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x
《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福建省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正文内容开始- 高一语文学科试卷 (完卷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乡土中国语段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
2、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我们托祖宗之福,一一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在下面一段话里说得很清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3、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
4、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材料二: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是常有的。 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不能侵犯。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
5、,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尤其在民法范围里,他并不是在分辨是非,而是在厘定权利。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礼和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不同的是:礼靠传统来维持;法靠国家权力来推行,且法可用来维持社会秩序。 B.礼治秩序下的人们自动地遵守规矩,这种秩序注重修身、克己,不必有外在的监督。 C.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环境可能发生改变,礼治并不足以保证有效地应付随之而来的生活问题。 D.乡土社会的秩序是可以由礼来维持的,因为只有乡土社会能够满足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这一个前提。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乡土中国观
6、点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社会,“无法”并不意味着无序,这造成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B礼是高于道德的,并非靠社会舆论维持,是经教化而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C.法律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则不依赖于有形的权力机构,只需依赖传统部落的政治权力。 D.材料一第段论述传统是值得“保守”的,并在第段引用孔子的话进一步强化这一观点。 3.作者在论述礼的本质特征时,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分析。(6分) (二)写景状物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青涩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北岛 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
7、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找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的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 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就这一点而言,人像狗。要不为什么那些老华侨多年后回国,四顾茫然,张着嘴,东闻闻西嗅嗅寻找的就是那记忆中的北京味儿。 冬储大白菜味儿。立冬前后,各副食店门前搭起临时菜站,大白菜堆积如山,从早到晚排起长队。每家至少得买上几百斤,用平板三轮、自行车、儿童车等各种工具倒腾回家,邻里间互相照应,特别是对那些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
8、。大白菜先摊开晾晒,然后码放在窗下、门边、过道里、阳台上,用草帘子或旧棉被盖住。冬天风雪肆虐,大白菜像木乃伊干枯变质,顽强地散发出霉烂味儿,提示着它们的存在。 煤烟味儿。为取暖做饭,大小煤球炉蜂窝煤炉像烟鬼把烟囱伸岀门窗,喷云吐雾。而煤焦油从烟囱口落到地上,结成一坨坨黑冰。赶上刮风天,得赶紧转动烟囱口的拐脖浓烟倒灌,呛得人鼻涕眼泪,狂嗽不止。更别提那阴险的煤气:趁人不备,温柔地杀你。 灰尘味儿。相当于颜色中的铁灰加点儿赭石北京冬天的底色。它是所有气味儿中的统帅,让人口干舌燥,嗓子冒烟,心情恶劣。一旦借西北风更是了得,千军万马,铺天盖地,顺窗缝门缝登堂入室,没处躲没处藏。当年戴口罩防的主要就是它
9、,否则出门满嘴牙碜。 正当北京人活得不耐烦,骤然间大雪纷飞,覆盖全城。大雪有一股云中薄荷味儿,特别是出门吸第一口,清凉滋润。孩子们高喊着冲出门去,他们摘掉口罩扔下手套,一边喷吐哈气,一边打雪仗堆雪人。直到道路泥泞,结成脏冰,他们沿着脏冰打岀溜儿,快到尽头往下一蹲,借惯性再蹭几米,号称“老头钻被窝儿”。 我家离后海很近。孩子们常在那儿“滑野冰”,自制冰鞋雪橇滑雪板,呼啸成群,扬起阵阵雪末儿,被风刮到脸上,好像白砂糖一样,舔舔,有股无中生有的甜味儿。工人们在湖面开凿冰块,用铁钩子钩住,沿木板搭的栈道运到岸上,再运到李广桥北面的冰窖。趁人不注意,我跟着同学钻进冰窖,昏暗阴冷,水腥味夹杂着干草味。在冰
10、窖里那一刻,我把自己想象成冷冻的鱼。 冬天过于漫长,让人厌烦,孩子们眼巴巴盼着春天。数到“五九”,后海沿岸的柳枝蓦然转绿变得柔软,散发着略带苦涩的清香。解冻了,冰面发岀淸脆的破裂声,雪水沿房檐滴落,煤焦油的冰坨像墨迹洇开。我们的棉鞋全都变了形,跟蟾蜍一样趴下,咧着嘴,有股咸带鱼的臭味儿。 我母亲几乎年年都买水仙,赶上春节前后悄然开放,暗香涌动,照亮沉闷的室内。在户外,顶属杏花开得最早,随后梨花丁香桃花,风卷花香,熏得人头晕,昏昏欲睡。小时候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那时尚不知有花粉过敏一说。 等到槐花一开,夏天到了。国槐乃北方人性格,有一种恣意妄为的狞厉之美。相比之下,那淡黄色槐
11、花开得平凡琐碎,一阵风过,如雨飘落。槐花的香味儿很淡,但悠远如箫声。 夏天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主要是放暑假的缘故吧。我们常去什刹海体育场游泳。说到游泳,我们沉浮在福尔马林味儿、漂白粉味儿和尿臊味儿中,沉浮在人声鼎沸的喧嚣和水下的片刻宁静之间。 暴雨似乎来自体内的压力。当闷热到了难以忍受的临界点,一连串雷电惊天动地,青春期的躁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释放。雨一停,孩子冲向马路旁阴沟上,一边蹬水一边高叫:“下雨啦,冒泡啦,王八戴上草帽啦” 不知为什么,秋天总与忧伤相关,或许是开学的缘故:自由被没收了。是的,秋天代表了学校的刻板节奏,代表了秩序。粉笔末儿飘散,中文与数字在黑板上出现又消失。在男孩子臭脚丫味
