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pdf





《2022年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 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 成活率、保存率低。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
2、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 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 : 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 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 ) 枯枝落叶截留 (死地被物 ) 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 : 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由林冠间隙直接降落到地面
3、的林冠通过雨量和从林冠枝叶体表面降落至地面的林冠滴下雨两部分雨量组成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 灌木 软阔 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3)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 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另外,由于“附加截留”的存在,林冠的总截留量有
4、可能超过林冠的饱和截留量的那个极限值。附加截留指的是对于历时长的降水在这个阶段中枝叶体还将水继续蒸发到大气中去,它由湿而变干, 这样一来又增加了截留雨水的潜力,这种因蒸发而增加的截留称为“附加截留”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14 页(4)雨前林冠的湿润程度和林冠截留在雨前林冠愈干燥,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愈大;反之,与前次降水相隔的时间愈短,则林冠含有较多的未来得及蒸发的前次截留量,存留雨水的潜在能力就小了。5、林冠截留的作用增加大气湿度直接消减径流量, 推迟林下降雨和出流, 减少洪水径流,控制水土流失;改变林下降
5、雨的雨滴动能相对延长降雨历时林冠截留量: 在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截留量: 是指由于林冠截留作用而未进入土壤的那部分降水量。影响土壤入渗的自然因素:(1)土壤初始含水量(2)土壤理化性质(3)降雨特性( 4)流域地形林地土壤特点:枯枝落叶分解, 土壤中的树根、 草根腐烂更新, 土壤动物或微生物多。 (肥沃橡胶林: 500700 万个蚯蚓 /ha,贫瘠无林地110 万个 /ha。 )6、枯枝落叶的水土保持作用截留、吸收部分降雨; (1kg 枯枝落叶可吸收 2-4kg 水分,最高可达其6 倍)彻底消灭降雨动能,形成地表保护层,维
6、持土壤结构稳定;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增加地表粗糙度,分散、滞缓、吸收过虑地表径流,起到调节河川流量和削弱洪峰的作用; 拦截过滤固体径流,沉积沙粒,避免土沙流入河川和水库; 防止土壤蒸发,稳定土壤湿度和温度,利于树木生长; 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 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7、森林对土壤水文性质改良作用林地土层是产生森林水文效应的第三个活动层,降雨在这里进行第三次再分配。先后产生入渗、填洼、贮存、径流以及蒸发、蒸腾等水文过程。这些过程在流域的水文循环中对贮存量和输出量都有非常显著的影响。降水通过林冠层和枯枝落叶层的再分配之后,一部分水分将进入土壤中被
7、贮存,被林木及植物吸收蒸腾或通过地面直接蒸发掉;或者作为土内径流流走或渗入到地下潜水层中;而另外一部分将作为直接径流从地表流走,参与流域的汇流过程形成流域出口的洪峰流量。降雨第三次再分配的效果不仅是影响坡面径流和流域出口流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水蚀强度的重要因素。8、水源涵养作用: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促使水流均匀进入河川或水库,在枯水期间仍然维持一定量的水进入河川或水库的作用。第二章改良土壤、防止土壤侵蚀效应1、水土保持林是控制土壤侵蚀的重要生物措施,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庞大的根系固持、网络、改良土壤;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2 页,共 14 页枯枝落叶层消灭降雨动能,拦截、过滤、分散径流;树干对土壤起到机械固持作用;林冠及地被物对降雨的拦截;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机械破坏作用;土壤具有较高的渗蓄能力;可以减少土壤结冻深度,延缓融雪,增加地下水贮量;林分的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2 影响土壤抗蚀性的因子(土壤性质)和(植被状况)具体为( 1)水稳性团聚体的数量、粒径大小(2)有机质含量( 3)生物活性及分泌物多少(4)根毛的数量 (5)土壤质地。3、树木根系对土体固持的实质: 土壤抗剪强度的增强, 改变了抗剪力对剪切力的比值, 从而起到了防止边坡土体滑动,增强边坡稳定性的作用。4、影响林木固土作用的因子分析
9、(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重点)树种根型主直根型 散生根型水平根型根系发育状况根系的穿透能力根系的表面积根径相同情况下,须根发达的根系比主直根系抗拉强度大。根系的物理特性根系的直径根的抗拉力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大根系的抗拉强度随着根径的增大而呈减小的趋势根系的通直性根系分枝角度大,拐点多,受力时易断裂穿过剪切面的根量穿越剪切截面的根截面积率越大抗剪强度越大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根系量紧密相关树木的年龄树木的年龄与根系的固土能力有紧密关系幼林:小;中状林:大;老林:下降采伐对根系固土能力的影响采伐后,根系逐渐腐烂,根系的固土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采伐后 45 年易发生滑坡(2)环境因素(了解)(3)地质条
