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汉代乐府民歌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下面是学习啦的我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爱 第一节关于乐府 什么是乐府?它的涵义是有演化的。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如文选于骚、赋、诗之外另立乐府一门;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又特标乐府一篇,并说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便都是这一演化的标记。六朝人虽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但着眼还在音乐上。至唐,则已撇开
2、音乐,而注意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新乐府、皮日休正乐府等,都未入乐,但都自名为乐府,于是所谓乐府又一变而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则又离开了唐人所揭示出来的乐府的精神实质,而单从入乐这一点上动身,是乐府一词的滥用,徒滋混淆,不足为据。 乐府一名,最早见于汉初,惠帝时有乐府令,但扩充为大规模的专署,则始于武帝。作为一个供统治者点缀升平、尽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树碑立传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汉书?札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所谓采诗,即采
3、民歌。同书艺文志更有明确的记载: 这件事,在文学史上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白居易说: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采诗官)其实,和周代一样,汉代也是采诗的。而从上引文献,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两汉某些头脑比较醒悟的统治者较能接受农夫大起义的历史教训,也颇懂得反映人民意向的民歌民谣的作用,常常派遣使者使行风俗观纳民谣,甚至依据谣言单辞,转易守长(后汉书?循吏传叙)。这种政治措施,说明当时乐府采诗虽然为了消遣,但也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观风俗,知薄厚;而在客观上也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集中、记录、流传。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篇目,西汉
4、乐府民歌有一百三十八首,这数字已接近诗经的国风,东汉尚不在内,但现存的总共不过三四十首。最早见于记录的是沈约的宋书?乐志,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这个分类很全面,也系统。汉贵族乐章载在郊庙一类,全是文人所作,其中惟郊祀歌的某些作品有肯定的艺术价值,如练时日之创为三言体,景星等篇之多用七言句,日出入之通首作杂言。汉乐府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中,相
5、和歌中尤多。在音乐上,这三类也各具特色。相和是奇妙的民间音乐,所谓相和,是一种演唱方式,含有丝竹更相和和人声相和两种意思;鼓吹曲则是武帝时汲取的北方民族的新声,当时主要用作军乐;杂曲只是一种声调失传的杂牌曲子。在写作年头上,郊庙歌辞中的房中歌最早,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鼓吹曲辞中的铙歌十八曲是西汉作品;相和歌则大部分产生在东汉,其中题为古辞的,几乎全是汉世街陌谣讴;杂曲年头最晚,已出现不少文人的五言作品,可以看出民歌的影响。 其次节汉乐府民歌的思想性 班固虽不曾把那一百三十八首西汉乐府民歌记录在汉书里,但对这些民歌却也作了很好的概括,这就是他说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从现存不多的作品看来,包括东汉
6、在内,这一特色确是很显著。这些民歌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它们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苦痛生活,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两汉的政治面貌和社会面貌,同时还深刻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思想感情。这详细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抗拒。汉代土地兼并猛烈,阶级剥削和压迫又极惨重,农夫生活异样苦痛。关于这一点,就是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也不能不承认: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汉书?食货志),甚至与牛马同栏出卖自身及妻子作奴婢。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有不少对饥饿、贫困、受迫害的血泪控诉。如妇病行所反映的便是在残酷的剥削下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 妇病连年累岁,
7、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寒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恳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行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残酷的剥削,竟使得这个做父亲的不能不违反妻子临终时的千叮万嘱,忍心地抛弃了自己的孩子。汉书?贡禹传说:武帝征伐四夷,重敛于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故民困重,至于生子辄杀,甚可哀思。宜令儿七岁去齿,乃出口钱。由此可见,当时很多贫民还有因口赋钱而杀害亲生子的,抛弃子女的惨剧也必相当普遍,
