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哲学思想.pptx
《韩非哲学思想.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非哲学思想.pptx(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九章,韩非哲学思想,韩非子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233),战国晚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世称“韩非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着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韩非子,年青时曾从学于荀子,但终未接受儒家之学。他站在韩国本位的立场,面对诸侯争胜、韩国积贫积弱,随时有被吞并的危险局面,更愿意接受法家变法图强的思想,但他屡次上书劝谏韩王都未被重视。在失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下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经后人编辑整理为韩非子,共55篇,其中有些篇章可能不是韩非所作。,韩非子所作的孤愤、五
2、蠹之书曾传到秦国,秦王赢政读到韩非的著作时,曾经非常赞赏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为此,秦王加紧攻打韩国,迫使韩非出使秦国。到了秦国以后,韩非子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重用,不久就遭到李斯陷害。李斯与韩非原为同窗,但是他的学问不如韩非,就对秦王进谗言,韩非是韩国的庶公子,说他是为韩国还是为秦国,秦王嬴政也认为韩非对韩国更有感情,于是就把他下狱,后来李斯和姚贾就背着秦王,就用毒药药死了韩非,一代大师就死于秦。,韩非子的学说受到了儒、道、墨等诸家学说的影响,总结了战国以来法家的学术和思想,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从而形成了新的政治学术思想体系。他的思想对法家、对秦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一
3、节法、术、势结合的法治思想及其人性论前提,战国中期,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必然要引发治国理念与统治方式的改变。各国的变法运动,便应运而生。在中国思想史上被称为法家的学派,既用以指谓这一变法运动的担当者,同时也用以指谓主张以法治国的理论倡导者。,一、前期法家变法的理论与实践,春秋末年,战国初年,晋国的社会变动最激烈,出现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因而三晋之地早已发生种种变法。战国中期,变法才成为大势。其中,尤以商鞅在秦国推行的变法最有影响。,1、商鞅的“法”,商鞅推行变法在理论上的最重要依据是:“治世不一道,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
4、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不足多是也。”商鞅推行变法的最重要内容,则是激励“耕”与“战”。商鞅称:“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凡在农战中有功者,依其贡献大小给予加官进爵的奖赏。那些不以农战为务而“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给予重罚。,一于法,各种赏罚均以法令的形式颁布出去,而且是不分贵贱尊卑务必令行禁止的。这就是以法治国;以法治国加速贵族政治的解体,使贵族与平民划一,但这种划一化并不意谓着平民作为整个阶级或作为有尊严的“人”的地位的上升。这里只有冷峻的“法”,没有任何阶级,没有“人”,惟一得以上升的是置身于法律之外的君主及其绝对权力。因此,在“一于法”的
5、政治体制下的君民关系,只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2、慎到的“势”,慎到同老庄一样反智反圣贤,但原因有根本的差别。老庄认为提倡圣、智容易导致争竞之心,违背道家自然无为的理想;慎到所顾及的是,智慧和圣贤不足以作为治国的常道。慎到认为,如果用“贤”、“智”作为“君主”的标准,那就会遇到许多难题,譬如有多位贤人时该怎么办?总不能同时有多个君主吧?反之,一位贤人也没有时又怎么办?总不能没有君主吧?再说,君主的智慧也未必是最高的,即使是最高的也不可能把天下事全都包办。所以圣、智是靠不住的,治国的关键还是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礼法。,重视“权势”,君主维持自己的地位要靠权势,故慎子特别重视“权势”。慎子称:“贤
6、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资者,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位其邻家,至南面而王,则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服不肖,而势位足以屈贤矣!故无名而断者,权重也;弩弱而矢高者,乘于风矣。”慎子认为,君主一旦有了这种地位和权利,就可以居高临下地驾御臣民,而臣民无不为之慑服。“势”构成为君主实行强控制的手段。慎子的思想内此成为法家规想的重要来源。,3、申不害的“术”,申不害的“术”,是讲役使臣下的手段与方法。申不害称:“善为主者,绮于愚,立于不中盈,设于不敢,藏于无事,窜端匿疏,示天下无为。”君主要深藏不露,然后对臣下以“名实”考量、驾御之。“为人臣者,操契以责其名。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张天地
7、之纲,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矣。”由此,则臣下无法作假,无所逃匿,而天下得以治理。,二、法、术、势结合的治国之道,1、韩非认为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势”,三者都是治理国家所必须的。他说:“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今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法、术、势三者不可偏废,“法”是