10、件(了解)5.水土保持林是控制土壤侵蚀其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庞大的根系固持、网络、改良土壤;枯枝落叶层消灭降雨动能,拦截、过滤、分散径流;树干对土壤起到机械固持作用;林冠及地被物对降雨的拦截;可以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机械破坏作用;土壤具有较高的渗蓄能力;可以减少土壤结冻深度,延缓融雪,增加地下水贮量;林分的生物小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第三章森林立地1、立地是指一个地方环境的总体;2、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和植被。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14 页
11、3、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4、立地条件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或土壤养分和水分条件相似地段的总称。) 立地质量: 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立地质量评价: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判断或预测。5、立地分类指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基本相同、立地生产力水平基本一致的地段的组合。6、森林立地的三大因子:物理环境因子、森林植被因子和人为活动因子(一)物理环境因子: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 1)气候大气侯主要决定者大范围或区域性森林植被的分布,而小气候明显地影响树种或群落的分布。因此
12、, 在立地分类系统中气候一般作为地域分类的依据或基础,在立地类型的划分中并不考虑气候因子。特点:稳定、简单(2)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特点: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地形是划分立地类型和进行立地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3)土壤土壤是林木生长的基质,是森林立地的基本因子。土壤厚度:厚层 100cm 以上中厚层 80-100cm 中层 40-80cm 薄层 20cm,中 10-20cm , 薄 10cm 特点: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综合性强。(4) 水文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
13、面积水情况等。在平原地区该因子特别是地下水位起到重要的作用。(二)植被因子(了解)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对水热有不同的要求,从而反映到不同大气侯带的植被差别。从树种分布讲, 红松代表温带湿润地区的树种,油松代表温带耐旱树种,马尾松、杉木则代表喜湿热的亚热带树种。在植物未受严重破坏的地区,植被状况能反映出立地的质量,因此, 可根据植被类型、指示植物种、建群种(或优势种)、林木优势高、生物量、收获量等也可衡量立地的质量。(三)人为活动因子(了解)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取走林地枯枝落叶、严重开采地下水,会使立地劣变,发生土壤侵蚀,降低地下水位。特点:多变性;不易确定性。7、森林立地主导因子对林木生长发育
14、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称之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确定方法:一方面是逐个分析各环境因子与植物必需的生活因子之间的联系,从分析中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14 页找出对生活因子影响最广、影响程度最大的那些环因子;另一方面则是找出处于极端状态, 有可能成为限制植物生长的那些环境因子(如干旱、严寒、过大的土壤含盐量等) 。 按照一般规律,成为限制因子的多是起主导作用的因8、立地分类的途径(1)植被因子途径:利用林木生长效果( 地位级或地位指数 )和植被各种性质特征区别立地类型,鉴定立地质量。(2)环境因子途径:利用土壤和地形
15、变量来直接预测森林生产力。由于环境因子相对比较稳定,根据它们的差异性,可从性质上划分各种立地类型。气候:在同一气候区内, 大气候条件趋于一致, 小气候差异一般可通过地形、土壤因子反映。地形:在山区条件下,气候和土壤可通过地形来反映。土壤: 在相对一致的气候条件下, 土壤对森林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直接影响,常被作为立地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3)综合多因子途径: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途径综合多因子途径,即通过对气候 、土壤、地形、植被的综合研究,划分立地类型或立地单元。9、森林立地分类的原则(1)地域分异原则森林立地分类应以光、热、水分、土壤与植被的地域分异为主要依据。立地类型之间在主要立地因素上有明显
16、的差异,相同立地类型在地域上可不连接,但立地条件必须基本一致, 而且相对稳定, 要求采取相同的造林和营林措施,有基本相同的生产力。(2)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由于森林立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 所以其分类必然取决于自然综合体特征的差异,必须综合立地的各构成因素,找出立地的分异特征, 只有这样的分类才能反映立地的固有性质,只考虑单个或几个自然因子做出分类,往往是片面的。然而,仅根据综合分析又很难进行具其的分类,因为综合特征又难以简要表明,综合指标也难确定,尤其在确定类型界限时难以着手。因此,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一、两个主导因子及其划分指标,就能够容易地将类型区分开来。(3)简明实用原则
