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任何一个节气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那么,三伏天的故事呢?你知道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关于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_三伏天的留意事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关于三伏天的由来和习俗 三伏天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7月7日节气是小暑,古籍群芳谱中说:“暑期之此尚未极也。”因为小暑过后,全
2、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热的日子,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接着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上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起先入伏,俗话说:“小暑大暑紧相连,气温上升热炎炎”。这段时间叫数伏天。 数伏天气要一个多月,古人把这段时间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组成。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个庚日叫中伏,假如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
3、天,俗称两个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叫末伏。例如:2022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时间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随着日照时间缩短,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凉快了。 “伏”,乃是藏阴气于炙热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与五行搭配中属金。金怕火,在数伏天气中逐日消减,因此古人以庚日来计“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农夫喜,小暑防洪别遗忘”。因此,数伏天气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国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为一周期的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三伏天 由来 习俗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