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春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知识点 2022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学问点整理 第一单元 冷和热 1.冷热与温度 1.冷和热是人类最早视察和相识的自然现象之一,与冷和热有关的现象称为热现象。 2.用手测量温度是不精确的。要想知道精确的温度,必需运用温度计。 3.温度计主要由液泡、液柱构成。(如右图) 4.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5.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6.温度计的运用方法: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温度计上端。 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遇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
2、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 7.温度计是易碎品,运用时须轻拿轻放。 8.正确的读取温度计示数的姿态: 9.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10.在试验中,假如发觉结论与自己的假设不一样,也没关系。因为假设仅仅是我们的主观推断,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的试验结论与自己的假设不一样,这也是很正常的。 11.相识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 电子水温计:用来测量各种液体的温度,精度高,读数便利。 电子体温计:用来测量体温,读数更便利。 干湿温度计:用来测量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红外线感应温度计:探测物体的温度时不须要接触被测物,更便利、快捷。 12.在“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是怎样改
3、变的”试验中,假如接着观测下去,水温会怎样改变? 接着视察下去,会发觉水温下降速度越来越慢,达到某一个温度(该温度大多数状况下与室温相同),这个时候,温度就会停止下降,保持不变。 13.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温度的改变规律。 试验报告记录。 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还是匀速下降,或是其他? 假设: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试验设计: 安装好测温装置。 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 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 试验记录: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温度/C 101 32 23 19 17 16 15 绘制水温改变
4、曲线图。 试验结论: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 2.热胀冷缩 1.下图这两支温度计里的液柱上升或下降的缘由是什么? 温度计中的液泡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当我们把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温度计中的液泡受热膨胀,液柱就会上升,放在冷水中,温度计中的液泡受冷收缩,液柱就会下降。 2.用酒精灯加热时,要按正确的方法操作! 3.酒精灯的运用方法: 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4.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作热胀
5、冷缩。 5.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6.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说明下列现象: 轮胎在夏天简单爆胎。 夏天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简单爆胎。 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 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内气体受热膨胀,可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 假如夏天架电线时拉得太紧,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就会绷断。 7.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关? 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最简洁的例子。因为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改变较明显。人们就把水银或酒精,导入密封的玻璃管,用来测量温度。 铁路专家探讨发觉,钢轨温度每升降1,每1米
6、钢轨就会伸缩0.0118毫米。所以,钢轨之间都预留了缝隙,中国铁路的铁轨接头之间的缝隙在18毫米之内。 人行道的地砖每块之间还留有空缝。 有的门在夏天很紧,开关不便利。 8.探讨液体、气体、固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改变。 问题一:水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改变? 试验现象: 放入热水中 放入冷水中 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试验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问题二:空气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会有什么改变? 试验现象: 放入热水中 放入冷水中 气球鼓起来了 气球变瘪了 试验结论: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问题三: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改变? 试验现象
7、: 加热铜球 冷却铜球 铜球不能通过铁圈 铜球又能通过铁圈了 试验结论:固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3.水受热以后 1.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亮 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态,不会流淌,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态,会流淌,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态,会流淌,是气体。 2.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溶化。 3.冰溶化前,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0C时,冰起先溶化,并且在溶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始终是0C。 4.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我们称之为固态,水是液体形态,我们称之为液态。从
8、固态冰变成液态水,须要的条件就是加热。 5.在一般状况下,当温度上升到101C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6.满壶的水烧开后会产生哪些现象?为什么? 现象: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 缘由: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聚。 7.画出冰溶化的温度改变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冰溶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冰溶化前,温度持续上升。 冰溶化时的温度是多少C? 冰溶化时的温度是0C。 冰溶化的过程中,温度的改变规律是怎样的? 冰溶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8.画出水沸腾前后的温度改变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水沸腾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水沸
9、腾前,温度持续上升。 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C? 水沸腾时的温度是101C。 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是否接着上升? 水沸腾以后,停止加热前,温度不再接着上升。 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会有什么改变? 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 4.水遇冷以后 1.露水一般什么时候出现?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 露水大多出现在温差较大的凌晨时分,这时候的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 2.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聚。 3.凝聚的条件是遇冷。 4.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摄氏度。 5.在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计的示数先是下降,然后不变,再下降。因为水的温度降到零摄氏度时起先结冰,结冰的过程
10、中,水的温度始终保持在零摄氏度,始终到水完全结冰后,温度就会又起先下降。 6.在一般状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 7.视察并描述一般状况下,当温度上升到101C,水会沸腾,而当温度降低到0C时,水会结冰。 8.运用所学学问说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的现象。 盛冰的瓶子外壁有许多水珠。 盛冰的瓶子外壁有许多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瓶子外壁时,凝聚成水珠,这是一种凝聚现象。 屋檐下挂满冰凌。 屋檐下挂满冰凌,是因为溶化的雪水在往下流的过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 水缸里的水结冰后,水缸裂开。瓶子里的水结冰后,瓶子鼓胀。冬天水管易爆裂。 缸里的水结冰后水
11、缸裂开,是因为冬天室外温度比较低,当达到零摄氏度时,水会结冰,体积膨胀,缸就会被撑破。瓶里的水结冰后、冬天水管简单爆裂,也是这样的道理。 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 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出现小水珠,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镜片时,会凝聚成水珠。 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改变且达到肯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9.探讨水蒸气遇冷试验: 试验方法: 用铝箔纸包住装有温水的烧杯口,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 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 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 试验现象: 试验中,在玻璃棒上出现了流下
