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pdf
《2022年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 6 组织培养技术在名贵花卉上的应用前景摘要: 综述了组织培养技术的形成、研究进展、意义及其应用植物组培脱毒技术的培养条件,并重点阐述了组织培养方法及其在名贵花卉上的应用以及病毒检测的重要性,最后浅析了组织培养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展望。关键词: 组织培养;名贵花卉;应用;病毒检测;前景1组织培养技术概述11组织培养技术的形成危害植物的病毒、植物菌原体、类细菌有几百种,果树、花卉、蔬菜等植物病毒也不下500 多种,绝大多数植物种类是靠无性繁殖的,由于病毒通过无性繁殖传递,在母体内逐代积累,种性退化严重,表现为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形态畸变,产量下降,品质变劣,严重时只好拔除病株,因而造成很大经济损
2、失,而目前生产上对病毒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物。自从2O世纪 5O年代发现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可以脱除严重患病毒病植物的病毒,恢复种性,提高产量、质量,组织培养脱毒技术便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有不少国家已将其纳入常规良种繁育体系,有的还专门建立了大规模的无病毒苗生产基地。12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white 于 1943 年首先发现,在感染烟草花叶病毒的烟草植株生长点附近病毒的浓度很低,甚至没有病毒,并且病毒的含量随植株部位和年龄而异。Morel 等在这个启示下,于1952年利用感染花叶病毒的大丽菊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得到了无毒植株。自1952 年以来,通过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或热处理与分生组织
3、培养结合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实例有100 余种,其中最成功的实例之一是马铃薯的脱毒培养。随着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2O 世纪 5O 年代末通过愈伤组织培养脱毒获得成功。 7O 年代初植物原生质体培养成完整的植株,为利用原生质体培育无毒植株提供了可能性。1975 年 Shepard_5 通过对瘟染病毒的烟草原生质体的培养得到了无毒植株。1972 年 Navarro 等将果树嫁接方法与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法两者有机结合,创立了一种新的植物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即茎尖显微嫁接法。这一技术的创立,为果树的无病毒化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近几年来,应用上述技术在一些很难脱毒的植物上,如菊花、唐菖蒲、矮牵牛、球根鸢尾、
4、风信子、水仙、文心兰、香石竹等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13 研究组织培养技术的意义通过组织培养技术来生产脱毒苗可以实现防治目的,可以消除危害植物的病毒、植物菌原体、类细菌对植株的危害,使植株原来的一些优良性状重新表现出来,同时由于消除了病毒的影响,植物的生长性能大大增强,能有效提高植物生长指标和经济指标。研究表明,脱毒试管苗比常规苗有更好的生长性能,较高的商品价值和生产利用价值。花卉苗木脱毒后花色鲜艳,品质优良,提高了其观赏价值和商品性;经济林和用材林苗木脱毒后,能保持其优良性状,生长迅速,增加结果量,提高果实品质和木材利用率;农作物脱毒后表现出生长良好,单位产量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达
5、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而且如果脱毒苗移栽后管理得当,防治措施做得好,再次感染病毒病的机率比较小,因此植物组培脱毒技术显得非常重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2 / 6 14 培养条件运用于脱毒的组培条件及培养基种类很多。主要生态因子:光照强度一般在10002000 lx,日照时812 小时;温度(24 1);湿度7O 5 ;pH 值58 01;培养基有MS、White、B5、N6 等为主体的添加培养基,较为广泛应用的是 MS 培养基添加2,4-D,6-BA,NAA 等。其中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 MS 添加 6-B