8、是有其典型意义的,并不足为异。诗言两三孤子,到市求乞的是大孤儿,啼索母抱的是小孤儿。塞牖舍之舍即徘徊空舍之舍。牖舍连文,看似重复,但正是汉魏古诗朴拙处,像舟船、觞杯、餐饭、晨朝、门户等连用的例子是许多的(诗歌中的这种复词,唐以后始告绝迹)。 由于破产,大量的农夫不得不背井离乡,有的兄弟三人同在一个地主家干活,他们终岁劳动,却仍旧衣不蔽体,如艳歌行: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地主阶级的残酷性,也表现在对亲人的压榨、剥削上。这就是那闻名的孤儿行所描写的。为了独占家财,兄嫂把亲骨肉看成奴隶,看成仇人,尽量役使他,熬煎他,必欲置之死地。不是出外四处行贾,便是在家挑水、烧饭、看马、
9、养吞、种瓜,什么都得干,而大冬天连双草鞋也穿不上。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兄嫂难与久居!这是孤儿无望的血泪控诉,也是作者和广阔人民生气的指责。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兄嫂的狠毒,实质上也揭露了剥削阶级凶狠的原来面目,并使我们看到私有财产制度是怎样把人变成了禽兽,这就是孤儿行的深刻意义。 乌生和枯鱼过河泣是两首奇妙的寓言诗。通过乌鸦和枯鱼的遭受曲折地表达了受迫害者的凄惨命运。乌生借中弹身死的乌鸦的自宽自解,指出即使是山中的白鹿、天上的黄鹄、深渊里的鲤鱼,也都难逃一死,不禁令人想起晚唐杜荀鹤的诗句: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人民的容忍是有限度的,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也反映了人民对统治阶级尖锐的实
10、际斗争行为。在这方面,东门行和陌上桑特殊值得我们珍视,它们充分地体现了人民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精神。东门行写的是一个犯上作乱的穷老汉: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这首短诗形象地揭示了人民起来抗拒的过程。他家四句是妻子的劝阻,在迷信的说法中也隐藏着她对丈夫的爱情。今非咄行三句是丈夫的答辞,说是斩钉截铁。咄行,是说咄嗟之间即行,犹言咄嗟即办,也就是立刻就走。这首民歌曾为晋乐所奏,但添上了今时清廉,难犯教言,君复自爱莫为非一类封建说教,又抽
11、去了白发时下难久居,换上平慎行,望君归这样一条温顺敦厚的尾巴,这就把一个逼上梁山的老百姓涂改成为后来一般评论家所说的贫士,大大地减弱了诗的意义。 陌上桑则是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抗拒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漂亮、勤劳、机灵、英勇、坚贞的女性形象。这是一出喜剧,洋溢丰乐观主义的精神。全诗分三解,作者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让罗敷一出场就以她的惊人的漂亮吸引着读者和观众: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写罗敷之美,不从罗敷本身实写,却从旁观者眼中、神态中虚摹,是有独创性的。这段描写,不仅造成活泼泼的喜剧气氛,
12、同时在结构上也为那五马立踟蹰的使君作了导引。其次解是诗的主旨所在,写使君的无耻要挟和罗敷的断然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第三解写罗敷夸说自己的夫婿的事功和才貌,则又是一种机灵的反击。这段夸说,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憎,罗敷越说越兴奋,那使君自然越听越扫兴。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喜剧便是在这种充溢成功快感的哄堂大笑中结束。汉时太守(使君),按例要在春天循行属县,说是观览民俗、劝人农桑,事实上往往重为烦扰(见汉书?韩延寿传)、后汉书?崔骃传。陌上桑所揭露的正是当时太守行县的真像,所谓重为烦扰的一个丑恶方面,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它并不是什么故事诗,更不是由故事演化而来的故事诗,而是一
13、篇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活生生现实作品。 (二)对斗争和徭役的揭露。在这一方面汉乐府民歌也有不少杰作。汉代自武帝后,长期的对外斗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因此有的民歌通过战死者的现身说法揭露了战场的惨象和统治阶级的残忍与昏庸,如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用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全篇都托为战死者的自诉,为我谓乌数句尤奇,真是想落天外。战死沙场,暴骨不葬,情本悲愤,却故作豪迈慷慨语,表情愈深刻,揭露也愈有力。梁筑室四句,
14、追叙战败之因,见死得冤枉。 十五从军征则是通过一个老士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汉代兵役制度,据当时正式的规定是:民年二十三为正卒,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五十免兵役。但这首民歌却揭穿了统治阶级的欺瞒,诗中的主子公足足服了六十五年的兵役,而穷老归来,仍一无抚恤,他的悲剧的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八十始得归,这并不是什么夸张的说法,而是客观真实。宋书卷一百载沈亮对宋文帝说:伏见西府兵士,或年几八
15、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可见这种现象,不独汉代,而是历代都有的。 我们知道,斗争通常是和徭役分不开的,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出现了不少流亡者的怨愤的呼声。他们有的是无家可归,如古歌: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飚风,树林何修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诗中提到胡地,明显与斗争有关。悲歌更明言欲归家无人,只能是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他们有的虽并非家中无人,却又是妻离子散。如饮马长城窟行便是写的一个妻子为了寻求她的丈夫而辗转流徙在他乡的。远道不行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读这
