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备考说明文阅读与古诗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备考说明文阅读与古诗词.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中考语文备考说明文阅读与古诗词 每年中考都会有学生,因语文作文丢分从而与志向中学失之交臂。作为中考语文一大得分点,作文的重量可谓是举足轻重。我在这里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2022中考语文备考指导:说明文阅读攻略 一、复习目标 1.使学生明确考试要求; 2.了解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3.驾驭阅读说明文的技巧、方法、要求; 4.进行实例演练。 二、详细实施 (一)复习说明文的相关常识 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主要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作客观、科学的说明,从而给人学问。 2.与记叙文的区分:说明文具有学问性、科学性和说明性三大特点;
2、记叙文以生动的记叙和描写为主。 3.分类: (1)从说明对象角度,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2)从语言角度,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4.说明特征: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分于其它事物的标记。 5.说明依次:说明文为了体现条理性,必需有条理清晰的说明依次。说明依次主要有空间依次、时间依次和逻辑依次。 6.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帮助人们把事物特征说清晰。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主要有: (1)下定义:是用科学的语言对被定义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作周全严密的规定。 (2)分类别:是根据肯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 (3)作诠释:是对事物进行说明的一种说明方法。 (4)列数字:是用数字说明事
3、物特征的一种说明方法。 (5)举例子: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 (6)打比方: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像之处来打比方。 (7)作比较:将同种与不同种事物加以对比与类比,以突出其特征。 7.说明语言:说明文中语言的最基本特征是精确性。主要是指在说明事物及事理时能精确地反映被说明对象的真实状况,便于人们认可和接受。 在精确的前提下,可呈现两种风格:一个是平实,另一为生动。所谓平实,即语言具有精确、简洁、通俗的特点。 8.说明文的基本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种形式: (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2)连贯式:各层之间根据事物发展过程支配层次,(时
4、间为线索)前后相互承接。 (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 (二)方法、技巧、要求指导 1.如何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改变、成因、功用等方面。 (1)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常见的说明要点是: 人物简介:年龄、籍贯、学历、性格、品质、特长。 书籍介绍:作者、写作时间、历史背景、内容提要、价值。 生物:产地、类属、形象、习性、生活环境、饲养和培育、益害。 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分类、形态、形成过程、性质、发展改变、益害。 生产试
5、验;:原料、设备、工具、工艺、流程、操作方法、试验结果、留意事项。 (2)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2.如何区分说明依次: 空间依次:多用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态。多用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物体总有肯定的空间形式,困难的事物也肯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定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依次就是根据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肯定的依次对事物作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困难的物体讲清晰,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
6、的整风光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楚、详细的了解。运用这种依次,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时间依次:多用于说明实体事物的建立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化过程。多用表时间的词语。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依次。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依次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化的过程为依次、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纳这种依次。这种依次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晰,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记性词语。 逻
7、辑依次: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说明事理本质。一般为: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由现象到本质;由主到次;由概括到详细等。逻辑依次是指根据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相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依次。常用的逻辑依次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缘由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详细(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依次。特殊是运用逻辑依次可以把困难的事物讲得清晰,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肯定标记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当地分析说明的依次。 值得留意的是有些文章往往终合运用多种说明依次,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
8、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找寻和归纳其依次。 3.几种疑难说明方法的辨析:一般说明方法都易于从语言特点上体现出来。较难区分的有: (1)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分:下定义要求完善,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求从一个方面完善地揭示概念的内涵;而诠释就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即可。另外下定以往往用公式的语句来表示:即“某某是什么”或“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述;而作诠释则多用“因为所以”句式。 (2)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要留意的是给事物的分类要有肯定的标准,分类完了还要加以说明。 4.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考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问题,要求把握:一要答清每种说明
9、方法各自的表达上的作用,二要答清详细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内容,即:表达+说名内容。 5.如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殊要留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详细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精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留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精确性。特殊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行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一再斟酌,依据详细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详细作用。说明文语言的精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学问
