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训练课件--中考语文二轮复习.pptx
《文言文专题训练课件--中考语文二轮复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专题训练课件--中考语文二轮复习.pptx(4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专题二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喜雨亭记喜雨亭记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
2、。”“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选自苏轼选集,有删改)注释注释 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这时任凤翔府判官。 忭(bin):喜乐。 属(zh)客:这里指劝客饮酒。 荐:同“洊”,屡次
3、,接连。 襦(r):短衣,短袄。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亭以雨名,志喜也(纪念) B. 以为休息之所(地方) C. 越三月,乙卯乃雨(下雨) D. 不可得而名(名字)D解析: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 . . .2. 下列关于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古时候的人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常常喜欢用这个喜事为事物 命名。 B. 苏轼到任扶风的第二年,在屋子北面造了喜雨亭,作为休憩 之所。 C. 春天里岐山南面下了一场麦雨,百姓占卜认为这是好年成的 预兆。 D. 岐山雨麦之后的三个月里,扶风之地都没有下雨,百姓忧心 忡忡。解析:“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4、意思是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弥月:整整一个月。而不是三个月。D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_ _ (2) 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 忘邪? _ _4. 文中具体描写“喜雨”之“喜态”的句子是_ _。忧愁的人因此而快乐,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建成了。使我和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悠闲自在玩乐的,都是雨的恩赐,又怎么能够忘记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汴于野5. 简述“喜雨亭”名字的由来,并说说这一命名表现了苏轼怎样的 志趣。 _ _ _ _ 苏轼到扶风的第二年春
5、天,有一整个月没有下雨,令人担忧干旱带来灾荒,三月突然连降了几场雨,忧虑顿除,为了庆祝并纪念这几场丰收雨,苏轼用“喜雨”来命名亭子,从中传达出苏轼心系百姓,与民同乐的志趣。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狄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建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 这年
6、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收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快乐,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建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设酒宴,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他们这件事,问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废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
7、。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可以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干旱的迹象便降下雨来,使我和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悠闲自在玩乐的,都是雨的恩赐,又怎么能够忘记呢?” 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二二、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窦建德遗秦
8、王李世民书,请退军潼关,返郑侵地,复修前好。世民集将佐议之,皆请避其锋。郭孝恪曰:“王世充穷蹙,垂将面缚,建德远来助之,此天意欲两亡之也。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薛收曰:“世充保据东都,府库充实,所将之兵,皆江淮精锐。即日之患,但乏粮食耳。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建德亲帅大众,远来赴援,亦当极其精锐。若纵之至此,两寇合从,转河北之粟馈洛阳,则战争方始,偃兵无日。今宜分兵守洛阳,深沟高垒,世充出兵,慎勿与战;大王亲帅骁锐,先据成皋,厉兵训士,以待其至,以逸待劳,决可克也。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世民善之。(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注释注释 垂将
9、面缚:指马上就会成为阶下囚。 两寇合从:指窦建德的军队和王世充的军队合在一起。 偃兵无日:指战争不知何时结束。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窦建德遗秦王李世民书(送给) B. 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应当) C. 但乏粮食耳(只,仅仅) D. 建德亲帅大众(元帅)D解析:帅:动词,统帅。. . . .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窦建德希望和李世民重修旧好,并请李世民退兵和归还土地。 B. 郭孝恪建议李世民不要等待,应立即率军攻打窦建德的军队。 C. 薛收认为如果窦建德的军队跟王世充的军队会合,战争就会 持续很久。 D. 薛收建议李世民分兵据守,打败
10、窦建德的军队后,再对付王 世充的军队。B解析:根据“宜据武牢之险以拒之,伺间而动,破之必矣”可知,郭孝恪建议李世民等待时机,视情况而动。理解为“立即率军攻打”有误。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以是之故,为我所持,求战不得,守则难久。 _ (2) 建德既破,世充自下,不过二旬,两主就缚矣。 _ _4. 王世充想打打不了,要坚守又难以持久的原因是_。5.“上兵者伐谋”,大敌当前,为打败窦建德和王世充联军,薛收作 出了如何具体的战略战术安排?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_ _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想打打不了,要坚守又难以持久。建德败后,王世充自然也就败亡,不出二十天,就会捉住