8、由官府用文字公布出来,以赏善罚恶为基本原则的律令,是官员驾驭百姓的基本依据;“术”是由人君操纵驾驭臣下的基本手段;“势“是君主的权力与威势,三者不可偏废。,申不害在韩国为相的时候,重术而不重法,韩国本来是从晋国分出来的,韩国的新法制和晋国的旧法制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而申不害没有将新法和旧法统一起来,于是官吏们大钻法制的空子,凡是新法对他们有利的,就依新法办事,凡是旧法于他们有利的,就依旧法办事。这样,尽管申不害和韩昭侯善于用术,也无法制止这种营私舞弊的行为,韩国自然难以富强。待韩昭侯与申不害死后,韩国很快便衰败了。,商鞅与秦孝公以重法著称,他们明法制,开边界,使秦国迅速掘起。但是因为商鞅不重术
9、,不能很好地驾驭大臣官吏们,结果是秦国的富强使大臣们中饱私囊,而国君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可见,“法与术不可偏废”。,真正掌握治国大权的君主,常常是才智和德行都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他们上不及尧、舜,下不为桀、纣,这样的人如果“抱法处势”,天下就治,背法去势,天下就乱。等待贤人治国是不切实际的空想,重势才是行之有效的。,抱法处势,天下就治,韩非通过检讨前期法家的理论与实践,分别揭示了法、术、势各自所具的独特功能,承认在一个有效的集权制的国家体制中三者不可或缺。韩非子不仅成为法家思想的集成者,而且,他实际上为秦王朝的政治运作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三、“皆挟自为心”的人性透视,韩非以法为本,法、术、
10、势结合的统治理论,建基于他的“皆挟自为心”的人性论。“自为”源出于慎子一书,意即自己为自己打算,自利、为己之意。韩非认为人性是自私自利的,每个人内心都在为自己打算,人与人之间则在互相计算利益,无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还是普通的人际关系,都不例外。,造车的人希望人们富贵,造棺木的人希望人们夭死,这并不意味着造车的人心地善而造棺木的人心地恶,而是因为人们富贵了自然会买马车,有人死去了必须来买棺木,所以他们希望人们富贵或希望人们死亡都是出于自利之心。自利、自为是人的本性。,赏罚“二柄”,韩非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认为君主掌握权势
11、才能制定治国的法制,而君主的权势具体体现为赏罚“二柄”。“明主之所导致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赏罚二柄为什么能行之有效?因为人们有好利恶害之心,对于有利可图的事情,人们趋之若鹜;对于有祸患的事情,人们避之恐不及。治理天下,只要顺着人们的这种特性,利用人们的这种自利之心,明赏设罚,就能役使人们去做应该做的事,而不做不应该做的事,国家自然就能安定。,“夫虎之所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12、。”韩非子二柄,韩非的理念是建立一个“法治”的社会,这个理念是通过法、术、势的体系的运作来实现的。法制主要的特点是公开性、公平性、规范性,法的作用主要是“齐”,即是将社会上种种人和事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中,统一受法制的约束和控制。把人性的本质归结为“自为心”,无疑为制定统一的法规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节“世异事异”的历史变化意识与“道理相应”的道用论,“以法治国”并不是先秦各诸侯国的固有传统,因而要贯彻“以法治国”,必须实行变法。为什么要改变原有的体制而实行变法,变法的根据何在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韩非子又建构了他的历史理论与天道学说。,一、“世异事异”的历史变化主张,韩非为了说明变法的正当性,提
13、出了“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历史变化理论。韩非子承继了商鞅的思想,用历史分期的观点分析历史的进程。他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上古”之世是“构木为巢”、“钻隧取火”的“有巢氏”和“燧人氏”时代,这时人类才刚刚从与野兽混迹的山林之中解脱出来,处于开创人类生活方式的初期;“中古”之世以鲧、禹治水为代表,人们开始了改造自然,提高生活水平的努力,人类文明有了初步发展;“近古”之世是殷周之世,随着礼乐教化的兴起,人类文明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当今”则是一个诸侯争雄、相互兼并的时代。,人口增长导致社会特点不同因素,“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
14、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后来人口增长速度越来越快,超过了生产增长的速度,以至“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韩非认为,从“丈夫不耕”、“妇人不织”到“人民众而货财寡”的演变过程中,人口增长是导致财富不足、社会动乱的基本原因,也是导致最终不得不建立国家和设置法制的根本原因。韩非单纯以人口增长速度推论社会制度变迁,这不尽科学,但是,从知识理性的角度看,他的看法着意于摆脱形而上的迷雾而回到历史现实中来,仍有其深刻性。,首先,他指出人口增长过快、物质欲求过高与生产和财产增长的速度过慢必
15、引发矛盾,这一看法在当时的自然经济和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状况下,符合实际情况;其次,人们的矛盾冲突既然源于物质利欲的分割,则社会制度的变迁也源于现实的经济利益及其调整。韩非的这些看法,无疑透视着面向实际的精神。,韩非不仅力图将社会制度的变迁还原到物质利益的冲突与平衡上来,而且也把人的观念的变化与此联系起来。他称:“上古竞于道德,中世远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用古代的价值观念来要求当代,是不确当的。,以“禅让”为例,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身为天子与身为平民,生活水平并没有区别,而且天子比平民工作得更辛劳;而现在,即使是做个县令,都能使子孙荣华富贵,受惠无穷。所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思想
限制150内