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微环节上的差异。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供大家阅读参考。 书目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习俗 东北清明节吃什么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叫做春游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纷纷祭祀自己的祖先。我国的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朝,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将每年定4月5日为法定的假期,2022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清明节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屈原死,遂端午;子推死,遂清明。”清明节是怎样由来的呢?咱们就来说道说道。 四海皆寒食,千古
2、为一人 在春秋时期,重耳(晋文公)为了躲避政治的迫害而长期流亡在国外。在外流浪期间,介子推始终陪伴在重耳的身边。有一次重耳因为饥饿晕倒了,一点吃的也没有,在这生命紧急的时刻,介子推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给重耳做了碗汤,就这样才使得重耳捡回了一条命。 后来重耳在秦国的救济下回国继位,在他继位后封赏群臣,却没有给介子推任何的封赏和职位,介子推也不想卷入官场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亲离开了朝廷,隐居到绵山了。 晋文公得知后,回想起介子推为自己做的一切,总感觉有点对不起他,并亲自带人到绵山去找介子推。可是众人找了许久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就听取了小人的谗言放火烧山,希望逼出介子推。 然而缺憾的是他们在一颗
3、枯柳树下找到了介子和他母亲的尸体,然后还发觉了一封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就这样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各家各户不点火只吃寒食。在其次年的时候晋文公再次来到介子推的古柳树旁,却意外发觉枯死的柳树已经复活了,晋文公感觉就像见到介子推一样,于是将那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寒食节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就是我国清明节的来历了,当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后来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就被合并了,寒食节也慢慢被人遗忘,所以就有了人们只知清明而不知寒食的说法。 清明节习俗 一、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
4、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可以整理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标记,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能给人一种蒸蒸而上、朝气蓬勃的感觉。自汉朝以来,人们就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予着对亲友的美妙祝愿之情。 三、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开某些方面的忌讳,才改为秋千。最
5、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荡秋千的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宠爱,不仅能熬炼身体,也可以借此熬炼自己的志气。 四、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起先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起先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实行大型的拔河竞赛,后来就渐渐演化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特别宠爱的
6、一种嬉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特别专业化的运动。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常常有数百人参与。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超群,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一步登天。 六、春游 春游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季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到处是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春游的大好时间。春游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春游之风最为盛行,始终相传至今。 七、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
7、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聚,也有民间传闻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犹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八、吃发糕 清明季节人们喜爱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予“发财”、“高升”的美妙愿望。 九、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十、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
8、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相互考察,终归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愿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华蜜美满。 东北清明节吃什么 吃鸡蛋 清明吃鸡蛋和小葱,据说是取其清白之意,即要清清白白地做人。清明时分吃鸡蛋和小葱很合时宜,因为清明已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家里养的鸡起先多产蛋,地里的小葱也长得郁郁葱葱。小时候,家里穷,平日里根本捞不着吃鸡蛋。
9、但过清明节时,母亲便会煮上十几个鸡蛋,我们每人可分到两个。但谁也舍不得吃,总是一会儿捧在手里,一会儿揣进衣兜里;一会儿拿出来闻闻,一会儿又将手伸进兜里摸摸直到不当心把鸡蛋挤破了才吃掉。 吃馓子 古时候,清明前有个“寒食节”,不能生火,只能吃冷的食物,于是人们做了麻油馓子,叫做“寒具”,食用、携带、保藏都很便利。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也做过介绍。苏东坡在徐州的时候,喜爱吃馓子,在他的寒具诗中写到,“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玉黄深,夜来春睡雾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其中寒具是馓子两汉时期的别称。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致,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
10、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宠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潇洒,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致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出名。 吃麻花 麻花是汉族特色小吃,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形容衣裤等因磨损而要破的样子。我国各地麻花有天津麻花,山西稷山麻花,陕西咸阳麻花,湖北崇阳麻花,苏杭藕粉麻花等。其中天津以大麻花出名,山西稷山麻花以油酥出名,苏杭藕粉麻花以原始工艺出名,而湖北崇阳以小麻花出名。 麻花把两三股条状的面拧在一起,用油炸熟即可。富含蛋白质
11、,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小麻花热量适中,低脂肪。既可休闲品尝,又可佐酒伴茶,是志向的休闲小食品。在东北地区,立夏季节有吃麻花的古老习俗。其中天津麻花最为出名。 吃驴打滚 驴打滚是老北京和天津卫传统小吃之一,成品黄、白、红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因其最终制作工序中撒上的黄豆面,如同老北京郊外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驴打滚”的原料有大黄米面、黄豆面、澄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红丝和瓜仁。它的制作分为制坯、和馅、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驴打滚”外层粘满豆面,呈金黄色,豆香馅甜,入口绵软,别具风味,是老少皆宜的传统风味小吃。 豆面卷子北京称驴打滚,是满洲以及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满洲地区一般叫豆面卷子),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源于满洲,缘起于承德,盛行于北京。由于清朝的八旗子弟爱吃粘食,“驴打滚”很快就传到了北京,成为北京的一种风味小吃。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