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_全册导学案(无答案)_人教新课标版.doc
《八年级物理上册_全册导学案(无答案)_人教新课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_全册导学案(无答案)_人教新课标版.doc(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 任课教师_ 物理教研组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导学目标知识点: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导学方法:讨论、实践法。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长度的单位、测量工具、测量方法以及刻度尺的使用:_。2、时间的单位、测量工具:_。二、课堂导学1、长度的测量(1)长度单位:_。(2)测量工具:_。(3)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观察 使用时注意(4)测量长度的方法一般方向:_特殊方法:_2、时间的测量(1)时间单位:_(2)测量工具:_秒表的使用方法:_3、误差:(1)定义:_(
2、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_(3)减小误差的方法:_三、学生练习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A、171.2mmB、1.712dmC、0.172kmD、1712m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A、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B、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D、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3、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_cm。4、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1)“秒表”的量程是_;(2)“秒表”的分度值是_;(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6、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
3、测量结果会( )A、偏大B、偏小C、无影响D、都可能8、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A、2nmB、2mmC、2cmD、2dm9、一位同学想要测物理书一面纸的厚度,采取以下的步骤:A、量出100页的厚度LB、选用三角板,检查零刻度线是否完整C、计算每张纸的厚度D=L/100D、取物理书读出100页压紧请将上述操作按合理的步骤排列:_。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
4、“小时:分: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3)请根据图表中所给信息回答:,。(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填“大”或“小”)。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物理实验时,发现小球每摆一个来回的时间似乎都相等,于是小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称周期T)跟哪些因素有关呢?猜想1:可能跟小球摆动的幅度有关;猜想2:可能跟小球的质量有关;猜想3:可能跟绳子的长度有关。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用秒表测出了不同条件下,小球来回摆动多次所用的时间,算出平均摆动一
5、次所用的时间,请回答:(1)小明采用测量小球来回摆动多次的时间取平均值的方法,而不是测量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来确定周期T,目的是为了_。(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小明同学已准备了:秒表、刻度尺,还缺少一种实验室常用的测量仪器,它的名称是_。(3)大量的实验表明,同一个地点小球摆动一次的周期T只跟绳子的长度有关,且绳子越长,周期T越大。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有一次小明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小明应将摆钟的摆长_(填“调长”或“调短”)。课后反思:第2节 运动的描述 导学目标知识点: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导学方法:观察讨论法。课 时:1课
6、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什么是机械运动:_。2、什么是参照物:_。3、如何选取参照物:_。二、课堂导学1、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飞机、船只、太阳、房屋、树木:运动的有_;静止的有_。2、再观察教材图12.1-1,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_。3、学生举出一些运动的例子_。归纳:(1)机械运动:_;运动是宇宙中的_现象。4、讨论:既然运动具有普遍性,为什么说房屋、桥梁是静止的,河水、船只是运动的?归纳:(2)参照物_。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具有_,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它们的_、_都一致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物体_。由上面的内容归
7、纳:(3)如何选择参照物:_。三、课堂练习:1、请你根据下面的描述,判断下面标点的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并把它写在后面的横线上:(1)夜晚,小明抬头仰望天空,发现月亮在云中穿行_。(2)小玲乘飞行旅行,在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正向她扑来_。(3)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的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_。(4)小华看着窗外路边的白杨树,它们正急速地向后退去_。(5)清晨,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_。2、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论他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A、铁轨B、在车内行走的乘务员C、车窗D、路边的树3、下列关于运动
8、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沙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根据歌词中描述的情况,先后选取的参照物是( )A、竹排、青山B、青山、江水C、青山、竹排D、江水、青山5、在人民公园的湖面上,小刚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船里观光,若说他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湖岸B、湖水C、游船D、岸上的建筑物6、小明骑自行车在长江沙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
9、的风向是( )A、向下游B、向上游C、向沙对岸D、从对岸吹过来7、蹦极是一种极富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 )A、他自己B、地面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跳者D、跳台8、孝感谢火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颖看到乙车正在后退,则下列判断中一定错误的是( )A、甲乙两车都静止原位置不动B、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C、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D、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9、观光电梯从1楼上升到6楼的过程中(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额是运动的B、相对乘客来说,楼房的窗口是向上运动的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口
10、是静止的课后反思:第3节 运动的快慢 导学目标知识点: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导学方法:观察比较法,练习法。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速度及其物理意义:_。2、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特点及图像:_。3、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_。二、课堂导学生活中我们常说“跑比走快,乘坐火车比汽车快,坐飞机比坐火车快”,这表明了一个客观事实,物体运动有快有慢,讨论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有哪些方法,例如:百米赛跑归纳:(1):_ (2):_如果两个物体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通过什么方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归纳:(3):_ 1、速度:(1)定义:
11、_ (2)物理意义:_ (3)公式:_ (4)单位:m/s,km/h,1m/s=_km/h,1km/h=_m/s。练习:108km/h=_m/s,10m/s=_km/h。2、运动形式(1)匀速直线运动:概念:_特点:_图象:_(2)变速运动及平均速度:变速运动概念:_平均速度公式:_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三、课堂练习1、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为了赶去坐火车,大人牵着小孩一起快走了30m,其中大人共走了50步,小孩共走了110步,则走得较快的是( )A、大人B、小孩C、一样快D、无法确定3、物体做
12、匀速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在图中是甲、乙两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物体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A、B、 C、D、无法判断4、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图象如图所示,经过6s,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A、甲在乙前面0.6m处B、甲在乙前面1.2m处C、乙在甲前面0.6m处D、乙在甲前面1.2m处5、长50m的队伍,匀速通过一座长100m的大桥需1.25min,则队伍过桥的速度为( )A、1.33m/sB、7.2km/hC、2.5m/sD、4.8km/h6、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通过路程为200m,那么,它在第1s内通过_m,第2s内通过_m,
13、前5s内通过_m。3、体育课上,同学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李军跑步经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路程/m010203040时间/s03.25.36.89.2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李军跑步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_m/s。(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m/s。(3)分析表中数据和你计算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李军跑步有什么规律_7、小明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8、小明从家到学校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
14、1m/s,后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1.5m/s,求他的全程平均速度。9、一列火车以36km/h的速度,用了3min穿过长度为1600m的一座大桥,求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课后反思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导学目标知识点1. 学会使用秒表、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会求平均速度.2.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3.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数据的作风.导学方法:观察实验法课 时:1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导学1.平均速度反映的是物体在 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快慢 2. 在“龟兔赛跑”这个故事中,说乌龟胜了兔子,是指乌龟的( )速度快
15、;而在它们比赛开始时,又说兔子跑得真快,是指兔子的_速度快。3.声音的速度是340m/s,人喊话后0.2s能听到回音,人离山多远?4.物体做变速运动,前10min走了3km,停止5min后,又以240m/min的速度运动了5min求;前10min的平均速度;(2)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 一、 课堂导学1. 实验原理;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什么仪器?4分析自己跑步(竞走、行走)的三个阶段的平均速度特点,比较哪一段最大?为什么?s金属片图75为测量运动员短跑时的平均速度.在室外测出40m的路程,每隔10m作一记号.选出4位记时员分别站在10m、20m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物理 上册 全册导学案 答案 新课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