6、A 0.52 mgL,2,4-D 0.5-2 mgL ,NAA 0.20.5 mgL 为宜;分化培养基以MS 添加 6-BA 0.5 3 mgI ,2,4-D 1 2 mgL,NAA 0.20.5 mgL 为宜;生根培养基以12MS添加 NAA 0.20.5 mgI 为宜。此外, 45 mgL PP 有利于芽的分化, 0.3 mgL ABT 在生根过程中也较多运用。常见的激素组合是MS+6-BA+NAA 或 MS+ 6-BA+2,4D。此外,也有许多单独添加植物激素的情况,但所用浓度略微偏高。作为生长激素主要有IAA 、IBA、NAA 、2,4-D,细胞分裂素主要有6-BA、BAP、KT、ZT
7、、GA ,一般来说,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促进芽的形成而抑制根的形成,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利于根的形成而抑制芽的形成。2组织培养方法及其在花卉上的应用21 茎尖培养脱毒茎尖培养是切取茎的先端部分或茎尖分生组织部分进行的无菌培养。最先开始采用的是 Robbins,于 1922年切取无菌发芽植物的芽先端长约1 cm 部分,接种到琼脂培养基上培养。后来,White 对番茄根尖培养也进行了研究。在百合上,利用茎尖培养获取无病毒植株或获得脱毒种球,能有效消除百合潜在病毒(LSV)、黄瓜花叶病毒 (CMV) 等病毒病危害,促进生长。香石竹一旦感染病毒病就不能治愈,目前解决此问题的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通过香石竹
8、的茎尖脱毒培养。茎尖培养根据培养目的和取材大小可分为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和普通茎尖培养。严格地讲,茎尖分生组织仅限于顶端圆锥区,其长度不超过01mm,最小的仅有十至几十vm。用这种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可获得无毒植株。但是,这么小的茎尖实际上很难取得,且培养成苗的时间也很长。因此,在实际培养中,常常采用带有叶原基的生长锥来培养。这种稍大的茎尖容易培养,并且也可能得到无毒的植株,茎尖越大成活率越高,后期生长也越旺盛,而操作技术越简单。如菊花 0.6 mm以下的茎尖脱毒效果可达100 ,但成活率仅为 37%。22 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脱毒为提高脱毒效果,有时将热处理与茎尖培养结合起来,即先把植株放在一定温度
9、的环境下生长一段时问,再取其茎尖进行培养。首先应用热处理与茎尖培养相结合方法是 Thomson,于 1956年将感染 X,Y 病毒的马铃薯放在暗处发芽,当芽长到 12 cm 时用 35处理 728 d 后,取 5 mm 的茎尖培养而获得了无毒植株。宋瑞林、韦晓霞等利用此方法脱除了切花菊的番茄不育病毒。近年来的研究证明用热处理和茎尖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培育无病毒母本苗效果较好,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于用茎尖培养或热处理脱毒的果树病毒,此种方法尤为重要。采用这种方法,即使用大的外植体,也能增加无病毒株数 。用热处理过的嫩梢进行茎尖培养或将试管苗进行热处理,之后再茎尖培养,可提高脱毒率。在 MS 培养基上,附
10、加5 mgL 病毒唑培养唐菖蒲,再经384O热处理,切取微茎尖两次,去除了危害唐菖蒲的3 种主要病毒 TMV 、CMV 和 TVY 。百合珠芽经 (50 1)热水处理 40min,培养 30 d后,切取 0.81.0 mm 茎尖培养的脱毒效果最好,脱毒率达100%。采用试管芽 (37 1)热水处理30 d+ 0.20.3 mm 微茎尖培养处理方法,可以有效脱除水仙病毒。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3 / 6 23 愈伤组织培养脱毒通过植物器官或组织的培养来诱导产生愈伤组织,然后从愈伤组织再分化出芽长成植株而获得
11、无毒苗的方法。许宏冠、舒秀珍等以感染单一病毒(TAV)的菊花茎尖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经愈伤组织分化而得到脱除TAV 病毒的植株。利用这种方法先后在马铃薯、天竺葵、大蒜、草莓等多种植物上获得成功。24 原生质体培养脱毒Shepard(1975) 报道,从感染PVX 的烟草叶片的原生质体中可获得无毒苗,他所得到 4l4O 棵再生植株中有75 为无毒苗。病毒丧失的原因可能与愈伤组织培养的情况相同,是由于病毒不能有均等的机会侵染每一个细胞,因此从病叶或茎的健全部分分离得到原生质体,再由原生质体作为原始材料可获得无病毒的植株。 Shepard的研究还发现,被PVX 与 PVY 双重侵染的植物叶片分离
12、得到的原生质体培育出的植株,有95% 是无毒的,但对这种现象未能做出解释。25 繁殖组织培养脱毒目前已有人通过培养花的组织成功地获得了无毒的植株。这一培养方法对柑桔品种尤为有效,因为侵染柑桔的大多数病毒均不能种传。将柑桔类的珠心组织分化成不定胚,最初获得成功的是Rangan等(1958)。1969 年 Rangan等对单胚性柑桔类进行了研究,并由珠心经培养获得了胚分化的成功,其成功率是所用珠心的 l020,每一个珠心分化了152O个胚。 Bitter 等(1972)以及 Navarro等(1977)正是利用柑桔病毒不能进入珠心和胚珠组织这一特性,从单胚性柑桔类的无病毒化为目标,成功地培育出了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植物组培脱毒技术及在花卉上的应用 2022 植物 脱毒 技术 花卉 应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