12、儿和脏话之上,是女孩儿的体香,丝丝缕缕,让人困惑。秋雨阵阵,树叶辗转飘零,湿漉漉的,起初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转而变成发酵的霉烂味儿,与即将接班的冬储大白菜味儿相呼应。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要用文字找回小时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恢复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原貌,描摹瓦顶蓝天,书写他心目中的北京。 B.作者对北京冬天的气味印象深刻,“冬储大白菜味儿”“煤烟味儿”“灰尘味儿”和大雪的“云中薄荷味儿”,有苦亦有甜。 C.秋天雨后树叶的味道,带有“泡得过久的酽茶的苦味儿”,也带着作者成长的味道,有忧伤,有怅然。 D.本文与故都的秋风格类似
13、,都是表达对故乡季节的喜爱,本文描写气味的目的是诠释不同季节。 5.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文字生动洗练,写春天水仙时,一个“赶”字仿佛使人感到水仙的善解人意,也暗含着作者期待花开的急切心情。 B.文章写“煤烟味儿”时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孩子们“打出溜儿”时几个动词用得准确生动,画面感强。 C.文章写“槐花的香味儿”时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北京夏天快乐、恣意的味道写得悠远绵长,令人回味。 D.文章剪裁讲究,详略安排得当,描写冬日京味儿时不惜笔墨,对春秋的气味儿着墨不多,但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京的特色。 6.本文题目“青涩记忆
14、中的北京味儿”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6分) 二、古诗文阅读(27分) (一)古诗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7-8题。 从军行 (唐)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从军行 (唐)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金微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阿尔山。于此,唐代置金傲都督府。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铁关,今新疆库尔勒附近。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宫阙名。汉
15、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7.下列关于上述诗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两首诗的内容恰与题合。 B.李白诗歌属于浪漫主义作品,俊逸豪放,境界开阔,诗中地名、乐曲名、刀环形状都可看作重要意象。 C.杨炯诗中“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D.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凸显靖边之士的豪迈自信,抒发了保家卫国、欲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8.“兵气拥云间”和“雪暗凋旗画”对战争的描写很精彩,请简要分析其描写角度有何不同。(6分)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
16、言文,完成9-13题。 偶园记 (明)康范生 由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焉。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席间。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
17、入。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山下平畴百亩,寓目旷如。 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祖生击楫,陶公运甓,彼何人哉!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
18、非坡老亦不敢道也。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全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康范生,字小范,江西人明崇祯己卯(1639)举人。生平刚毅自持,见义勇为,抨击时弊,著有仿指南录。江、河,均指修水河。武:八步为一武。梵贝,指佛经。祖狄,晋范阳人。元帝时,为豫州刺史,渡江击辑,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浔阳人。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蚤庸:蚤,通“早”;庸,功劳。一枝,出自庄子“鼹鼠饮河
19、,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一句。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逾桥而北? 逾:越过 B.月夕临风? 临:接近、靠近 C.固无足以累之? 累:拘系、束缚 D.无裨世用? 裨:增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则偶园在焉? 则耻师焉 B.有小楼隐见者? 崖限当道者 C.士不获蚤庸于时?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D.寄一枝以避俗藏身?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层次清晰。先写偶园所处的位置,再写偶园周围的山水风光,然后描绘“春霖积旬”和“雪朝凭
20、栏”两种情况下的两幅实景。 B.描写移步换景。以芳草阁为观察点写江霞馆,以江霞馆为观察点写兰皋,以兰皋为观察点写夕揽亭。人走景移,不断展现新画面。 C.作者表态明确。当“客人”建议在园内开凿水池、修建亭台、种上花草、堆上假山时,作者对此予以断然拒绝。因为作者以为这会让自己沉溺安乐。 D.议论层次推进。为阐明不必刻意装饰园子,作者先举祖逖、陶侃论述士人应早建功业,再以贤圣之人的特点说明不能以喜好束缚自己,最后论述刻意装饰将导致的后果。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3分) (2)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
21、起。(3分) 13. ?本文最后一段引用了苏轼的“书画寄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三、语文积累(32分) 14.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木讷(n)? 罅隙(xi)? 着恼(zho) 隽永(jn)? 楔钉子(xi) ?坍圮(tn p) B.? 国粹(cu)? 卷帙(y)? 椽木(chun) 蓊郁(wng)? 妥贴(ti)? 恪守(g) C.? 分蘖(ni)? 恐吓(h)? 檄文(x)? 蝉蜕(tu)? 落蕊(ru)? 廿四(nin) D.? 袅娜(nu)? 棹桨(zho)? 嘻游(x)? 熨帖(y)? 幽僻(p)? 悉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福州市 2021 2022 学年 高一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