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第三单元.doc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第三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第三单元.doc(5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YOUR LOGO原 创 文 档 请 勿 盗 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9桃花源记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2熟读并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象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2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1自主探究式学习。2诵读法。多媒体课
2、件、投影仪。2课时同学们,晋朝有个文学家名叫陶渊明,在他生活的年代,人民饱受战争频繁、颠沛流离之苦。于是,这位颇具正义感的文学家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又美好的地方。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他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他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此后,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直到六十三岁去世。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大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田园生
3、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因素。他的作品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写作风格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1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正值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难。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描绘一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2关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小序,诗和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的说明。序
4、用客观记叙的方法,有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诗则直接表达作者对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一遍,教师提出学习目标,注意朗读要求。2指导朗读: 要求: (1)读准字音,停顿分明,不读破句。 (2)带着感情,声音洪亮,读出韵律。 (具体是:第1自然段读出平缓的语气,第2自然段读出探险及释然、惊讶的语气,第3自然段读出热情和惊叹的语气,第4、5自然段读出感慨的语气。)3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很难翻译的句子,教师点拨,其他学生解答。问题探讨: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用文中原句回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5、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用文中原句回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用文中原句回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用文中原句回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
6、,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1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说出文中表现渔人行踪的词语。2据此线索,课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1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叙述?(展示课件)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的不同地点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其
7、中重点是写哪些部分?主要描写了桃花源的什么?第二、三两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个自然段)3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故事曲折回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渴盼能有一个和平环境的愿望。桃花源记层层设疑,悬念迭生。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
8、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署姓名。接着写桃花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写桃花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通人”,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花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一点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花源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
9、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文言基础不太好的学生读起来也不会有多大困难。对于文言文课文,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还是首位。为了让学生在感受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又能识记理解文章的字句,我还是使用一贯的方法:多读,多思考。本课的教学中,我一方面注意了文言文基础的夯实:字词的读音、词语的理解、朗读停顿等,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以避免学生学习文言文头重脚轻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内容的理解、主题的挖掘、语言的特色理解等方面,也都做了较精到的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文中汲取更多的营养。10小石潭记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0、过程与方法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重点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难点理解作者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以及寄托于山水间的情感。朗读法、品读法、讨论法、关联法。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2课时柳宗元生活在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唐顺宗时,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执政,他们在政治上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当时柳宗元33岁,任礼部员外郎,也积极参与了这一革新运动。但是在保守势力的疯狂反扑下,顺宗
11、退位,革新变法随之失败。宪宗即位后,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的迫害,革新派人物相继遭到残杀和贬谪。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当时,柳宗元政治地位下降,又身居荒僻落后的地区,因此他的心中非常抑郁,写下了小石潭记。通过精细、生动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忧伤、凄苦的心情。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河东(现在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有柳河东集。1课文题解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
12、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2写作背景公元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柳宗元任礼部员外郎,为革新派主要成员之一。这次革新仅146天,即遭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对而惨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永州历时10年,由于对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深切体验,他的思想和创作有了很大发展,写了许多优秀散文和诗歌。著名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三戒等,均为这一时期所作。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磁带,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整体内容。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氛围(气氛、感受)。
13、3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1重要词语的解释。水尤清冽(清冽:清凉)皆若空游无所依(依:依托,依靠)日光下澈(下澈:向下直射入水底)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四面竹树环合(环合:环绕合抱)2一词多义。(1)以:全石以为底:用。卷石底以出:用法相当于“而”。以其境过清:因为。(2)为:全石以为底:做。为坻,为屿:成为。(3)而:潭西南而望:连接状语与谓语,连词。乃记之而去:连接两个动词,连词。隶而从者:连接两个动词,连词。(4)见:下见小潭:显现,呈现。明灭可见:看见。(5)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明灭可见:可以。(6)清:下见小潭
14、,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7)差:参差披拂:长短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3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2)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表示方向。(3)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4)心乐之: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5)日光下澈:下,名词作状语,向下。(6)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7)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4重要句子的翻译。(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发现下面有一个小水潭,潭水格外
15、清凉。(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阳光直射到水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走,来来往往轻快敏捷。(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长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4)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坐在小石潭边上,四面被竹子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5学生结合注释和老师讲解的内容,翻译全文。6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珮环碰撞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
16、情也高兴起来。7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8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印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速度很快。9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得心情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深沉的悲哀。10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氛围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随着作者来到了小石潭边。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小石潭是什么样的
17、呢?贬谪于此的作者,面对小石潭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深入课文。1第1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有什么作用?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发现小潭篁竹水声小潭青树翠蔓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的写法3第2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
18、么写法?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类似特写镜头的写法。4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澈。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做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澈。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逼真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描写景物的方法叫侧面描写。5我们再看看
19、,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有着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6第3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
20、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动态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7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特征。8第4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这种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
21、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被迫害的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0人(作者)与自然(游鱼、小石潭)的关系。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11游鱼和潭水有什么关系?写鱼的数量、形态(静、动)可以看
22、得清,看是写鱼,实是写水的澄澈透明。游鱼与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12游鱼跟人有什么关系?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实是写人看到游鱼而乐,从中我们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文中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值得我们揣摩。13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案 第三单元 年级 下册 语文 人教版 教案 第三 单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