17、要求建立系统时以最简明、最准确、最直观的命名和文字描述表达出来,确定的主导因子要求容易鉴别, 以达到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分类中各级类型划分的依据和指标都要紧密地考虑树种、造林和营林上的差别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10、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的方法(1)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方法:选择主导环境因子若干,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水平组合成一张立地条件类型表。命名:因子级别(程度) 。如黄土阴沟坡、阴斜坡薄层土等例:因子: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理化性质)水平:坡位(上部、中部、下部、坡角)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18、- - - - - -第 5 页,共 14 页土层厚度( 60cm厚)(2)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3) 综合法;(4) 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第四章人工林种类及造林树种的选择1、造林目的:为了维持、改进和扩大森林资源,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提供木材和各种林产品,并发挥多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人工林:用人工种植的方法营造和培育而成的森林。3、天然林:原始林、天然次生林;原始林 - 未经人工培育或人为干扰在原生裸地上自然发生的森林。4、人工林种类:根据培育目标的不同,将人工林划分为不同的种类称为林种。一级林种: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二级林种: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
19、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用材林:普通用材林、纤维造纸林、胶合板用材林、矿柱林、珍贵用材林5、人工林的特点(1)人工选择的苗木具有良好的遗传特性;(2)林木分布比较均匀,营养空间利用充分;(3)空间结构合理,郁闭后分化比较小;(4)集约程度高,生长速度快。6、人工林培育目标成活、成林、稳定、多功能、高效益7、造林树种选择的意义中国面积大,条件复杂,树种资源丰富;历史上有树种选择不当造成大面积损失的教训;树种选择不当,不易很快显示出来,几年或几十年后才显示,后果严重。8、树种选择的基础(1)生物学特性(指形态学特性、解剖学特性、遗传学特性)如径柳属和匙叶草属植物有泌盐功能(2
20、)生态学特性(指对环境条件的需求和适应能力)(3)林学特性(指可以组成森林的密度和形成的结构,从而形成单位面积产量的性质)9、树种选择的原则(1)经济学原则:满足造林目的的要求,即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林业的要求(2) 生态学原则:即适地适树的原则(3)林学原则:种苗来源;栽培技术;有无栽培经验和习惯;造林成本。10、各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2)水土保持林树种的选择(重点)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任务:减少、阻拦及吸收地表径流,涵蓄水分,固定土壤免受各种侵蚀。土保持林对树种的要求:根系发达, 能笼络固持土壤; 在表土疏松、 侵蚀作用强烈的地方应采用根蘖性强(如刺槐、旱冬瓜)的树种或蔓生植物(如葛藤);枝叶
21、量大,枯落物多,且易分解,具有改良土壤的性能(如刺槐、胡枝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14 页子、沙棘、紫穗槐等) ,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生长较快,树冠浓密,避免雨点直接冲击地表,能在林下形成良好的枯枝落叶层,保护土壤;适应性强, 能适应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林的特殊环境。如护坡林的树种要能耐干旱瘠薄(如柠条、杜梨等) ,沟底防冲林及护岸林的树种要能耐水湿(如柳树、柽柳、沙棘等) ,抗冲淘(旱柳、青杨、杞柳、沙棘等) 。11、适地适树 :使造林树种的特性(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林地的生产潜力
22、, 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12、适地适树的标准(1)一般标准(客观标准)用材林:成活、成林、成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对间歇性灾害因子有一定的抗衡力) ;防护林:防护效益能充分发挥出来。(2)数量化标准立地指数;平均材积生长量;立地期望值相当于一定的使用期内立地的价值。用以评价经济效益水平。13、适地适树的途径(1)选择(单纯适应)选地适树选树适地(2)改造(相对适应)改地适树改树适地14、适地适树方法调查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的人工林生长情况,是探索适地适树的主要方法。调查方法有:( 1)单因子对比法:就是在其他因子相同而只有一个立地因子不同的情况下,对比调查相同树种
23、人工林生长效应的方法。( 2)立地类型对比法:采用分类型(或等级)对比调查人工林生长效应的方法( 3)运用多变量的分析方法应用大量样地调查,然后进行多变量分析的方法。此法既可了解各因子对林木生长的作用程度和各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可配制各因子综合作用于林木生长的数学模型,用于立地评价和生长预测,为适地适树提供依据。15、适地适树方案的确定(1)主要造林树种的确定最适生(实用面最广)、最高产、经济价值又最大树种列为主要造林树种。每个经营单位根据经营方针、林种比例及立地条件特点,应考虑:速生与珍贵、针与阔、对立地条件要求严与广域性树种搭配;确定合适的发展比例,使树种选择方案即能发挥多种立地条件的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年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 2022 水土保持 林学 复习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