12、来的水滴。 试验研讨: 从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呢? 水蒸气遇到了温度较低的玻璃棒的时候,就从气态变成了液态,就在玻璃棒上凝聚成了水滴。 10.画出水结冰前后的温度改变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C? 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C。 2.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的改变规律是怎样的? 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始终维持在零度,直到全部结成冰之后才会接着随着环境温度降低而降低温度。 11.冰、水、水蒸气是如何相互改变的?在括号里填写改变条件。 2022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学问点整理 其次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 5.地球 1.人类对地球形态的相识经验了漫长的过程。 盖
13、天说是中国古代人的一种直观感受; 海面弯曲是古希腊人依据船只进出港时的现象作出的揣测; 浑天说是张衡依据日月星辰的运动提出的一种抽象模型; 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依据月食改变提出的观点则是一个推论。 2.海边看到帆船回港,人们总是先望见船帆,后望见船身;而船离开岸边时,都是船身先消逝,桅杆后消逝。 3.历史上第一位进行环球航行的是航海家麦哲伦。麦哲伦从西班牙动身后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西边航行,最终又回到了起点。 4.1961年,人类放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航天员从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颗蓝色的星球。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相宜,是太
14、阳系中目前已知唯一有生物,特殊是有高级才智生物的行星。 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自身也在自转。 地球是一个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5.这是一幅地球的图片,是从太空拍摄的。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蓝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绿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请大家比较一下蓝色、咖啡色、绿色部分的面积哪个更大? 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或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绿色部分 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蓝色部分面积最大,因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6.地球陆地分为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大洋洲大陆、南极洲大陆等板块,亚欧板块的面积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块的大
15、陆面积。 7.模拟帆船进港和出港的试验: 试验方法: 第1步,将试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平直状态,在桅杆顶部、桅杆中部和船身分别做上记号。负责操作的学生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移动模型小船,负责视察的学生记录三个记号出现的先后依次。 第2步,将试验演示仪的“海面”调整为弯曲状态,重复第一步。 试验现象: 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无论是进港还是离港,都是同时望见帆船的全身,而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时,离港时是船身先消逝,桅杆后消逝,返港时,是先望见桅杆,后望见船身。 试验结论: 由此可以证明,地球不是平面的,而是球形的。 阅读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故事,在下图标注出麦哲伦环球航行的主要停靠点。 6.月球 1.
16、人类对月球的探讨大致经验了三个阶段:神话阶段、观测阶段和登陆阶段。 从最初先民用神话故事描述对月球的美妙想象,到后来人类用望远镜视察月球,揣测环形山的成因,再到1969年“阿波罗安排”登月,采集月球岩石和土壤,在月球表面进行科学试验。 2.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视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很多年来,科学家始终认为环形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直到大约50年前,科学家又得出了新的结论:这些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 3.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一个天体。它还是至今人
17、类唯一登陆过的地外天体。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月球自己并不发光,但能够反射太阳光。 4.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周期是27.3天,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周期也是27.3天。由于月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只能望见月球的正面,而看不见月球的背面。 5.相识月相示意图 6.月相改变的依次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满月亏凸下弦月残月新月,月相改变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7.月亮升起的位置改变有什么规律呢? 每天固定时间视察,6点或者9点都可以,这样可以视察到月亮出现在天空的不同位置。总体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现在西部天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圆,下弦
18、月出现在东部天空或者看不见(一天比一天出现得晚);下半夜则相反,上弦月基本上看不见,下弦月出现在东部天空。 8.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有什么不同? 地球表面有大气、土壤、岩石,还有液态水形成的海洋、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因而没有风),没有液态水,有岩石,月壤因热胀冷缩而呈粉末状。 地球表面有地壳结构和地质作用,所以有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月球表面没有地质作用,月表虽也有凹凸不同的地形,但大部分是由陨星撞击形成的。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成因。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表面的1/6,人受到的重力要比在地球上小得多,走起来很简单,但简单摔跤。 9.模拟环形山形成的试验 试验器材:托盘、
19、细沙、石子、泡沫球、手电筒等等。 试验原理: 细沙模拟的是月球表面,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拟的是大小不同的陨星。陨星落在月球上会形成凹坑,这就是环形山。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表示陨星撞击月面的速度不同。较大的陨星撞击形成较大的环形山,较小的陨星撞击形成较小的环形山。 试验方法: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约3厘米厚的细沙。 从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 再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 试验现象: 从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盘里丢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坑越小。 从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丢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 手电筒代表太阳,
20、当阳光从不同角度照耀月球上的环形山时,形成的阴影不同,太阳光斜射月面,环形山最为明显,而直射时环形山不太明显。 试验结论: 月球上的环形山主要由陨石撞击形成。 10.模拟月球的公转,视察“月相”的改变 试验材料:台灯、排球等。 试验步骤: 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心。 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 原地转动身体,让球始终保持在身体的前方。 视察球面受光的情形。 试验原理: 在这个试验中,落地台灯相当于太阳,排球相当于月球,人的头部相当于地球。地球转动一周,相当于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台灯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耀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
21、改变。 试验结论: 月相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日、地、月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改变,由于月球本身不透亮,其一半的面积总会处于被太阳照亮的状态。随着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的改变,我们从地球上会看到月球光明的区域大小发生变更。事实上我们目睹的就是一个月时间里,月球不同地区经验白天和黑夜的改变过程。 7.太阳 1.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表面温度约为5500C,内部温度可达1500万C。它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天文学家把太阳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一般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发光发热,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温度,太阳表面温度约为550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春苏教版 科学 四年级 下册 知识点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