16、些诗句,不禁令我们联想起唐人张仲素的秋闺思:欲寄征人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在封建社会,人民所受的苦难往往是相近似的。 此外,东光一篇也是反对默武斗争的,但含有游子思家的情调,士兵们并自称游荡子:诸军游荡子,早行多哀痛。由此看来,在流亡者的怀乡曲中当有不少士兵的作品,上述古歌等就很可能是。 (三)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的抗议。汉代自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封建礼教的压迫也就随之加重。在三从四德七去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更加可悲。因此,在汉乐府民歌中我们很少读到像诗经的国风所常见的那种轻松开心的男女相悦之词,只有江南是个例外。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
17、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乐府古题要解说:江南古词,盖美芳辰丽景,嬉游得时也。可能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古人常以莲象征爱情,以鱼比方女性。它可能是武帝时所采吴楚汝南歌诗。 但是,更多的还是弃妇和怨女的悲诉与抗议。有的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如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像,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馀。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此篇一直列入古诗,其实是缘事而发的民歌。张玉谷说:通章问答成章,乐府中有此一体,古诗中仅见斯篇。(古诗赏析卷四)可见即从表现
18、手法上也可以看出它不会是文人的抒情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弃妇是如何冤屈:她勤劳、能干、柔顺,但她还是被弃了。作者奇妙地通过故夫自己的招供揭示了他的丑恶的灵魂。不难想象:那个新人的命运并不会比故人好些。 有逆来顺受的弃妇,但也有敢于抗拒夫权,对三心二意的男子毅然表示决绝的女性,如白头吟。诗一开头就说: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用雪月表明自己的光明纯净,而对方之卑鄙龌龊也就不在话下。切身的苦痛使得诗的主子公正确地提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的爱情志向。然而在那恋爱不自由、婚姻不自由的状况下,这志向是无法实现的。这个倔强的女子最终不能不难过得落泪缘由就在此。 为了追求并
19、实现愿得一心人的爱情志向,在这类恋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用火一般的热忱和实际行动大胆地冲破礼教束缚的另一类型的女性。这就是铙歌十八曲中的有所思和上邪所表现的。有所思的女主子公曾追叙和爱人初会时的状况: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可见他们是自由结合,根本没理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一套。也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当她听说爱人有他心后,便遏不住心头的怒火,我们看: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爱是真爱,恨也就是真恨。勿复相思二句是转折语,想起对方平日说尽相思的话,更觉可恨,与诗经?氓中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同一声口。上邪所表现的感情更为剧烈
20、: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行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神品。唐代民间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一首,则连用六事,与此极相像。但是,在男女不同等的历史条件下,真正的自由恋爱也是说不上的,被牺牲的往往是女子。 除上述三方面的作品外,汉乐府民歌中还保存有少数讽刺统治者卖官的政治丑剧和权门豪家的荒淫生活的。前者如长安有狭邪行: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便是刺的卖官鬻爵。卖官之风,西汉已有,但不如东汉之甚。后汉书?桓帝纪和灵帝纪都有公开占卖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的记
21、载,灵帝并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因而出现了无官职而有官服的所谓衣冠仕的怪现象。又诗言仕洛阳,洛阳乃东汉首都,也足证应当是东汉时作品。后者如相逢行,极力摹写那个少年家庭如何荣华富贵,似乎是句句恭维、钦羡,其实是句句溪落,是另一种讽刺手法。对较好的官吏,民歌也有表扬,如雁门太守行写和帝时洛阳令王涣的政绩,表现了人民的爱憎分明。东汉乐府接着采诗,这也是一个明证。 总之,通过汉乐府民歌,我们可以听到当时人民自己的声音,可以看到当时人民的生活图画,它是两汉社会全面的真实的反映。它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三节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 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
22、是由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确定的。在诗经中我们虽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如国风中的氓、谷风等。但还是通过作品主子公的倾诉来表达的,仍是抒情形式,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务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由第三者叙述故事的作品,出现了有肯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如陌上桑、东门行,特殊是我们将在下一节叙述的孔雀东南飞。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之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强了。因此,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记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有的采纳对话的形式,如陌上桑中罗敷和使君的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中 古代文学 作品 汉代 乐府 民歌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