会是“熟悉社会”,人民日报2015年4月27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社会”概念对后来的社会学学者研究中国乡村变化的思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相较“熟人社会”概念而言,“熟悉社会”的内涵更丰富,更能反映乡土社会的具体形象。C“熟悉社会”是更符合费孝通先生乡土社会理论的理想类型概念,属于传统中国的一部分。D即使在城市,“熟悉社会”关系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由此可能形成新的“地方认同”的社会关系网络。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土中国 乡土 中国 阅读 能力 测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