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从诗和画的实与虚看诗画交融.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从诗和画的实与虚看诗画交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从诗和画的实与虚看诗画交融.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从诗和画的实与虚看诗画交融 论文导读:从诗经起先。相对于画而言。所以虚实相生只解决了诗画交融的创作层面。将作者心中表达出来的诗画交融景面有效地传达给观赏者。虚实相生,论文检测,从诗和画的实与虚看诗画交融。关键词:诗,画,虚实相生,诗画交融 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1一文中确认了一种很好玩的事实:中国传统文艺指责对诗和画有不同的标准:评画时,赏识王士祯所谓虚以及相联系的风格,而评诗时却赏识实以及相联系的风格因此,画品居次的吴道子的画风相当于最高的诗风,而诗品居首的杜甫的诗风只相当于次高的画风。论文检测,虚实相生。于是,用杜甫的诗风来作画,只能达到品位低于王维的吴道子,而用吴道子的画风
2、来作诗,就能达到品位高于王维的杜甫。在这里,钱钟书先生用诗品、诗风、画品、画风确定了诗和画作为两种不同艺术形式而具有的不同艺术特质诗歌崇实,绘画尚虚。 从诗经起先,诗歌便注意意象的实体性,相对于画而言,较少以虚化境,用有限衬无限,在现实主义的诗歌道路上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氓,硕鼠,即使具有朦胧性象征意蕴的蒹葭仍离不了以蒹葭的详细物象为媒介。之后的汉乐府古朴沉重,诗人们深感人生如梦,生命短促,因而或主见追求功名富贵,或宣扬刚好行乐,在他们的诗中,时常发出无望的哀鸣与怨愤,流露出难以驾驭自身命运的担心心情,这种心情在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中又被进一步放大,如阮籍、嵇康、左思、伏挺等人的诗。诗歌至唐朝
3、大放异彩,然其现实主义仍占主导地位,陈子昂、王昌龄、杜甫、韩愈、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皮日休等无不把文以载道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志向追求。宋诗主理、多玄机,元明清诗无甚成就,多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做着为封建政教服务的原地踏步。再看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道路,其阵容远远小于现实主义大军。他们或借景抒怀,或歌咏自然,多想象、夸张,情感浓烈,但不管其形式如何变化,总体来说,也不过在诗歌的画面中让人看到的是一整套排列整齐的直线和匀整划一的比照,也不过在运用着韵脚的全部色调,对比的一切表达实力和同位语的各种策略。他们运用的工具的确奇妙,令人赞美称奇,惊目惶然,但最终也脱不了充溢之谓美的传统窠臼,意象繁复,重叠
4、铺排,有的甚于现实主义之实。 与之相对应的绘画,却慢慢走上虚的轨道。中国画从绘画记事起先至东晋,人物画成熟,宋山水画占主导地位,且日益旺盛完备。论文检测,虚实相生。宋之前多以实入画,宋及其后起先注意虚的成分,并有意通过留空白,剪裁部分景物入画等形式来充溢虚的内涵。事实上,绘画尚虚的理论在南朝时就已初见端倪。谢赫在六法论2中综合画学理论,辑成绘画六法:曰气韵生动,曰骨法用笔,曰应物象形,曰随类赋彩,曰经营位置,曰传移模写。他将气韵生动放在首位,从而奠定了以后绘画向虚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宋元山水画多撷取整座大山,整个大水充斥画面,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最写实的作品。这样认为当然有其一面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诗画 交融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