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docx
《2022年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 诸葛亮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始终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一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谛视。 3.了解阅读文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积累诫、夫、修身、澹泊、励、遂等词语。 2.理解文章大意,并进行现代谛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
2、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才智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正式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非常聪慧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
3、,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供应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日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争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4、。指操守、品德、品德。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育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安静:这里指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成:达成,成就。 慢:懈怠,懒散。 励:激昂。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接世,接触社会,担当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淫:过度。 一、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留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
5、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干脆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总的要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修身方法:澹泊明志,安静致远。 3.求学方法:安静求学,立志成学。 4.行为要求: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二、探究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争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依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奇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明确:劝勉儿子勤
6、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安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2.本文的中心对你有何启示? 其次步,精读课文。 一、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老师点评梳理: 德才兼备人的品德,是依靠内心宁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育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安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增长才能必需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激昂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消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终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的人,(到那时,)守在自家的狭小天地里,哀痛叹息,还
7、有什么用呢? 二、理解课文,并加以背诵: 1.诸葛亮要求儿子应如何修身? 明确:要从澹泊和安静狠下功夫。 2.诸葛亮认为澹泊和安静有怎样的作用? 明确:澹泊可以明志,安静可以致远。 3.诸葛亮认为应当怎样求学? 明确:要安静,要有志向。 4.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激昂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消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第三步,熟读课文,现代谛视。 一、特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问等对作品作特性解读。 课堂探究: 1. 你赞成课文中的观点吗?为什么? 2.学了本文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拓展阅读 诫外甥
8、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shù)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xián)吝(lìn),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静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总结固趣 从这篇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行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也可以看出他对儿子的殷殷训诲与无限期望。 我们要从中体会作者所阐述的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了解立志与学习的关系,理解安静淡泊的重要,体会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并使之指导我们的立身行事。 学习这篇章课文,我们也应了解
9、学习文言的基本方法,并积累相应的文言学问。 初中七年级语文诫子书精品备课教案二 学问目标 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实力目标 领悟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情感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始终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信任大家也肯定受益匪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精确朗读,疏通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
10、文,读准字音,留意停顿。 2.师生共同明确课文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班齐读课文。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观赏诗歌肯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精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老师强调中点词句。 (1)重点词语说明 静以修身(修养身心) 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诫子书 2022 年初 年级 语文 子书 精品 备课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