11、两个国君。 据守洛阳,断其粮草; 广修工事,避其锋芒; 亲率精锐,先占成皋; 厉兵秣马,以逸待劳。缺少粮食参考译文参考译文窦建德写信给秦王李世民,请唐军退到潼关,退还夺取的郑国土地,重修原来的睦邻关系。李世民召集将佐商议此事,众人都请求避开窦建德的兵锋,郭孝恪说:“王世充已是穷途末路,马上就会成为阶下囚,窦建德远道而来救助王世充,这是天意要郑、夏两国灭亡。(我们)应当凭借武牢之险抵御窦建德,视情况而动,肯定能打败他们!”薛收说:“王世充保有占据东都,仓库充实,统帅的兵马,都是江淮地区的精锐,现在的困难只不过是缺粮。因为这个(缘故),被我们拖住,想打打不了,要坚守又难以持久。窦建德亲自统帅大军远
12、道赴援,也会尽出其精锐。如果放他到此,两个军队合并,将河北的粮食运来供给洛阳,那么大战才展开,不知什么时候结束。现在我们应当分出兵力围困洛阳,加深壕沟增高壁垒,如果王世充出兵,要小心不和他交战,大王您亲自率领骁勇精锐,先占据成皋,训练兵马,等他们到来,以逸待劳,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建德败后,王世充自然也就败亡,不出二十天,就会捉住两个国君。”李世民十分赞赏他的计策。三三、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帝方锐意太平,
13、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选自宋史,有删改)注释注释 晏如:安定的样子。 羌酋:羌族首领。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有误的一项是() A. 以水沃面(洗,浇) B. 晏殊知应天府(知道、了解) C.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极,最) D. 以母在时方贫(贫穷)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妻子衣食,
14、仅能自充。 _ (2) 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 _ _ 解析:知:主持,掌管。. . . . .B妻子儿女的衣服和饭食,仅仅能够自足。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3. 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_ _ _ _ _ _ _ 4.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这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_示例: 范仲淹笃学不倦,学问精深广博。他克服身体疲惫、生活贫困等困难,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成为博学之人。 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子儿女的衣服和饭食仅能够自足。 范仲淹乐
15、善好施。在里巷中设义庄,用以赡养族人;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士大夫很多出自其门下。 范仲淹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范仲淹向皇帝提出建议;乐善好施,留下许多恩德。参考译文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向,奉行操守。他冬天读书十分疲乏时,就用冷水浇脸;有时没东西吃,甚至不得不靠喝稀粥度日。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听闻范仲淹的名声,就召来安置在府学任职。(范仲淹)曾经拿出自己的俸禄来供养四方游学之士,几个儿子甚至要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皇帝当时正迫切想要实现太平盛世,多次询问当前急需办理的大事。范仲淹惶恐不安,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皇帝正信任
16、范仲淹,因而全部采纳了他的意见,凡适宜立为法令的,都用诏书统一颁布下发。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极其孝顺,因为他母亲在世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显贵了,但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荤菜。妻子儿女的衣服和饭食,仅仅能够自足。范仲淹喜欢施舍给予别人,在里巷中设义庄,用以赡养族人。他博爱乐于善行,士人大多出自他的门下,即使是里巷百姓,也都能说出他的名字。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实宽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四四、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苏秦欲止
17、之,孟尝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苏秦曰:“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固且以鬼事见君。”孟尝君见之。谓孟尝君曰:“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桃梗谓土偶人曰:子,西岸之土也,埏子以为人,至岁八月,降雨下,淄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不然。吾西岸之土也,吾残则复西岸耳。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今秦四塞之国,譬若虎口,而君入之,则臣不知君所出矣。”孟尝君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释注释 淄(z):河流名称。 土偶人:用泥土做成的人形。 桃梗:用桃木刻成的人像。 埏(shn):用水调和泥土。 东国:东
18、方。 四塞:四面都有险要的关口。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 臣之来也,固不敢言人事也。 _ (2) 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_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止者千数而弗听(劝阻) B. 苏秦欲止之(想,想要) C. 吾已尽知之矣(尽力) D. 过于淄上(路过)C解析:尽:全,全部。我到这里来,绝不敢谈人的事。这样,你漂漂荡荡将要到哪里去呢?. . . . .3. 苏秦拜见孟尝君的目的是什么?他用什么方法达成了目的? _ _目的是劝孟尝君不要入秦。苏秦用“土偶人与桃梗”的故事设喻,让孟尝君明白入秦国就如同入虎口,有生命危险。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孟尝君要到
19、秦国去,上千人劝他不要去,但他不听。苏秦想劝阻他,孟尝君说:“关于人的事我全部知道了;我没听说过的只有鬼神的事罢了。”苏秦说:“我到这里来,绝不敢谈人的事,我本来就是因为鬼神的事来见您。”孟尝君就接见了他。苏秦对孟尝君说:“今天我来的时候,路过淄水,有一个泥人和一个桃木人在互相说话。桃木人对泥人说:你本是西岸的土,经过揉捏把你做成人,到八月下大雨时,淄水上涨,就把你毁坏了。泥人说:不对。我本来就是西岸的土,我被毁坏了也不过回到西岸罢了。现在,你本是东方的一块桃木,经过雕刻把你制成人形,下大雨,淄水上涨,把你冲走,这样,你漂漂荡荡将要到哪里去呢?现在秦国是一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口的强国,就如虎口一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 专题 训练 课件 中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