10、,细致领悟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汲取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自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常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留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精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实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
11、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详细准确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状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常常改变。所以不行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许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相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改变、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相识和发觉。假如说得太肯定、太确定,反而违反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也违反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精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准
12、确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行比较等。我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详细的语境去辨析。 中考语文备考:如何抓住名句默写诀窍呢 例如意蕴深刻的,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情深意长的,如“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警策励志的,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哲思深邃的,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景色怡人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抒怀言志的,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具有生命力的成语,如“醉翁之意不在酒”等。 重点识记这些
13、名句既能抓住古诗词默写的诗句对象的精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通过这些优秀的名句陶冶与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功底。 中考试卷分析状况来看,学生在默写题中失分的有: “长河落日圆”的“圆”误写“园”; “有约不来过夜半”的“夜半”误写“半夜”; “化作相思泪”的“作”误写“做”, 在平常的古诗文默写中也常能见到学生写错别字,举例: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及或急) 2、海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崖)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二不妖。(莲) 4、不行亵玩焉。(亵的错写)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儋儋、耸) 6、但愿人许久,千里共婵娟。(蝉)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古诗文默写常见错别字大致有两种
14、状况: (一)错字,大多出现在一些生难字上,例如澹、亵等。出现的缘由是字较难,学习时写得少,驾驭不坚固。 (二)别字,例如例句中的1、2、3、6中所出现的。出现这类错误的缘由主要是学生不理解字义,默写时不仔细,经常写出同音字,大多是“无心”之错,这里的无心是指学生在古诗文默写时不专心,不理解字义,机械地记读音,随意性强而造成的别字。这类错误远远多于错字。 因此,提高古诗文复习的有效性的策略二是:弄清晰错别字出现的状况,找到学生的出错缘由,“对症下药”。 (三)1、拆分生难字,坚固驾驭。对于古诗文中出现的一些生难字在学习时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结构,帮助学生记忆, 例如,“亵”字可让学生拆分成“
15、衣”+“执”,同时应让学生多写几遍,牢牢驾驭。 2、理解意思,防止随意乱写。许多学生在出现别字时不是不会写,而是没留意诗句的意思,随意乱写。 针对此种状况,老师对于易错字,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及易错字的意思,引起学生留意, 例如,“濯清涟而不妖”中的“涟”许多学生简单写成“莲”,老师只要引导学生理解了“清涟”是“清水”的意思,是三点水,不是草字头,学生出错的几率就大大降低。 再如“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学生在写“生”字的时候常常误写为“升”,其实只要让学生理解,“生”是诞生的意思,“升”上升的意思,一轮皎月从东海孕育而生,呈现出一派无限广袤壮美的动人景象,表现无限广袤壮美之景,所以用“生”。
16、 “崖”和“涯”也是学生简单混淆的,但只要让学生从字义上理解就能区分好这两个字,“崖”,高而陡(几乎垂直)的岩壁。“涯”,水边,泛指边际、范围,限度。 再如古诗词中“雁”和“燕”的区分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新燕”是早春常见的意象。 动物学家有过统计:老燕回旧巢率为47.1%,头年幼燕回巢率为16%。有的燕子竟然能连续四年返回旧巢。所以,每当燕子飞回来时,人们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晏殊浣溪沙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燕读yn时,通常做地名,燕然山这个地名在边塞诗或者描写戍边的诗歌中常常出现: 比如:范仲淹渔家傲“燕然未勒归无计”,王维使至塞上“都护在燕然”等。 雁在在古
17、诗中主要有两种意象:一是寄予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二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对于这些学生易错的字我们能从理解入手,就能大大降低学生的出错率。 对于一些因为不理解文意而误写同音字的状况,我们唯有在平常教学中有意识的通过“依据情境,深化理解”帮助学生正确的识记。 让学生进行常错字整理。对于常常出现的错别字、常常出现错别字的学生,老师要让学生进行错别字整理,做到自己心中有数,做到防患于未然。 还可以实行二次默写。常常出现错别字的学生,不应只是修改,修改之后,老师应刚好让他们进行二次
18、默写,巩固修改的成果。复习时要做到背与写相结合,默写做到“四不”:“不丢字落句、不张冠李戴、不颠三倒四、不写错别字”。 答题技巧: 一、精确审题 首先,静下心来读题,读完题,切忌走马观花,切勿心浮气躁,未读完就做,只读前一半就答,或只看横线后一半就写都实为大忌,应严谨细心。 例如“岳阳楼记中的_;_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境况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大多数考生一眼看到“忧国忧民”四个字便想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试想,假如考生能静下心来把题目读完,尤其留意到“不同境况”四个字,就不会写错“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二、抓关键词,即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
19、多或少、或明或暗地示意、限制了答案。 2022中考默写题杜甫春望一诗中,以花鸟拟人,表达感时伤别的句子是-。“以花鸟拟人”就是关键词。 三、留意筛选联想,调动积累感悟运用 导引:依据所给情境默写古诗文名句。 (1)登高可以望远,登高可以激发斗志,“-,-”。我们年轻人就应邀有这样的豪情壮志。(用杜甫的诗句填空) (2)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旧关切青年老师的成长,真可谓“-,-”。他这种胸怀不能不令我们肃然起敬。(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填空) (3)假如凡事能推己及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的语句填空) 在遇到这类“运用性默写”时,这类题目取材于现实生活,设置了详细情境,考察考生从情景中筛选有用信息,作为学生,看到某诗人,就该想到他们写过的名句 这种名句意识应当有,再进行联想迁移,调动积累进行答题的实力,它启示每一位学生,诗文的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要在积累感悟中运用,感悟精确,默写才能准,默写才能对! 2022中考语文备考说明文阅读与古诗词第13页 共13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第 13 页 共 13 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