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浅谈半刚性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
《2022年浅谈半刚性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浅谈半刚性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浅谈半刚性沥青路面水破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论文导读:在通常条件下水破坏是沥青路面破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要歼灭半刚性路面早期水破坏这一质量通病,须要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各方主体各负其责,任何一个环节松懈都可能给路面的质量留下隐患。关键词:半刚性路面,水破坏,缘由分析,防治措施 在通常条件下水破坏是沥青路面破坏最主要的因素之一。高等级马路沥青路面的破坏水主要来自地表水。地表水通过沥青面层空隙或缝隙,或者由中心分隔带等各种途径进入到路面结构内,若不能刚好予以解除,就会浸湿各结构层材料甚至路基上,使其强度下降,变形增加,承载力降低,运用寿命缩短。更为严峻是,进入路面结构层之间的空隙水分
2、,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会成为高动力的水流,冲刷层面材料并产生唧浆现象,使沥青面层出现剥落、松散等病害,从而使整个路面结构的运用性能快速下降并破坏。因此,如何有效防治路表大气降水向沥青路面内浸渗,刚好解除有可能渗入的水分,已成为高等级沥青路面设计、施工和养护工作共同的至关重要的课题。 1水破坏的表现形式以及内因、外因 1.1表面层产生坑洞 由于表面层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较大以及由于密实式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不够和不匀称性大,使局部小面积的实际空气率较大,降水过程中,雨水下渗的速度变慢并滞留在表面层沥青混凝土的空隙中。在高速行车的作用下,每次产生的动水压力使沥青从碎石表面剥落出来并导致路面破坏
3、。 1.2表面层和中面层同时产生坑洞以及局部表面产生网裂和形变 当表面层和中面层都是空气率较大的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而底面层为空气率较小的密实沥青混凝土时,降水过程中,自由水较易渗入并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面层内。当表面层是半开级配、中面层为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时,降水过程中,自由水透入表面层后有较长时间从中面层的薄弱处透入中面层,并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面层内。大量快速行车使此两层内沥青混凝土中部分碎石上的沥青剥落,导致表面产生网裂、形变(下陷)和向外侧推挤,或产生坑洞。 1.3唧浆、网裂、坑洞 水透过沥青面层滞留在半刚性基层顶面,在大量高速行车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的细料,形成灰
4、白色浆,灰浆又被行车压唧到路表面,在灰浆数量大的状况下,可能马上产生坑洞。数量小的状况下,可使路面网裂或变形。科技论文。 1.4车辙 自由水侵入沥青面层后,使沥青与碎石的黏结力减弱。在行车荷载作用下,滞留在面层下部的水使矿料,特殊是粗粒碎石表面裹覆的沥青膜渐渐剥落,使沥青混凝土的强度渐渐损失,直至完全松散。在行车轮迹不但产生压缩变形,更严峻的是产生剪切形变,轮下松散的沥青混凝土向两侧挤出,使轮迹带下陷,同时向两侧鼓起,形成严峻辙槽。 总之,产生水破坏的内因一是型沥青混凝土的空气率较大;二是施工规范要求的压实度太小,以及规范测定试件体积的方法有严峻缺陷,使沥青混凝土现场实际空隙率过大;三是沥青混
5、凝土的不匀称性大,使现场局部空隙率更大;四是沥青与碎石的黏结力不足;五是我国路面设计方法习惯上不考虑路面结构排水和不设置有效防水层。沥青路面产生水破换的外因是降水量、交通量和交通组成,以及行车速度,通常降水量大的多雨潮湿地区,水破坏现象较降水量小的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严峻;交通量大和载重车辆多的高速马路较交通量小和载重车辆少的高速马路更严峻。 2削减沥青路面水破坏的措施 2.1沥青面层的各层都用空隙率不大于4%的密实沥青混凝土。 不管沥青面层是一层、二层还是三层,各层都应当采纳密实式沥青混凝土,但特地设计的排水层不包括在内。抗滑表层也应当是空隙率不大于4%的密实式沥青混凝土。用密实式沥青混凝土来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浅谈 刚性 沥青路面 破坏 原因 防治 措施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