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桃花源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优秀的教案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精确、流畅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志向社会的思想感情。 3.驾驭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观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
2、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奇妙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闻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妙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方生活安乐、环境美丽的志向境界,现在也用来比方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详细描绘桃花源美妙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志向的美妙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备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
3、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宠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沟通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陶渊明(365-427),东晋闻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父、外祖父都做过官。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担心,壮志难酬,二十九岁起先,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最终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今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酷爱田园生活,愿
4、与农夫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421年),当时陶渊明约57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予自己的社会志向。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家立业的志向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调。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般百姓追求美妙生活的愿望。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晰(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要求学生仔细听
5、清,细致记。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 2. 感知课文 (1)文章以 为线索,以 为依次,从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调。 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依次。发觉访问离开(或发觉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 (2)请用简洁的语言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自己最感爱好的地方。 四、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学问 1. 结
6、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 2. 重点驾驭: (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字词 鲜美 古:艳丽漂亮 今:(味道)簇新 交通 古:交织相通 今: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专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不管 绝境 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足够,不满 如此 古:像这样 今:这样 延 古:请 今:延长.延长 (3)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4)一词多义 舍:舍弃 房子 乃:于是,就 竟然 具:都 具体地 志:作标记 所作的标记 遂:最终 于是,就 寻:找寻 随即,不久 (5)同义词 具、
7、悉、咸、皆:都 缘、扶:沿着 云、道:说 乃、遂:于是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鸡犬相闻、怡然自乐、无人问津等。 3.课文翻译,讲解并描述桃源故事。 五、本课回顾,各说收获 这节课学到现在,信任大家都有收获,请你将本课所采摘的学问之果与大家共享吧! 六、布置作业 ,巩固迁移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 2.积累文言词汇,驾驭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实力
8、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育朗读和背诵的实力,这样可以品尝语言的神韵、气概和感情色调,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志向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同等、自由、华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志向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驾驭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依次,从发觉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
9、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调。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觉桃花林的? 2.在桃林终点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当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理想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非常厌恶官场生活
10、。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今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与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主动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出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记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志向社会,寄予了作者明哲保身、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同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农夫的
11、愿望。 2.读准字音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引,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探讨明确:描写了一片漂亮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奇色调,示意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妙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探讨其次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其次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
12、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静、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家立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显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美丽、安静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华蜜生活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分,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织相通
13、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探讨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忱款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忱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
14、黑暗现实,好像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家立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行能实现的。 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安静、和平、华蜜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本段应驾驭的古汉语学问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分,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
15、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具体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 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具体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到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
16、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似乎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到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当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兴奋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足的,结局的支配是很奇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憧憬这个安家立业的桃花源世界。 学习本段要弄清以下词语的含义:向(从前),志(作标记,动词;标记,名词),诣(到去),寻(不久,随即,副词)。 8.在学习课
17、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探讨: 如何看待作者描绘的这个志向社会? 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安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显明比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予,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志向境界志向化了的小农经济下的田园生活,是不行能实现的空想。 (四)总结、扩展 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比照,这里景色美丽,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同等,和平安静,的确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志向世界。这志向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广阔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行能实现的,
18、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篇三 其次课时 一、复习旧知 1.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如作者、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线索、依次、故事内容等方面。 2. 展示背诵成果,此时的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品读课文 第一段:故事开端,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觉桃花林的经过。 1.渔人怎样发觉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豁然开朗。 渔人是在偶然的状况下发觉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他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 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奇色调,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
19、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奇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妙作了铺垫。) 3.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如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 (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 其次、三段:故事的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1.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志向的社会有什么用意? (一个和平安静、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家立业的社会。 这个志向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 成了
20、显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美丽、安静的景象。 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华蜜生活的憧憬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生疏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忱、好客,民风纯朴。) 5.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说明桃花
21、源人安家立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看法。)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觉,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为世上的动乱黑暗、秦朝以后 的朝代改变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苦痛生活而叹惋。 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安静、和平、华蜜的生活。 这一句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埋下了伏笔。) 第四、五段: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 渔人既然到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冲突?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不冲突,这样使人觉得桃花
22、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示意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志向圣地,可遇而不行求。 这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憧憬这漂亮的世外桃源。) 2.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终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兴奋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行寻找作了渲染,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增加了表达效果。) 3. 最终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晰,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
23、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具体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楚简略。 2. 课文在情节的支配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详细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表现在:渔人迷路了,会怎样?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奇妙之地。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新奇:里边究竟有什么?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华蜜?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叮嘱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使课文情节充溢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爱好愈浓。) 3.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志向社会的? (言之有理即可,如这一志向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斗争,人人生活同等、华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对美妙将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妙愿望的寄予。) 四、拓展延长,布置作业 下一页更多精彩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第16页 共16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第 16 页 共 16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